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單次性SMR神經回饋訓練對於不同技能水平高爾夫選手推桿表現之影響
    (2024) 夏長佑; Hsia, Chang-You
    神經回饋訓練 (Neurofeedback training, NFT) 是一種非侵入式幫助參與者有意識控制腦波,提高注意力、放鬆和自我效能的方法。感覺動作節律(Sensorimotor rhythm, SMR)活化與動作執行自動化和外部運動感覺相關。過去研究表示SMR NFT能提高運動表現,然而,鮮少探討單次性神經回饋訓練對業餘高爾夫選手的影響或研究影響運動表現的可能心理機制。本研究共招募50名職業和業餘高爾夫球手。經組間設計、交叉實驗方式決定參與者的次序。參與者被要求進行10英呎、共60球推桿任務,同時在推桿前後記錄腦電圖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本研究另利用視覺類比量表評估與SMR節律相關的心生理狀態。與控制情境相比,職業組經NFT訓練後在推桿表現 (p = .001)與SMR功率(p = .002)皆有顯著提升,主觀量表也顯示經過神經回饋訓練後注意力(p< .000)、控制程度(p < .000)較低,並且更加放鬆( p = .009 );同樣地,業餘組經NFT訓練後在推桿表現(p = .002) 與SMR功率( p < .000)皆有顯著提升,主觀量表也顯示經過神經回饋訓練後注意力(p = .026)、控制程度(p = .019)較低,並且更加放鬆(p = .002)。本研究支持單次性SMR 神經回饋訓練能夠有效提升SMR功率並促進高爾夫選手的推桿表現,並且提供影響SMR 神經回饋訓練對推桿表現的潛在機制與初步證據。
  • Item
    前次推桿表現對左顳葉 – 前額葉皮質連結性的影響
    (2024) 洪樂亞; Hung, Eric
    隨著新動作技能的學習,將學習初期的高度仰賴陳述性知識逐漸轉變為程序性知識,行為的特徵也從近似於雙歷程理論的控制化歷程轉而偏向自動化歷程。然而,當運動員在面臨失誤時,運動員會根據失誤提供的回饋,從記憶中尋找類似的經驗,參照並應用在接下來的修正動作。然而,對於表現修正的心理運作機制卻鮮少被探討。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動作修正背後的心理歷程機制,藉由觀察高爾夫運動員前次推桿表現的好壞表現對下一桿的影響,了解受到前次表現影響後的推桿動作準備期之大腦活動狀態。本研究招募40位有技能的高爾夫運動員,其技能水準設為差點18以下。推桿作業為3公尺人造果嶺的60次推桿,並於推桿作業的同時進行腦波的收集。為了探討認知負荷與語言邏輯是否是動作修正時的大腦運作機制,本研究以額葉中線Fz與顳葉區 T7 的α2 (10~12 赫茲) 權重相位延滯指數 (weight phase lag index, wPLI) 皮質連結性,來探討左半腦Fz – T7的皮質連結程度。本研究假定當運動員在前一桿失誤後會進行動作修正,因此大腦活動會1. 呈現較高的前額葉 (Fz) 與左顳葉 (T7) 的α2連結性;及2. T7 α2功率下降。因此以表現 2 (前次表現進球vs前次表現沒進球) x 時間2 (-2000 ms ~ -1000 ms、-1000 ms ~ 0 ms) 之推桿的α2連結性進行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來考驗研究假設1。以表現 2 (前次表現進球vs前次表現沒進球) x時間2 (-2000 ms ~ -1000 ms、-1000 ms ~ 0 ms) 之推桿α2功率進行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來考驗研究假設2,若有交互作用則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另外,本研究為了確認前次表現後動作修正之影響僅會出現在Fz – T7 的α2連結性及T7 α2功率下降,還會針對不同腦區 (右顳葉T8、額葉 Fz、中央區Cz、頂葉Pz、枕葉Oz)、旁側頻率區間 {(α1: 8 ~ 10 Hz)、(β1: 12 ~ 15 Hz)} 進行控制分析排除其他可能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比起前一桿成功,在前一推桿表現失誤後,下一次推桿動作準備期隨著越接近推桿動作執行, Fz – Cz α2皮質連結性強度越強。頻譜功率分析則發現不管前一桿的表現如何,下一桿準備期在全腦除了左顳葉區,呈現越接近推桿前,大範圍的α2功率下降。總結來說,過去研究發現α2增加與功能性抑制有關,本研究結果提出參與者在需要高度注意力投入的作業中會傾向依賴動作計畫區Fz – 體感區Cz α2皮質連結。
  • Item
