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不同層級游泳運動員在不同捷泳速度下肩和髖部側傾之運動學
    (2024) 李英瑋; Lee, Ying-Wei
    目的:探討不同前進速度對軀幹側傾角度之影響,並瞭解在不同組別游泳速度與軀幹傾角的變化。方法:招募16位受過3年以上競技游泳訓練選手,依據50公尺捷泳最佳成績分為優秀與次優秀組。使用無線傳感器分別安裝於軀幹和手腕位置,擷取頻率設定 120 Hz。受試者依序進行自覺中等速度、給定速度、最大速度 50 公尺捷泳試驗。上肢傳感器用於辨識動作周期與計算划幅、划頻;軀幹傳感器對其縱軸角速度訊號進行積分求得軀幹側傾角度、角速度與扭轉數據。使用二因子混和變異數分析,組內分析不同游泳速度差異,組間分析不同層級選手差異,並對運動學參數進行皮爾森相關分析。顯著水準採用 α=.05。結果:除上軀幹的非慣用側外,其餘側傾角均受前進速度與選手層級的交互作用影響。所有選手在最大速度時,上、下軀幹皆出現最小傾角,且與划手頻率呈高度負相關。此外,在相同的控制速度下,優秀選手展現出更大的上軀幹慣用側傾角和較低的划手頻率。結論:游泳選手透過減少上軀幹的傾角使划手頻率增加,並且核心肌群作用,降低下軀幹傾角,使動力鏈能夠更好的傳遞並維持划手頻率。主要效果檢定顯示,選手層級和游泳速度的交互作用影響傾角變化模式,但由於軀幹傾角與游泳秒數及划手頻率高度相關,不能作為衡量技術水平的唯一標準。
  • Item
    網球第二發球之運動學分析(以上旋式及側旋式為例)
    (2005) 林俊城; Jiun-Cheng Lin
    在網球比賽中,發球為最重要的技術之一,也是主要得分手段。而第二發球(second serve)在比賽中亦佔舉足輕重的地位。正確的第二發球方式不僅能避免無謂的失分,更能避免處於劣勢。本研究以一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Hz),針對十名國內大專網球甲組球員上旋式及側旋式的第二發球作二度空間的運動學分析,主要在探討不同第二發球的運動學變數,並了解發球方式對進球率及球速的影響,找出較佳的第二發球方式,以供教練或教師教學參考依據。資料分析是擷取每位受試者的不同第二發球發進指定區域五球中球速最快的動作做比較。影片資料經由kwon3D 3.0版軟體分析,統計處理以SPSS統計軟體計算分析,以 a=.05顯著水準的相依樣本t考驗得到下面的結果: 一、擊球高度及準確率,兩者皆未達顯著差異。 二、擊球後球速,側旋式發球球速(32.93m/s)較上旋式發球(30.92m/s)為快(P< .05)。 三、上肢關節角速度、線性速度方面: (一)側旋式發球肩關節角速度比上旋發球快(P< .05),而肘及腕關節也有較高的平均值。 (二)側旋式及上旋式發球肩關節線性速度未達顯著差異。 (三)側旋式發球肘關節及腕關節線性速度分別為4.09m/s及7.0m/s,與上旋發球3.7m/s及5.72m/s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論如下:在運動學方面,側旋發球有較快的角速度及線性速度,以致於會有較快的發球速度。而且側旋發球也有高平均的準確率。因此,選手可依比賽需求多搭配使用側旋球。。
  • Item
    三種踏板距離蹲距式起跑之生物力學分析
    (2007) 游立椿; YU,Li-Chun
    本研究主要探討改變三種踏板距離蹲距式起跑對於起跑出發階段以及起跑後加速度階段之影響。受試者是以八位高中短距離選手為研究對象(年齡16.38±0.52歲)。並使用四個測力計分別安裝於兩架起跑踏板的上方與下方,收集三種蹲距式起跑之動力學參數,擷取頻率為1000Hz。另外於受試者左側矢狀面架設一台Redlake高速攝影機(拍攝速度為每秒250個畫面),以收集三種蹲距式起跑之運動學參數。實驗數據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F考驗,如有達到顯著水準,則進行事後比較,事後比較則採用杜凱式法(Tukey Method)進行,顯著水準訂為α = .05。實驗結果顯示,改變起跑架前、後踏板距離模式,當踏板距離增長時,對於起跑出發階段運動學參數以及動力學參數都有比踏板距離較短的模式還來得好,另外在起跑後加速度階段的運動學參數也是以長式起跑模式比其他兩式還來得好。由此可知,在有系統改變起跑架前、後踏板距離模式的情況下發現,當前、後踏板距離增長時,對起跑出發階段的運動學、角運動學以及動力學參數都有優於踏板距離較短模式的優勢。所以,當教練及選手在從事起跑訓練時,可以先從較長的前、後踏板距離模式,再經訓練的調整及修正,方可找出適合選手個人的起跑模式,幫助選手創造佳績。
