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缺血預處理對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之影響(2023) 吳浚鋒; WU, Chun-Feng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缺血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對於游泳選手在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13名高中以上之男性游泳選手。每位受試者依隨機交叉平衡之方式分別進行控制處理 (CON),IPC處理 (加壓220 mmHg) 與SHAM處理 (加壓20 mmHg),其中IPC與SHAM包含進行3個循環的5分鐘缺血與5分鐘再灌流。另外,在加壓前與後以及測驗前與後,均會量測血乳酸值、運動自覺努力強度和疼痛自覺程度,並全程使用近紅外線光譜儀監控肱三頭肌之肌肉氧飽和度。結果:不同實驗處理對於200公尺捷泳測驗的完成時間,皆無顯著差異 (IPC vs. SHAM vs. CON, 137 12 vs. 136 12 vs. 138 13秒, p> .05)。每50公尺分段的完成時間之間亦無顯著差異。3種實驗處理對於捷泳測驗後的血乳酸、運動自覺努力強度與疼痛自覺程度等指標,也無顯著差異。此外,IPC與其他實驗處理相比,無法影響運動過程中的肌肉氧飽和度指標。結論:IPC無法促進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建議未來研究可採用有氧代謝占比較高的長距離游泳,以檢驗IPC對於游泳表現的效果。Item 靜態伸展對女性舉重選手臥推與蹲舉表現的影響(2013) 鍾誱金芮; Chung, Chieh-Jui目的:探討靜態伸展後對女性舉重選手臥推與蹲舉最大肌力 (1 repetition maximum, 1RM) 以及柔軟度表現的影響。方法:本研究以12名女性舉重運動選手為受試對象,並採隨機交叉之實驗設計。受試者須在1RM測驗前,分別接受上半身或下半身的靜態伸展處理 (static stretching, SS) 與控制處理 (control, CON) 。每個伸展動作皆維持30秒,休息30秒,並反覆3次,而控制處理則不進行任何伸展活動。實驗處理後立即進行1RM測驗,每種實驗處理間至少間隔48小時。柔軟度測驗為坐姿體前彎與肩部柔軟度測驗,在實驗處理前後,分別進行柔軟度測驗。結果:靜態伸展對於臥推1RM表現方面,在2種實驗處理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靜態伸展處理vs. 控制處理,57.7 ± 10.9 vs. 58.4 ± 11.0 kg,p > .05),不過,會明顯降低蹲舉1RM表現(靜態伸展處理vs. 控制處理,122.9 ± 27.4 vs. 126.7 ± 27.8 kg,p< .05)。臥推1RM的變化量([靜態伸展處理-控制處理]/控制處理 × 100%)與蹲舉1RM的變化量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p > .05)。不論是右肩柔軟度(靜態伸展處理vs. 控制處理,1.58 ± 10.52 cm vs. 2.08 ± 11.55 cm,p < .05)、左肩柔軟度(靜態伸展處理vs. 控制處理,6.17 ± 11.05 cm vs. 6.75 ± 11.75 cm,p < .05),或是坐姿體前彎(靜態伸展處理vs. 控制處理,42.3 ± 6.0 cm vs. 41.8 ± 5.9 cm,p < .05),在兩種實驗處理之間,並無顯著差異。結論:靜態伸展 (3 × 30 s) 並不會影響女性舉重選手的柔軟度表現,也不會影響臥推1RM表現,但是會顯著地降低蹲舉1RM表現。Item 吸氣肌熱身對高強度腳踏車間歇運動表現之影響(2012) 陳品卉; Chen, Pin-Hui目的:本研究在探討吸氣肌熱身對於隨後高強度腳踏車間歇運動表現的影響。方法:以12名大專男性優秀運動選手為受試對象(年齡,21.3 ± 2.0歲;身高,178.7 ± 6.8公分;體重,72.0 ± 7.2公斤),使用重覆量數、平衡次序原則的實驗設計,所有受試者須進行三種不同實驗處理,包括吸氣肌熱身處理 (inspiratory muscle warm-up, IMW) 、安慰劑處理 (placebo, PLA) 與控制處理 (control, CON) 。控制處理不進行吸氣肌熱身,而安慰劑處理與吸氣肌熱身處理分別以強度15%及40%的最大吸氣壓力 (maximum inspiratory mouth pressures, PImax) ,進行2組30下的吸氣肌熱身。實驗處理後,受試者須在腳踏車測功儀上,以180%最大有氧動力輸出反覆進行間歇休息20秒的10秒衝刺,直到衰竭。