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單日多場對打對大專公開組女子空手道選手肌肉損傷及運動表現的影響(2024) 方文慧; Fong, Man-Wai目的:空手道是開放性高強度間歇運動。在正式比賽中選手要在一天內進行多場比賽,然而目前仍未有文獻探討單日多場對打對女子選手專項表現及其後對肌肉損傷和運動表現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上述研究問題。方法:本研究召募了8名大專公開組女性空手道選手並讓他們單日進行4場空手道對打摸擬賽(場間休息10分鐘),所有比賽均以錄影記錄,並記錄每位研究對象在賽前、中、後立即及1.5小時後的生理參數[心跳率(HR)、血乳酸濃度(LA)、運動自覺強度(RPE)],同時會對研究對象在每場比賽中技術表現(如攻擊次數)進行分析。在賽前、後1.5、24、48和72小時進行肌肉損傷[肌力、肌肉酸痛、反向跳(CMJ)]和專項運動表現[空手道敏捷測試(SKAT)、温蓋特無氧測試]的監測,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結果:(1)四場摸擬賽期間最大HR範圍為192.6-196.9次/分、LA範圍為10.8-14.9 mmmol/L、RPE範圍為14.2-16.1 A.U.等反應都高於前測(67.9次/分、1.9 mmmol/L、9.1 A.U.);(2)肌肉損傷(如:最小肌力:肘屈肌群:-11.3±13.1%、膝伸肌群:−17.5±19.3%、膝屈肌群:−14.3±23.4%;最小CMJ高度:-9.6±18.2%)和運動表現/體能參數(SKAT:+6.9±5.3%;温蓋特平均功率:−6.5±10.7%)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的變化率,都明顯(p<.05)比前測值來得大。與前測相比,肌肉酸痛、CMJ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72小時尚未完全恢復(p<.05),但肌力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72小時已恢復至前測值。SKAT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48小時,已完全恢復(p>.05)至前測值,但是下肢無氧能力的表現,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72小時仍未完全恢復(p<.05)至前測水準。結論:這些研究結果作為第一篇論文證明單日多場空手道比賽會導致女性選手產生肌肉損傷及疲勞,並影響其表現。未來研究需要發展有效恢復方法,以加速選手恢復並提昇空手道選手參加正式比賽時之表現。Item 不同自行車褲對舒適度與肌肉活化與氧飽和度之影響(2022) 杜孟儒; Du, Meng-Ru背景:自行車運動長時間維持軀幹屈曲的姿勢,常導致脊柱及核心肌群間活化之不平衡,導致脊柱受力改變而增加腰椎負荷,進而造成下背疼痛 (Low Back Pain, LBP)。自行車褲透過於肢段加壓,能夠提供支撐身體組織的功能,藉此減少肌肉為了抵銷運動過程中的晃動而產生的額外活化,進而達到延緩肌肉疲勞的效果。然而,自行車褲對於軀幹肌肉活化與氧飽和度以及LBP的影響仍尚未被研究證實。目的:本研究欲探討藉由肌貼提供下背支撐之背帶式自行車褲對股四頭肌與腰部豎脊肌之肌電活化程度、肌肉氧飽和度、自覺痠痛程度與運動自覺程度之影響。方法:參與者為12位男性業餘自行車手 (年齡,22 ± 3歲;身高,174 ± 2公分;體重,69 ± 6公斤;最大有氧輸出功率,243 ± 31瓦),隨機交叉次序穿著平口式自行車褲 (SRT)、背帶式自行車褲 (BIB) 及背帶式自行車褲加上下背部肌貼支撐 (KT)。