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青少年棒球選手投球負荷量與投球動作變化之生物力學分析(2022) 蕭惠文; Hsiao, Hui-Wen前言:在棒球選手肩、肘關節損傷因子當中,投球的負荷量是造成青少年運動員受 傷危險的主要因素,原因在反覆投擲的情況下逐漸累積肩、肘關節的負荷與產生細微創 傷進而增加傷害的風險,而過量的投球負荷是否會對青少年族群在投球動作造成影響是 值得去深入的。目的:探討青少年棒球投手在投球數累積過程中,投球動作的生物力學 變化包括檢測運動學、關節受力以及下肢在地面反作用力與身體質心偏移量上的差異, 以瞭解投球負荷量所造成的相關影響。方法:實驗參與者為 36 名青少年 (14.1 ± 0.6 歲) 男性棒球投手,慣用手為右手、投擲方式為過肩投法。投球實驗開始前會收取 5 筆投球 資料作為基準,之後以模擬比賽形式進行 5 局的投球,每局有 5 球試投與 20 球正式 投擲,休息 8 分鐘進入下一局投球,動作擷取每局最後 5 筆動作資料。實驗使用六台 紅外線高速攝影機 (Motion analysis corp., 250 Hz)、一塊測力板 (Kistler, 2500 Hz) 收取 運動學與動力學資料,並使用雷達測速器收取球速數值。動作分期主要針對前導腳著地 到球投出手之間的投球動作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進行分析。統計方式使用單因子重複 量數變異數分析,比較前測與各局之間各項參數之差異,若統計結果達顯著差異則再以 LSD 檢定進行事後比較,統計考驗顯著水準之 α 值定義為.05。結果:發現青少年投手 在模擬比賽中投擲 100 球後,為中到中高程度疲勞,並且球速顯著下降 (p<.001)。下 肢膝關節變化從 FC 到 BR 過程中屈曲角度顯著減少。骨盆軀幹與上肢關節動作的運 動學變化,集中出現在手臂加速期。在肩關節最大外旋時,肩水平內收、肘屈曲角度減 少,骨盆軀幹旋轉、軀幹屈曲角度增加。球投出手時,骨盆旋轉、軀幹屈曲角度增加。 動力學則是在球出手時前導腳的垂直力量減少、伴隨前後方向衝量以及膝關節伸展力矩 增加。結論:青少年棒球投手在投球數量累積後,會產生疲勞的現象,除了球速下降外,也會出現代償動作使投球機制改變,從而增加上肢傷害的潛在風險。基於保護選手的立 場,青少年棒球投手投球量的限制與監控是必要的。未來可再進一步探討其下肢肌力的 影響,可以更完整的了解投球機制變化趨勢與可能損傷風險進行後續討論。Item 以負重模擬老年女性下肢動作研究(2011) 鐘維軒; Chung, Wei-Hsuan近年已有研究嘗試以年輕人負重來模擬老年人步態,但至今模擬結果仍未與真實老年人步態比較,且方法設計上亦有許多爭議。目的:檢測分析年輕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下肢肌力,並建立年輕人模擬中、老年人動作時所需的負重比率,同時發展出利用年輕人負重的方法,來模擬老年人肌肉功能退化的狀況,以瞭解老年人行動能力上的缺失情形。方法:招募健康女性受試者共36名,年輕人(21.42 ± 1.62歲)、中年人(52.42 ± 2.39歲)和老年人(71.08 ± 3.37歲)各12名,分別以(一)下肢肌力檢測;(二)一般動作分析;(三)模擬動作分析,來進行實驗。結果:中年人、老年人相對於年輕人之下肢肌力檢測數值,得知中年人肌力退化率為22.8%;老年人則為32.31%。而在一般步行、上下登階和坐站行走的各個動作參數中,模擬族群在實驗中的整體趨勢和真實族群所呈現的動作老化現象是一致的。結論:以年輕人負重方式僅可模擬出老年人的一般步行動作,而上下登階和坐站行走則難以模擬。此外,由步態分析參數結果發現,人類老化的關鍵期在中年過後,且骨盆和大腿周遭肌群很可能是下肢老化最為明顯的部位。Item 以慣性感測器測量疲勞前後跳躍動作著地時足部變化(2017) 楊京叡; Yang, Ching-Jui目的:利用陀螺儀了解疲勞前後跳躍著地時足部動作參數的變化。方法:本實驗招募12名健康女性,在熱身後收取3次疲勞前下蹲跳數據後進行疲勞誘發運動處理程序,達到疲勞後收取3次疲勞後下蹲跳數據。