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慣性阻力訓練對於競技體操選手地板專項運動表現之影響(2023) 唐嘉鴻; Tang, Chia-Hung本研究協助教練和選手訓練,有效率提升專項技能,爭取更優質的運動表現。目的:探討六週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對體操選手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核心與下肢能力之影響。方法:招募10名男子甲組競技體操選手為本研究對象。使用穿戴感測器收集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之軀幹加速度和轉體最大角速度之參數,核心能力及下肢能力利用慣性阻力訓練機收取平均功率、向心功率峰值、離心功率峰值、平均力量之數據。前測結束後,採隨機分配實驗設計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經6週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介入後,進行後測與資料收集。研究數據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組內和組間之差異,顯著水準設為α = .05。結果:於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發現,實驗組加速度之上背數值顯著提升 (前測14.591m/s²→後測18.162 m/s²),轉體最大角速度皆未達顯著差異,控制組皆未達顯著差異;於核心能力發現,實驗組於正面之平均功率 (前測42.4W→後測55.5W) 與向心功率峰值 (前測88W→後測105.4W) 達顯著差異,以及背面之平均功率 (前測43.7W→後測61.3W)、離心功率峰值 (前測105.3W→後測135.9W) 以及平均力量 (前測49.5W→後測60.2W) 達顯著差異,而控制組皆未達顯著差異;下肢能力兩組皆未達顯著差異。結論: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介入於競技體操選手後發現能有效提升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之加速度以及核心能力之相關功率,而對下肢能力則沒有影響,未來可以結合下肢訓練與核心訓練,探討競技體操選手的黃金課表。Item 運動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後使用充氣加壓按摩對痠痛指數及下肢肌力表現之效益(2021) 黃奕翔; Huang, Yi-Hsiang背景:快速消除運動後的疲勞為近來熱門之研究議題,其中間歇充氣加壓按摩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 被視為一種積極促進運動後恢復的方法,惟其在運動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後的效益還有待確認。方法:本研究招募18名男性 (年齡:23 ± 2.8歲) 進行70% V̇O2max之30分鐘下坡跑運動以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採隨機方式將受試者雙腳分為實驗腳 (IPC) 及控制腳 (CON),IPC腳於運動後立即與運動後24、48小時各接受20分鐘IPC處理,CON腳採完全靜態休息。所有受試者於運動前、運動後24小時、運動後48小時及每次實驗處理後,記錄雙腳痠痛指數及關節活動度,隨後接受每秒60゚與180゚之下肢等速向心、離心肌力表現測驗。結果: (一) 痠痛指數:運動後立即處理後之痠痛指數IPC顯著低於CON (5.3 ± 1.2 vs. 6.2 ± 1.1分);運動後24小時處理後IPC顯著低於CON (6.2 ± 1.6 vs. 7.0 ± 1.4分);運動後48小時之安靜值及處理後IPC也皆顯著低於CON (7.2 ± 1.8 vs. 7.5 ± 1.8;6.9 ± 1.9 vs. 7.4 ± 1.7分) (p< .05),其餘各時間點兩腳之痠痛指數皆無顯著差異。(二) 關節活動度:運動後24及48小時處理後IPC皆顯著高於CON (99.5 ± 15.6度 vs. 89.5 ± 18.8度;99 ± 15.1度 vs. 92.5 ± 17.7度);運動後48小時之安靜值IPC也顯著高於CON (94 ± 18.8度 vs. 89.5 ± 18.8度) (p < .05),其餘各時間點兩腳之關節活動度皆無顯著差異。(三) 肌力指標:所有肌力指標之交互作用皆未達顯著,且每秒60゚及每秒180゚下肢等速向心、離心肌力的處理主要效果也皆未達顯著。結論:運動後立即實施間歇充氣加壓按摩有助於舒緩肌肉痠痛及改善關節活動度,但未能減緩運動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所伴隨之肌力流失現象。Item 青少年羽球比賽中場教練回饋對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2012) 劉筱柔; Liu, Hsiao-Jo過去許多研究都發現教練的行為,尤其是回饋行為,與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員的自尊、自覺能力及動機可能有顯著的相關。「 教練評量系統(Coaching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CBAS) 」是過去運動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測量教練的回饋行為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測量方式大多以問卷量表測量運動員對平時訓練教練回饋行為的認知,或以觀察者透過觀察系統來觀察平時訓練教練回饋行為,並進一步探討教練回饋行為與運動員心理反應的關係。 本研究希望藉由調查教練在羽球比賽中場給予選手的回饋方式,探討青少年選手自覺教練回饋行為對其運動表現的影響。研究先以問卷訪談方式調查出以下六種羽球教練在比賽中場通常都給予選手的回饋訊息(一)正向訊息(二)負向訊息(三)動作修正相關訊息(四)策略修正相關訊息(五)心理技能相關訊息(六)無回饋,再依據此分類回饋去做分析歸納,製作成選手問卷。最後以此問卷調查選手自覺比賽中不同的教練回饋對於其運動表現上的影響,統計方式以採用Excel整理歸納及SPSS軟體進行考驗,依據量化結果結合質性研究進行相關說明,最後提出結果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