在首次實驗中,受試者於自行車訓練台上執行遞增負荷腳踏車測驗以決定其最大有氧輸出功率 (peak aerobic power output, POmax);在後續三次實驗中,以60% POmax進行45分鐘固定負荷自行車騎乘,並分別於開始騎乘後第0、15、30及45分鐘,測量股外側肌與腰部豎脊肌之肌電活化程度、肌肉氧飽和度、自覺痠痛程度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以及運動自覺強度 (Borg’s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分析不同自行車褲與騎乘時間對股外側肌與腰部豎脊肌之肌肉活化程度、肌肉氧飽和度、VAS以及RPE之影響。結果:不同自行車褲對股外側肌及腰部豎脊肌之肌肉活化程度、肌肉氧飽和度、VAS以及RPE沒有顯著影響。結論:背帶式自行車褲加上下背部肌貼支撐在45分鐘固定負荷自行車騎乘無益於減少肌肉活化及增加肌肉氧飽和度,故無法提供降低下背疼痛之效果。Item 以遠紅外線桑拿進行對比浴對阻力運動後生理恢復與肌肉適能表現之影響(2020) 江裕翔; Chiang, Yu-Hsiang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遠紅外線桑拿 (far-infrared sauna) 進行對比浴 (contrast bath therapy, CBT) 對於阻力運動後生理恢復與肌肉適能表現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24名健康男性進行實驗。在完成阻力運動 (10組 × 10下70%最大肌力之平行蹲舉) 之後,以隨機分配之方式將受試者分為2組並進行恢復處理,分別為CBT (3組 × 11°C進行5分鐘與100°C進行5分鐘) 與控制組 (CON)。在阻力運動前 (pre) 與後 (post)、恢復後 (rec)、運動後90分鐘 (1.5 h)、運動後24 (24 h) 及48 (48 h) 小時,實施下蹲跳、蹲踞跳與大腿中段等長上拉之測驗,並詢問疼痛程度自覺量表。在pre、1.5 h、24 h及48 h,檢測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膝關節活動度與大腿圍。在pre、post及rec,檢測血乳酸。結果:2組之CK於1.5 h、24 h及48 h顯著高於pre。在下蹲跳方面,CBT之離地時間、跳躍高度 (CBT vs. CON, 0.35 ± 0.06 vs. 0.30 ± 0.05 m, p< .05) 及最大發力率於24 h顯著高於CON。在蹲踞跳方面,CBT之力量峰值在24 h及48 h顯著高於CON;CBT之最大發力率在rec及48 h (CBT vs. CON, 8481 ± 3675 vs. 5191 ± 1812 N/s, p < .05) 顯著高於CON。在大腿中段等長上拉方面,CBT之力量峰值 (1.5 h: CBT vs. CON, 1091 ± 198 vs. 883 ± 208 N, p < .05)、平均力量及總衝量於1.5 h、24 h及48 h顯著高於CON;CBT之最大發力率於rec及48 h顯著高於CON。在生理指標方面,CBT之疼痛自覺程度於24 h及48 h顯著低於CON;CBT之膝關節活動度於48 h顯著高於CON;CBT之血乳酸下降率顯著高於CON;關於CK與大腿圍,2組間均無顯著差異。結論:以遠紅外線桑拿進行的CBT,能夠促進衰竭性阻力運動後之生理恢復並改善肌力與爆發力表現。Item 以陀螺儀感測器測量跑步過程(2010) 石又; Shih, Yues目的:了解使用陀螺儀感測器測量跑步過程足部內旋動作之信效度;並藉由了解疲勞對於踝關節角度變化之影響,與陀螺儀所測得之足部動作參數之關係,找出可做為足部疲勞指數之參數。方法:招募12位具有跑步習慣之男性受試者,於受試者左腳足部同時裝置陀螺儀感測器與三維動作分析系統之反光球(效標),以測量足部運動學參數,並比較於30分鐘跑步過程之前(0分鐘)、中(15分鐘)、後期(30分鐘),踝關節角度變化與陀螺儀訊號之對應關係。結果:陀螺儀與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測量之足部角速度於三個軸向分別具有中度到高度相關。而陀螺儀測得於屈曲/伸展、內旋/外旋軸向之角速度極值與外展/內收軸詳之傾角變化於跑步中、後期皆明顯大於跑步前期,而此趨勢與踝關節內旋角度變化一致。