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桌球反拍拉球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1) 李弘斌; Hung-Pinng Lee
    本研究以八名臺灣大專甲組男子桌球選手(年齡23±5.0歲、身高172.5±.6.2公分、體重67.1±11.2公斤、球齡13.2±2.7年)為對象,目的在分析來球為上旋及下旋時擊出斜線及直線之反拍拉球動作的各項運動學參數,以瞭解反拍拉球的機轉與特性。研究方法以10部Vicon MX13+紅外線高速數位攝影機(250Hz)擷取動作資料再以Vicon Nexus 1.4及Visual 3D動作分析軟體及Excel軟體計算所需的參數資料。統計處理是以SPSS 19.0版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檢定各動作之間的差異,並使用Excel進行事後比較,顯著水準定為α = .05。研究發現大專甲組男子桌球選手在實施反拍拉球動作時,有相似的擊球高度與動作時間百分比;拉下旋球比拉上旋球除需要較低的身體重心外,也需要較大的擊球揮拍速度、揮拍軌跡角度及擊球拍面角度。肩髖軸在引拍期拉下旋的轉動角度大於拉上旋;而在揮拍擊球與跟隨期,拉斜線的肩髖軸轉動角度大於拉直線球。在上肢及下肢關節角度與角速度,拉下旋大於拉上旋及拉斜線大於拉直線。本研究發現,反拍拉下旋球必須具備較多的準備動作與較快的揮拍速度;拉斜線球比拉直線球有較多的軀幹與肢段關節的旋轉角速度。
  • Item
    八人制拔河團隊隊形比賽起始階段之運動學分析
    (2008) 劉家呈; Liu, Chia-Cheng
    八人制拔河團隊隊形比賽起始階段之運動學分析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研 究 生:劉家呈 指導教授:蔡虔祿 協同指導教授:涂瑞洪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拔河實際比賽起始階段不同情境隊形(獲利、僵持、失利)中之預備動作與拔河繩最低點動作的運動學變化及差異,以參加九十七年全國拔河錦標賽高中職男生組560公斤級之十所學校優秀選手為研究對象,受試者平均身高173.47 ± 5.20公分、平均體重68.23 ± 5.04公斤、平均年齡16.99 ± 0.77歲。以兩部高速攝影機(型號JVC-9800U),頻率120Hz,將所蒐集的影像資料經由Visual Basic 6.0所撰寫的數位化程式進行分析,並計算出不同情境下拔河隊員的各項運動學參數,以SPSS 10.0軟體,採用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訂為α = .05,事後比較採用薛費法(Scheffe’method),得到以下結果:(一)預備動作的僵持隊形與獲利隊形、失利隊形在軀幹與水平的夾角、小腿肢段與水平的夾角、身體重心與水平的夾角達顯著差異(p< .05)。(二)拔河繩最低點動作的獲利隊形與僵持隊形在大腿肢段與水平的夾角達顯著差異;僵持隊形與獲利隊形、失利隊形在握繩高度達顯著差異(p < .05)。所得結論為:(一)預備動作的拔河團隊隊形不同位置握繩高度保持一致性,對一開始的比賽是有利的。(二)拔河繩最低點動作的拔河團隊隊形越低,對比賽的開始有利的。 關鍵字:拔河、隊形、運動學
  • Item
    跆拳道選手單雙足高台垂直跳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5) 周宗翰; CHOU, Tsung-Han
    前言:跆拳道運動中下肢肌力扮演比賽的重要角色,因此慣用腳與非慣用之間的對稱性、肌力、爆發力與跳躍能力往往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關鍵。本研究目的:藉由蒐集的生物力學參數,探討30公分高台深跳過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差異。方法:本實驗以台灣師範大學跆拳道選手8名為研究對象,執行單腳以及雙腳雙手叉腰於腰間之高台著地垂直反彈跳 (Drop jump)方式進行實驗,並且使用10部Vicon高速攝影機 (250Hz) 以及兩塊Kistler測力板9281B型 (1000Hz) 蒐集蹬伸起跳期之動力學與運動學資料再以無母數統計方法之無母數魏克遜符號等級檢定分析,顯著差異水準定為α = .05,並以描述統計說明各參數之實驗結果。結果:一、運動學部分:單腳深跳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作用時間、下蹲期、蹬伸期膝關節角度變化量以及騰空期之髖關節角度變化量,重心最低點膝關節角度、騰空期之時間變化量、騰空期之重心高度變化量以及跳躍高度有達顯著 (p<.05);雙腳深跳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下蹲期、蹬伸期膝關節與髖關節角度變化量以及重心最低點膝關節與髖關節角度、下蹲期之時間變化量有達顯著 (p<.05) 。 二、動力學部分:單腳與雙腳深跳之慣用腳及非慣用腳在最大地面反作用力以及發力率皆無顯著差異,但是慣用腳皆有大於非慣用腳的趨勢,單腳部分衝量直達顯著差異,雙腳則無。結論:長期的跆拳道訓練會影響選手慣用邊及非慣用邊的肌力表現,未來在進行長時間的跆拳道訓練時可加強非慣用腳之訓練以提升攻擊之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