利用動作分析系統了解著地瞬間踝關節角度並用慣性感測器了解著地瞬間加速度值與蹠骨動作角速度值及著地緩衝期加速度與角速度第一極值與傾角變化量,並以皮爾森相關係數了解陀螺儀及動作分析系統測得之蹠骨角速度值的相關性及魏克生符號檢定比較疲勞前後的結果。結果:著地緩衝期中,慣性感測器與動作分析系統測得之蹠骨角速度值之相關性在三個平面動作上皆有高度相關 (背屈/蹠屈:r=0.977;內翻/外翻:r=0.993;內收/外展:r=0.956)。疲勞後著地瞬間踝關節外展角度顯著增加 (疲勞前:-9.39±5.48度,疲勞後:-11.80±4.32度;p=.033)、前後方向加速度值由向前顯著改變為向後(疲勞前:-0.25±0.46 G,疲勞後:0.25±0.69 G;p=.033)且外翻角速度顯著增加 (疲勞前:-57.20±45.20度/秒,疲勞後:-118.68±52.66度/秒;p=.016)。著地後的向外側的加速度極值 (疲勞前:-0.80±0.27 G,疲勞後:-1.07±0.23 G;p=.016)及外翻角速度極值 (疲勞前:-78.92±33.73度/秒,疲勞後:-127.33±50.60度/秒;p=.050)顯著增加,緩衝期的外翻角度變化量顯著增加 (疲勞前:-0.76±5.91度,疲勞後:-4.44±4.72度;p=.021)。結論:放置在足部的慣性感測器可偵測到疲勞前後足部動作變化,而足部外翻角速度的變化可發展為疲勞指數的參數。Item 武術「發勁」與「化勁」技術機轉之生物力學評估(2010/08-2011/07) 張家豪; 黃長福背景:「引進落空合即出」記載於拳論,其意為當對方攻來時,利用牽引轉化等化勁的 方式,讓對方的勁力不能攻到己身,並利用對方本身的衝力讓對方失去平衡,進而被我 掌握而加以發勁反擊。本計畫預計以三年時間探討整個結合化、發勁之「引進落空合即 出」技術,藉由動作與肌肉收縮機轉的模式,期能在教學傳承上給予助益。目的:第一 年探討武術中「發勁」動作的肌肉活化機轉,對照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建立出發勁動 作的常模;第二年對武術中防守走化之「化勁」動作進行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圖分析, 並建立動作常模;第三年探討化勁後發勁—即拳論中『引進落空合即出』的連貫動作, 結合人體運動學參數、地面反作用力與肌電圖的分析,建立動作常模。方法:第一年將 採用Vicon 三維動作分析系統、Kistler 測力板以及Noraxon 肌電圖儀同步收集12 位熟 悉「發勁」技術的武術學習者,對目標物發勁時的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訊號資料;第 二年亦將採用Vicon 三維動作分析系統、Kistler 測力板以及Noraxon 肌電圖儀同步收 集12 位熟悉「化勁」技術的武術學習者,將對方推力化解時的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 訊號資料;第三年將採用Vicon 三維動作分析系統、Kistler 測力板以及Noraxon 肌電 圖儀同步收集12 位熟悉「引進落空合即出」技術的武術學習者,將對方推力化解後同 時發勁將對方推出的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訊號資料。資料將利用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 異數分析法、卡方檢定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定為α=.05。Item 棒球投手平地與投手丘投球動作的運動學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1-12-01) 林俊龍; 黃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