實驗過程中,分析衝刺的次數、血乳酸、血氨、RPE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與RPB (rating of perceived breathlessness) ,以及股外側肌的肌肉氧飽和度。結果:在衝刺次數、血乳酸與血氨濃度方面,三種實驗處理間皆未達顯著差異。在測驗前的RPE與RPB,IMW皆顯著高於PLA(RPE,IMW vs. PLA,10.3 ± 2.5 vs. 8.5 ± 2.4分,p< .05;RPB,IMW vs. PLA,1.3 ± 1.2 vs. 0.7 ± 0.7分,p < .05),且在測驗後5分鐘的RPB,PLA顯著低於CON(PLA vs. CON,3.0 ± 1.3 vs. 4.1 ± 1.9分,p < .05)。在衝刺次數之中位數前三趟 (before Md) 的組織氧合指標 (TSI) ,IMW顯著高於CON (IMW vs. CON, -15.95 ± 2.80 vs. -20.14 ± 5.57 %, p < .05) 。在高強度腳踏車間歇測驗中的中位數前三趟 (before Md) (IMW vs. CON, 17.44 ± 5.84 vs. 21.37 ± 5.14 μmol, p < .05) 、中位數後三趟 (after Md) (IMW vs. CON, 17.49 ± 5.94 vs. 21.44 ± 5.36 μmol, p < .05) 及最後三趟 (last) (IMW vs. CON, 17.46 ± 5.94 vs. 21.37 ± 4.87 μmol, p < .05) ,IMW的去氧血紅素 (HHb) 均顯著低於CON。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吸氣肌熱身可能無法改善高強度腳踏車間歇運動表現,然而,這種熱身活動能減緩衝刺運動所引起的肌肉缺氧情形。Item 等長與等速活化後增能對女子足球選手反覆衝刺與敏捷性之影響(2017) 李旻軒; Li, Min-Xuan目的:探討等長與等速活化後增能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對女子足球選手反覆衝刺 (repeated sprint ability, RSA) 與敏捷性 (repeated change of direction, RCOD) 之影響。方法:本實驗共招募12名女性大專足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以重複量數、平衡次序之實驗設計,讓受試者分別接受三種不同實驗處理,包括控制處理 (CON)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 (isometric leg press, ILP,10組 × 1.5秒,組間休息2分鐘) 及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isokinetic leg press, IKLP,3組 × 5秒,組間休息30秒) ,於實驗處理後進行RSA或RCOD測驗。每項實驗處理間隔至少間隔48小時。測驗過程中記綠每趟衝刺時間,對最快 (fast time, FT) 、平均 (average time, AT) 與總時間 (total time, TT) 進行分析。結果:在RSA測驗方面,FT (CON vs. ILP vs. IKLP,3.49 ± 0.08 vs. 3.49 ± 0.09 vs. 3.48 ± 0.06秒,p > .05) 、AT (CON vs. ILP vs. IKLP,3.56 ± 0.10 vs. 3.57 ± 0.09 vs. 3.58 ± 0.08秒,p > .05) 與TT (CON vs. ILP vs. IKLP,21.40 ± 0.64 vs. 21.44 ± 0.58 vs. 21.50 ± 0.49 秒p > .05),在三種實驗處理之間,皆未達顯著差異 (p > .05) ;在RCOD部分,FT (CON vs. ILP vs. IKLP,5.29 ± 0.22 vs. 5.26 ± 0.18 vs. 5.30 ± 0.21秒,p > .05) 、AT (CON vs. ILP vs. IKLP,5.39 ± 0.20 vs. 5.37 ± 0.16 vs. 5.43 ± 0.19秒,p > .05) 與TT (CON vs. ILP vs. IKLP,32.36 ± 1.23 vs. 32.23 ± 1.00 vs. 32.59 ± 1.19秒,p > .05) ,在三種實驗處理之間,亦未達顯著差異 (p > .05) 。結論:女子足球運動員利用ILP或IKLP進行熱身時,無法提升RSA或RCOD衝刺測驗之運動表現,其下原因可能與過高強度造成疲勞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