結論:以陀螺儀感測器測量人體跑步過程足部之角速度訊號為一有效之方法;裝置於足部蹠骨肢段之陀螺儀感測器,所測得之角速度極值與傾角數據,可做為足部疲勞指數之參數。Item 六週次大運動訓練對B型肝炎學生肝功能及疲勞度之影響鐘孟錐; M.C. Chu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次大運動為強度,進行六週的運動訓練,對B型肝炎學生肝功能生理指數(包括一般血液檢查、血清蛋白及血清酵素)及疲勞相關數值(包括自覺量數(RPE)、運動強度、運動心跳率)所產生的影響。受試對象為高中男生28人(平均年齡17.3±0.1歲),首先進行一般健康檢查及血液分析,篩選出B型肝炎健康帶原組12人、B型肝炎慢性帶原組6人、正常控制組10人參加實驗。實驗內容包含1.運動測試與運動訓練2.生理指數與疲勞相關數值分析;運動測試以原地跑步機進行,次大運動強度目標心跳率的範圍訂於85%~70%最大心跳率保留值,持續20分鐘。另以目標心跳率為強度,實施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為期6週的跑走運動訓練。實驗過程包括前測、第2週、第4週、第6週。測試所得數據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混合設計,考驗三組運動前後各變項的變化。 實驗結果發現,生理指數方面血液數值在運動訓練介入後,淋巴球數有顯著的上升(p<.05),血球容積比下降(p<.05);血清白蛋白顯著下降(p<.05);值得一提的是,各實驗組的血清酵素指數AST、ALT在運動訓練前、後雖無顯著差異,且慢性帶原組也顯著高於二組(p<.05),但運動訓練後AST、ALT皆有下降(25%、31%)且AST(36.67U/L)降至接近正常數值,ALP、r-GTP也有相同的趨勢;在CPK、LDH各組於第二週皆有上升的情況,特別是LDH(p<.05),之後便逐漸下降。而於自覺量數三組皆有顯著下降(p<.05),健康帶原組下降22.55%,慢性帶原組下降11.64%,正常控制組下降21.63%,於第八週時各組卻有上升的趨勢。在運動強度方面三組皆有顯著上升(p<.05),健康帶原組上升6.20%,慢性帶原組上升20.97%,正常控制組上升20.44%。運動心跳率各組數值皆在目標心跳之範圍內,但健康帶原組顯著高於其他二組(p<.05)。本研究發現以中高強度且長期的運動訓練,對於肝功能異常患者不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在肝功能生理的檢測項目中,有多項指數都有顯著的正面意義(p<.05),且有提昇運動能力及降低自覺量數(RPE)的趨勢,顯示運動訓練對B型肝炎患者無論在生理及心理的影響有其正面意義。因此,本研究可提供B型慢性肝炎患者,在從事規律的中高強度運動或訓練時之參考。Item 台南市高中職教師運動行為與疲勞程度及生活壓力之研究(2010) 吳合進; Ho-Chin W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比較不同運動行為教師的疲勞程度和生活壓力之差異,並探討運動行為和疲勞程度及生活壓力之相關性。研究對象為台南市98學年度編制內之高中職教師,隨機取樣實施問卷調查,有效樣本為878份。問卷包括基本資料、運動行為問卷、中文版個人疲勞強度問卷 (CIS)及生活壓力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方法分析。結果歸納如下: 一、39.3 %高中職教師常感到疲勞(CIS>76),有規律運動習慣之教師有33.1 %。 二、低運動行為之教師疲勞程度顯著高於高運動行為之教師(p<.05)。 三、高運動行為之教師生活壓力顯著低於低運動行為之教師(p<.05)。 四、運動行為與疲勞程度及生活壓力呈顯著負相關(p<.05);疲勞程度與生活壓力呈顯著正相關(p<.05)。 結論:較高運動行為之高中職教師其疲勞程度與生活壓力較低,運動行為與疲勞程度和生活壓力有相關。Item 棒球投手模擬比賽之下肢肌電分析(2011) 何岳容; Yueh-Jung Ho目的:棒球投手重複性投球動作及投球球數逐漸增加後,對於下肢肌群從跨步期階段到手臂加速期階段之肌肉活化程度及疲勞情形。