  • Item
    國內優秀游泳選手三種不同蹲踞式出發動作之運動學分析
    (2006) 蔡豐丞; Tsai, Feng-Cheng
    隨著游泳技術不斷的提昇,出發的優劣是選手在競賽中要取得好成績的一項基本指標,也有可能是決定比賽最後勝負的關鍵。從1996亞特蘭大奧運會到2000年雪梨奧運會四年期間,競游個人單項(仰泳除外)運動員所使用蹲踞式出發者則從23%提昇至55%(江永泰,2002),而在2004年雅典奧運當中的短距離競泳比賽(50M,100M)項目裡,蹲踞式更由55%躍升為81%(李垂裕,2006),由此可見,蹲踞式出發已經蔚為一種主流,而如何改進蹲踞式出發的技術動作是非常值得探討。故在本研究中,受試者接受不同姿勢的蹲踞式出發的訓練,並經由一台SONY攝影機進行拍攝,用know3D進行運動學分析,再進一步利用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以檢驗參數在三種出發技術之間的差異,藉以了解這三項技術關鍵之所在,做為今後訓練執行的依據,以供教練及選手日後訓練時的另一參考。   經研究結果得到的結論為: 一、雖然反應時間、跳台時間、起跳角度、出發台上前膝關節平均角速度、入水角度是出發重要的運動學參數,但就這三種蹲距式出發的來講,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二、此次實驗發現出發的過程有耗損掉水平速度,經過討論發現,出發的過程中身體截面積遭受空氣阻力,故會發生這種現象。 三、重心在後蹲距式出發雖然跳台時間是最長的,但是當時間未達顯著差異,而離開速度卻又能達到最快時,它將會是最佳的出發動作;更可見這個姿勢的加速度方式,優於另外兩種更容易被人體所接受。
  • Item
    高中羽球選手不同殺球動作之三維運動學分析
    (2003) 張少遜; Shaw-Shiun Chan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高中羽球選手不同殺球動作之三維運動學分析 研究生:張少遜 指導教授:黃長福 博士 摘 要 本研究是以三維空間攝影,針對八名平均身高174.1公分,體重67.3公斤,年齡18.4歲,全國中學運動會羽球項目第三名的高中羽球選手,在實施模擬移位原地殺球與跳躍殺球動作進行運動學分析。旨在了解及探討不同殺球動作擊球時之三維運動學參數。本實驗以Redlake 高速攝影機二台,以250Hz拍攝、Motus影片分析軟體、SAS 8.02版統計分析軟體計算分析,以相依樣本t考驗檢驗殺球與跳殺的運動學參數關係,得到下列結果: 一、高中羽球選手之殺球與跳躍殺球,因跳躍的動作而增加擊球的高度,使得飛行角度跳殺大於殺球。 二、不同殺球擊球點離地面的高度,跳殺高於殺球。 三、從重心最低點到擊中球瞬間的重心最低高度、最低重心高度與身高比、 擊球霎那重心高度、重心提昇高度、擊球時重心與身高比、前後位移距離、重心移動合速度及動作時間,跳殺變化明顯高於殺球,主要因深蹲及起跳的動作的所造成的。 四、從羽球的擊球高度與重心高度距離、水平距離、擊球之上肢段各關節角度的平均值相近,顯示高中羽球選手不論殺球或跳殺的擊球動作俱有一致性。 五、高中羽球選手擊球時,上肢段的肩關節較為伸展,肘關節角度較為彎曲,且手腕的角速度較快,扣腕動作明顯,有利於球速。 關鍵字:運動生物力學、羽球、殺球、跳殺、運動學、三維空間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