    單次性不同認知要求運動對於抑制控制之影響:事件關聯電位及隨機交叉試驗研究
    (2023) 闕廷宇; Chueh, Ti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單次性不同認知要求運動對於抑制控制之行為及其電生理表現之 影響。本研究為組內交叉設計,30 名男性參與者 (平均年齡為 22.4 ± 2 歲) 參與三個不 同情境,分別是 20 分鐘高認知要求運動、低認知要求運動及動態控制情境,情境的順 序則由隨機方式產生。在每次介入前後都會測量旁側干擾作業並同時紀錄腦波及分析作 業刺激之後的 N2 及 P3 波來瞭解單次性不同認知要求運動對於抑制控制之行為表現及 其神經電生理機制。在行為結果方面,不論認知作業情境,參與者在進行兩種運動情境 後都相對於動態控制情境有較短的反應時間且受到作業情境所產生的干擾 (flanker effect 反應時間) 也較小,表示參與者在運動後都有較佳的抑制控制行為表現,並分別 呈現大 (效果量介於–0.934 至–1.07) 及中等的效果 (效果量介於–0.502至–0.507)。 在電生理結果方面,在一致情境下,參與者在進行兩種運動情境後都相對於主動控制情 境都有較短的 N2 潛時;不分作業情境,則有較短的 P3 潛時,顯示參與者在運動後能促 進刺激辨識的速度,其效果量為中等 (效果量介於 –0.507 至 –0.777)。值得注意的是, 只有高認知要求運動情境相較於主動控制情境,參與者有較短的 N2 differecne 潛時,其 效果量為中等 (−0.528),而三個情境與 N2 differecne 潛時的效果呈現顯著線性關係,說 明高認知要求運動情境能更有效的處理抑制控制歷程。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從事單次 性高低認知要求運動皆有助於抑制控制之行為及電生理表現,認知要求較高的運動則與 較有效率的抑制控制神經運作有關。
  • Item
    不同技能水準者在飛鏢投擲動作準備期凝視時間和大腦活動之差異
    (2023) 依林; Yi, Lin
    目的:過去研究發現在精準性運動中發現專家有較長的凝視時間和較好的表現,有研究者建議可以透過神經科學的研究手段來了解可能原因。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1位飛鏢專家,22位飛鏢生手,分別進行60次飛鏢投擲,同時記錄運動表現,以及投擲動作準備期的眼動資料和腦電圖。結果:專家組比起生手組有較好的表現和較長的凝視時間。在個人的技能水準中,凝視時間與投擲表現呈正相關,SMR功率與投擲表現呈正相關。結論:在這個研究中我們發現投擲表現較佳的狀態下,較長的凝視時間可能代表較佳的注意力資投入,較高的SMR功率則代表減少體感知覺的干擾,然而凝視與SMR的關係尚須更近一步的研究確認。
  • Item
    外在注意力焦點佔優勢?注意力焦點選擇與高爾夫推桿表現
    (2019) 張文宣; Chang, Wen-Hsuan
    注意力焦點對於動作表現的影響在過去研究中存在理論衝突與研究結果不一致,並且鮮少以客觀方式紀錄注意力動態變化的歷程。因此本研究以業餘高爾夫選手為對象,探討自我選擇注意力焦點與推桿表現之關係,並同時透過與身體意識有關的腦波指標 mu 節律及與視覺空間注意力相關的 Oz alpha 功率來了解注意力歷程的變化,進一步提供內外在注意力焦點可能的運作機制。方法:招募 32 名慣用右手的業餘高爾夫選手,配戴腦波儀器,進行 60 次 3 公尺的推桿,並記錄每次推桿所使用的注意力焦點及量測球與洞口的距離。統計方法以 ANOVA 檢驗兩種注意力焦點在推桿表現以及推桿前兩秒的腦波變化是否有差異。結果:參與者偏好使用外在注意力焦點進行推桿,但不論是相對進洞率或絕對誤差,使用內在或外在注意力焦點之情境間皆無差異,而腦波指標也顯示不論是內在或外在注意力焦點的情境下,mu 節律及 Oz alpha 功率在越接近出手時,皆呈現下降的趨勢。結論:業餘選手在自我選擇注意力焦點的情境下,使用內在或外在注意力焦點的推桿表現相同,顯示出表現與注意力焦點之關係可能會受到注意力焦點選擇的影響,但技能水準、作業難度與轉換所造成的認知負荷也可能是外在注意力焦點之效益無法被看見的原因。腦波指標方面,若要以 mu 節律及 Oz alpha 功率來代表內外在注意力焦點的使用,則仍需尚待未來研究確認。
  • Item
    SMR神經回饋訓練對高爾夫推桿表現之影響
