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跑步著地方式對下肢肌肉活化情形與關節能量貢獻之影響
    (2018) 陳柏潔; Chen, Po-Chieh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前足及後足著地跑步動作之下肢肌肉與關節能量吸收與產生的主要來源以及下肢各關節能量貢獻之分配情形。方法:利用十台高速攝影機、二台測力板及無線肌電儀同步蒐集15名有慢跑習慣之健康男性受試者前、後足著地方式跑步 (3.5±0.5公尺/秒) 之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資料。統計方法以重複量數t考驗進行分析比較,顯著水準設為α=.05。結果:一、前足著地方式在支撐期間有較大的髖關節與踝關節角位移、最大功率以及正功,而踝關節負功與下肢關節總作功亦顯著大於後足著地方式;後足著地方式在膝關節負功、平均及最大負荷率方面則顯著大於前足著地方式。二、前足著地方式在預先收縮期與支撐期間有較高的腓腸肌活化情形,而後足著地方式則在脛前肌皆有較高的活化情形。三、前足著地在髖、膝及踝關節產能貢獻度分別為10%、19%與71%,後足著地為8%、19%與73%;而前足著地在能量吸收貢獻度分別為39%、13%與47%,後足著地為37%、35%與26%。結論:前、後足著地方式在推蹬時皆以踝關節為主要產能之關節,但在緩衝時前足著地方式主要是藉由踝關節為主、髖關節為輔進行緩衝吸能,而後足著地方式則是以髖、膝關節為主。在同樣地慢跑速度下使用前足著地方式在跑步支撐期會消耗較多的能量,但在足部著地時卻較後足著地方式有較好的緩衝機制去吸收衝擊力。因此,建議跑者在選擇跑步著地方式時應注意下肢肌群能量的消耗與負荷,並預防可能發生之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