方法: 12名健康高中棒球投手(16.3±0.9歲、177.8±5.68公分、71.3±8.3公斤),各投100顆球(分5局,每局投20顆),以Noraxon無線肌電儀器(擷取頻率1500Hz)收取投手下肢肌群(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脛前肌、臀大肌、肌二頭肌、外腓腸肌)前(第1顆至第10顆)、中(第46顆至第55顆)、後(第91顆至第100顆)三個區段平均肌電振幅與中位頻率平均值,並同步利用高速攝影機(擷取頻率300Hz)取得投手投球過程中下肢動作運動學參數作為參考數據。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with repeated measures)進行統計分析。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投手下肢肌群從跨步期到手臂加速期階段於前中後三個區段出現明顯活化程度,其中以手臂加速期前導腳肌群活化程度最為明顯;同時前導腳外腓腸肌中位頻率值在前(100.4Hz)、中(94.80 Hz)、後(90.65 Hz)三個區段隨投球數增加而降低。結論:投手經過持續且重覆投球動作後,前導腳外腓腸肌會有疲勞現象。Item 綠茶萃取物補充對運動表現與後續恢復期能量代謝的影響(2018) 張嘉珍; Chang, Chia-Chen本研究探討運動前單次補充去咖啡因綠茶萃取物 (green tea extracts, GTE) 是否能提升力竭性運動表現,以及於運動結束後立即再次補充GTE對後續恢復期間身體能量代謝的影響。本實驗採用單盲交叉設計,招募11位健康男性受試者重複進行綠茶試驗 (GTE) 與安慰組試驗 (Placebo),兩次試驗至少間隔7天以上。受試者在試驗當天早上食用1份300大卡的輕食,隨後,立即補充1500 mg GTE或安慰劑膠囊,安靜休息2小時後,在原地腳踏車上進行單次固定強度 ( 60%最大功率) 至力竭的運動,運動後隨即再補充1500 mg 相同成份的膠囊。運動期間全程監控心率變化;補充前、運動前、後採集手臂靜脈血液,以及運動結束後3小時期間,每60分鐘採血;運動後3小時期間,每60分鐘收集氣體變化。除了運動至力竭的時間與總能量消耗以配對 t 檢定外,所有參數皆以重複量數二因子 (試驗×時間) 變異數進行分析,若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以 Bonferroni 法進行事後比較。本研究結果 (1) 運動前單次GTE補充明顯提升運動至力竭的時間 (p< .05);(2) 血清非酯化脂肪酸濃度和氣體呼吸交換率數據顯示,力竭運動後立即補充GTE,恢復期間身體能量傾向脂肪氧化作用。另外,GTE 的血氨在運動結束時顯著高於 Placebo,而運動恢復期間第180分鐘明顯低於 Placebo (p < .05)。GTE 和 Placebo 的血糖、血清尿素與血清肌酸激酶、總能量消耗皆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 (1) 運動前補充 GTE 可以提升力竭運動表現;(2) 運動後立即再次補充 GTE 使身體能量代謝傾向於脂肪氧化作用。Item 急停跳動作之傷害機轉與預防(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2014-06-01) 張博涵; 黃長福; 洪敏豪在現今的社會之中,運動風氣盛興,隨處可見的球場總有人在運動,但是伴隨著運動而來的除了健康還有傷害。急停跳動作是一個許多運動項目常見的動作,不論是籃球的急停跳投、足球的禁區頭頂射門及排球的扣殺等,都需要用到這樣的技巧,它需要急速的減速並起跳,這樣的動作會於膝節前十字韌帶會造成很大的負荷,並有可能帶來損傷。本篇研究希望以生物力學的觀點對於急停跳動作進行探討,針對過去急停跳的文獻進行統整,以動作策略、生理構造及疲勞等因素進行討論,希望從中整理出急停跳動作的傷害機轉以及如何去預防傷害的發生,藉此回饋給職業運動員及廣大有興趣接觸運動的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