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以遠紅外線桑拿進行對比浴對阻力運動後生理恢復與肌肉適能表現之影響
    (2020) 江裕翔; Chiang, Yu-Hsiang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遠紅外線桑拿 (far-infrared sauna) 進行對比浴 (contrast bath therapy, CBT) 對於阻力運動後生理恢復與肌肉適能表現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24名健康男性進行實驗。在完成阻力運動 (10組 × 10下70%最大肌力之平行蹲舉) 之後,以隨機分配之方式將受試者分為2組並進行恢復處理,分別為CBT (3組 × 11°C進行5分鐘與100°C進行5分鐘) 與控制組 (CON)。在阻力運動前 (pre) 與後 (post)、恢復後 (rec)、運動後90分鐘 (1.5 h)、運動後24 (24 h) 及48 (48 h) 小時,實施下蹲跳、蹲踞跳與大腿中段等長上拉之測驗,並詢問疼痛程度自覺量表。在pre、1.5 h、24 h及48 h,檢測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膝關節活動度與大腿圍。在pre、post及rec,檢測血乳酸。結果:2組之CK於1.5 h、24 h及48 h顯著高於pre。在下蹲跳方面,CBT之離地時間、跳躍高度 (CBT vs. CON, 0.35 ± 0.06 vs. 0.30 ± 0.05 m, p< .05) 及最大發力率於24 h顯著高於CON。在蹲踞跳方面,CBT之力量峰值在24 h及48 h顯著高於CON;CBT之最大發力率在rec及48 h (CBT vs. CON, 8481 ± 3675 vs. 5191 ± 1812 N/s, p < .05) 顯著高於CON。在大腿中段等長上拉方面,CBT之力量峰值 (1.5 h: CBT vs. CON, 1091 ± 198 vs. 883 ± 208 N, p < .05)、平均力量及總衝量於1.5 h、24 h及48 h顯著高於CON;CBT之最大發力率於rec及48 h顯著高於CON。在生理指標方面,CBT之疼痛自覺程度於24 h及48 h顯著低於CON;CBT之膝關節活動度於48 h顯著高於CON;CBT之血乳酸下降率顯著高於CON;關於CK與大腿圍,2組間均無顯著差異。結論:以遠紅外線桑拿進行的CBT,能夠促進衰竭性阻力運動後之生理恢復並改善肌力與爆發力表現。
  • Item
    以陀螺儀感測器測量跑步過程
    (2010) 石又; Shih, Yues
    目的:了解使用陀螺儀感測器測量跑步過程足部內旋動作之信效度;並藉由了解疲勞對於踝關節角度變化之影響,與陀螺儀所測得之足部動作參數之關係,找出可做為足部疲勞指數之參數。方法:招募12位具有跑步習慣之男性受試者,於受試者左腳足部同時裝置陀螺儀感測器與三維動作分析系統之反光球(效標),以測量足部運動學參數,並比較於30分鐘跑步過程之前(0分鐘)、中(15分鐘)、後期(30分鐘),踝關節角度變化與陀螺儀訊號之對應關係。結果:陀螺儀與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測量之足部角速度於三個軸向分別具有中度到高度相關。而陀螺儀測得於屈曲/伸展、內旋/外旋軸向之角速度極值與外展/內收軸詳之傾角變化於跑步中、後期皆明顯大於跑步前期,而此趨勢與踝關節內旋角度變化一致。結論:以陀螺儀感測器測量人體跑步過程足部之角速度訊號為一有效之方法;裝置於足部蹠骨肢段之陀螺儀感測器,所測得之角速度極值與傾角數據,可做為足部疲勞指數之參數。
  • Item
    棒球投手模擬比賽之下肢肌電分析
    (2011) 何岳容; Yueh-Jung Ho
    目的:棒球投手重複性投球動作及投球球數逐漸增加後,對於下肢肌群從跨步期階段到手臂加速期階段之肌肉活化程度及疲勞情形。方法: 12名健康高中棒球投手(16.3±0.9歲、177.8±5.68公分、71.3±8.3公斤),各投100顆球(分5局,每局投20顆),以Noraxon無線肌電儀器(擷取頻率1500Hz)收取投手下肢肌群(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脛前肌、臀大肌、肌二頭肌、外腓腸肌)前(第1顆至第10顆)、中(第46顆至第55顆)、後(第91顆至第100顆)三個區段平均肌電振幅與中位頻率平均值,並同步利用高速攝影機(擷取頻率300Hz)取得投手投球過程中下肢動作運動學參數作為參考數據。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with repeated measures)進行統計分析。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投手下肢肌群從跨步期到手臂加速期階段於前中後三個區段出現明顯活化程度,其中以手臂加速期前導腳肌群活化程度最為明顯;同時前導腳外腓腸肌中位頻率值在前(100.4Hz)、中(94.80 Hz)、後(90.65 Hz)三個區段隨投球數增加而降低。結論:投手經過持續且重覆投球動作後,前導腳外腓腸肌會有疲勞現象。
  • Item
    綠茶萃取物補充對運動表現與後續恢復期能量代謝的影響
    (2018) 張嘉珍; Chang, Chia-Chen
    本研究探討運動前單次補充去咖啡因綠茶萃取物 (green tea extracts, GTE) 是否能提升力竭性運動表現,以及於運動結束後立即再次補充GTE對後續恢復期間身體能量代謝的影響。本實驗採用單盲交叉設計,招募11位健康男性受試者重複進行綠茶試驗 (GTE) 與安慰組試驗 (Placebo),兩次試驗至少間隔7天以上。受試者在試驗當天早上食用1份300大卡的輕食,隨後,立即補充1500 mg GTE或安慰劑膠囊,安靜休息2小時後,在原地腳踏車上進行單次固定強度 ( 60%最大功率) 至力竭的運動,運動後隨即再補充1500 mg 相同成份的膠囊。運動期間全程監控心率變化;補充前、運動前、後採集手臂靜脈血液,以及運動結束後3小時期間,每60分鐘採血;運動後3小時期間,每60分鐘收集氣體變化。除了運動至力竭的時間與總能量消耗以配對 t 檢定外,所有參數皆以重複量數二因子 (試驗×時間) 變異數進行分析,若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以 Bonferroni 法進行事後比較。本研究結果 (1) 運動前單次GTE補充明顯提升運動至力竭的時間 (p< .05);(2) 血清非酯化脂肪酸濃度和氣體呼吸交換率數據顯示,力竭運動後立即補充GTE,恢復期間身體能量傾向脂肪氧化作用。另外,GTE 的血氨在運動結束時顯著高於 Placebo,而運動恢復期間第180分鐘明顯低於 Placebo (p < .05)。GTE 和 Placebo 的血糖、血清尿素與血清肌酸激酶、總能量消耗皆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 (1) 運動前補充 GTE 可以提升力竭運動表現;(2) 運動後立即再次補充 GTE 使身體能量代謝傾向於脂肪氧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