    (2012) 鄭名揚; Ming-Yang Cheng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SMR (Sensorimotor rhythm) 腦波神經回饋訓練是否對於高爾夫球推桿表現、推桿前皮質活動以及心理感受具有促進的效果。SMR為感覺動作區12-15Hz 之頻率,先前研究顯示較高的SMR功率與較佳的動作準備與注意力表現有關,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是否能藉由SMR神經回饋訓練增加高爾夫推桿前之SMR功率,進而促進推桿表現。方法:SMR神經回饋訓練組以及假回饋組各包含8名高爾夫選手,分別進行八次的訓練,並藉由比較前後測推桿40球之推桿表現、推桿前SMR功率、以及心理主觀感受分數來檢驗神經回饋訓練之效益。結果:SMR訓練組在訓練後推桿表現明顯進步,且伴隨著相對升高的SMR腦波功率,然而在心理主觀分數上則無發現明顯差異。結論:本研究為首次利用SMR神經回饋訓練於精準性運動之研究,且根據研究結果顯示SMR神經回饋訓練具有促進推桿表現之效益。未來神經回饋研究應進一步比較SMR功率與其他較佳精準性運動腦波指標在推桿表現上之效果,找出最有效率之神經回饋訓練指標。
  • Item
    空氣槍射擊選手感覺動作節律與射擊表現之關係
    (2015) 杜雨龍; Tu, Yu-Long
    感覺動作節律 (sensorimotor rhythm, SMR) 為感覺動作區Cz位置12-15Hz的頻率,其功率與感覺動作區之活動呈負相關,先前研究指出SMR在動作準備期間會反應出最適當認知動作的調整歷程,因此,可應用於研究自我配速運動執行前之準備歷程。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好、壞表現間SMR之差異。實驗藉由過去資料分析18位 (平均年齡18.28±2.32歲) 空氣手槍射擊選手,選手練習經驗約1年到10年 (平均運動年資4.67±2.25年),國內比賽層級為A級專家射擊選手。實驗進行時,每一位選手會有40發之射擊次數,依據選手個別差異在好、壞表現各挑選191發射擊之腦波資料來進行2 (表現:好與壞) x 3 (時間:-3000ms ~ -2000ms、-2000ms ~ -1000ms、-1000ms ~0ms) 之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有交互作用,在表現及時間的主要效果上有顯著差異,單純主要效果發現好表現在扣板機前一秒的SMR顯著高於其它時間視窗;而好、壞表現並無達顯著性之差異。專家射擊選手在扣板機前之準備歷程,可能因為適當的認知動作的調整歷程,在扣板機前一秒的時候大量投入注意力資源,導致腦波功率高於扣板機前二到三秒;專家表現在動作執行上可能趨近於自動化,因此導致SMR腦波功率穩定提升。未來研究建議能彌補知識缺口,進而朝向生手甚至其它運動項目探究表現之差異,同時也能延伸研究範圍透過神經回饋操弄SMR腦波功率來提升選手專注力,進而幫助選手射擊表現之提升。
  • Item
    高爾夫球推桿學習階段對準備狀態之SMR與MU波之影響
    (2016) 沈震; Shen, Cheng
    目的: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學習高爾夫球推桿後,參與者在推桿準備期之Mu波 (Mu rhythm) 與感覺動作頻率 (SMR, sensorimotor rhythm) 是否隨著學習而改變。Mu節律與SMR功率之大小被認為與大腦的動作區活化程度有關。Mu波與動作的觀察與執行息息相關,而SMR則與執行動作時的注意力有關聯。雖然兩種腦波指標與動作執行與觀察有高度的關聯,但過去的研究顯少探討動作學習與這兩種腦波指標的關係。方法:本研究研究參與者為四十一名男性,並將參與者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實驗組20人,控制組21人。兩組參與者皆收取四個學習階段之腦波資料,實驗組參與者在每階段之間須進行每週三次以上的高爾夫球推桿練習,控制組則無須練習。此外,實驗組參與者在收取資料時除了推桿動作外,還需進行撥拉棒作業,以比較實驗組參與者在執行熟悉動作 (推桿) 與非熟悉動作 (撥拉棒) 之差異。本研究比較兩組參與者之推桿分數、推桿準備期之Mu波與SMR功率,以及實驗組本身執行推桿與撥拉棒兩種動作準備狀態之Mu波與SMR功率。結果:經由練習後,實驗組之推桿成績明顯高於控制組。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組別x 階段) 比較兩組SMR與Mu波之功率後發現兩種腦波指標皆無交互作用。事後比較後顯示Mu波功率在階段有主效果,隨著階段而上升,而其他統計皆未達顯著。比較實驗組兩種動作準備期之SMR與Mu波後發現不論在何種階段,推桿之Mu波與SMR階高於撥拉棒。結論:本研究發現與過去研究有所差異,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實驗組練習介入時間不足,導致參與者還未達到"自動化”階段。而兩種動作作業之差異可能來自於動作類型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