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齡者網路使用與客觀身體活動之關聯性探討(2024) 鍾沿諭; Chung, Yen-Yu隨著人口迅速老化,促進高齡者的健康日益受到重視,有研究指出透過網路可能是有效的可行方式。網路提供豐富資訊和服務,越來越多高齡者透過網路獲取各種健康資訊,此外,許多研究已證實身體活動能為高齡者帶來許多健康效益,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探討高齡者網路使用與身體活動間的關聯性。研究目的如下:(1) 了解高齡者的社會人口學特性與網路使用、身體活動間之關聯性。(2) 探討高齡者網路使用與身體活動間之關聯性。本研究招募199名65歲以上、具備獨立行走能力且有清楚口語表達能力的高齡者,研究使用客觀測量工具ActiGraph三軸加速規 (GT3X+, Pensacola, Florida) 記錄身體活動量,進行連續7天的配戴,每日10小時以上,至少配戴4日並包含1日假日。網路使用則透過數位發展部之數位調查問卷以了解使用狀況,並蒐集社會人口學變項,研究資料經問卷編碼和身體活動數據轉換後,剔除數據不全之資料,共納入172名有效樣本,以SPSS 23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邏輯斯迴歸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下:一、「網路使用頻率中等」的高齡者較「不使用或網路使用頻率低」者有較高的可能性達到WHO所建議的每週150分鐘身體活動,且有較多的每日平均步數。二、網路使用目的為「資訊取得」的高齡者較「不使用/不知道或其他」者有較高的可能性達到WHO所建議的每週150分鐘身體活動,且有較多的每日平均客觀中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及平均步數。本研究提供健康傳播支持性的實證結果,可供高齡者身體活動之政策參考,或數位產品開發、健康促進規劃等高齡者服務產業評估依據,達到提升臺灣高齡者健康發展之目的。Item 久坐傷身: 高齡者不同主客觀靜態時間與功能性體適能之差異研究(2023) 許素馨; Hsu, Su-Hsing臺灣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年齡老化,高齡者會面臨到肌力衰退、平衡能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等身體功能退化的情形。由於科技的進步,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從事靜態及久坐行為的時間逐漸增加,但較少有研究同時運用主觀及客觀工具,針對高齡者靜態時間與功能性體適能議題進行探討,據此,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為瞭解研究對象不同主觀、客觀測量靜態時間與功能性體適能之差異。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以便利取樣招募121位社區高齡者參與(平均年齡69.97± 5.04歲)。研究工具包括客觀儀器三軸加速規 (ActiGraph)、主觀靜態行為問卷及功能性體適能測驗,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主觀靜態時間平均為7.72小時,客觀靜態時間平均為10.09小時,客觀總靜態時間高於主觀總久坐時間。此外,研究對象主觀靜態行為之多寡與體適能表現均無顯差異,而客觀靜態行為部分,高靜態行為者相較於中、低靜態行為者,有較差的上肢肌力、動態平衡能力。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建議未來研究需針對高齡族群進行客觀的靜態行為測量,並針對高靜態行為者發展介入策略,以達到維持高齡者身體功能之目標。Item 以穿戴式裝置探討不同專項位置籃球員與訓練情境之運動負荷(2020) 周育晨; CHOU, Yu-Chen前言: 穿戴式裝置常被用來監測籃球員之運動負荷,提供科學數據,避免訓練過量以預防運動傷害發生。然而籃球位置與訓練方式多元,需更進一步探討。目的: 比較不同專項位置籃球運動員在不同訓練情境下外在負荷與內在負荷。方法: 招募19名男性大專甲組籃球員 (12名後場球員、7名前場球員),球員在不同訓練情境 (3對3、5對5) 配戴慣性感測器及心率帶,外在負荷以慣性感測器所測量的數據經過計算轉換成PlayerLoad (PL)與不同動作方向之外在負荷值。內在負荷則透過心率帶擷取平均心跳、最大心跳及利用區段訓練衝量法 ( summated heart rate zone, SHRZ) 進行運算,另比較內外在負荷整合指標 SHRZ:PL。運動負荷各變項以專項位置 (後場、前場) 與訓練情境 (3對3、5對5) 進行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考驗。結果: 後場組PlayerLoad (PL)顯著大於前場組 (205.1 ± 34.4 AU > 175.29 ± 31.89 AU),垂直方向動作負荷顯著大於前場組 (108.1 ± 18.4AU > 92.4 ± 15.4AU),額狀面動作負荷顯著大於前場組 (162.1 ± 24.7 AU > 140.8 ± 24.7 AU)。平均心跳、最大心跳與SHRZ在專項位置與訓練情境均未達顯著水準。專項位置前場組的SHRZ:PL顯著大於後場組 (0.17 ± 0.07 AU > 0.12 ± 0.03 AU),訓練情境3對3的SHRZ:PL顯著大於5對5 (0.15± 0.06AU > 0.13 ± 0.05 AU)。結論: 後場球員PlayerLoad (PL)、垂直方向、額狀面負荷較前場球員高,顯示不同專項位置的特性。前場球員的SHRZ:PL大於後場球員,3對3 SHRZ:PL大於5對5,提供籃球專項化訓練及訓練情境安排方針。最後,內外在負荷整合指標有利於運動負荷之監測,未來可利用於籃球訓練,讓訓練負荷量的監控能更能符合實際場上的水準。Item 不同強度的羽球動作運動量與肢段運動量的相關性(2016) 余謙; Yu, Chien前言: 運動表現的提升需要藉由適當的訓練強度及運動量,若是沒有控制好運動量,容易造成選手過度訓練甚至受傷。近年來漸漸藉由科學儀器監控訓練過程,監控訓練可以給予運動表現變化提供一個科學的解釋,重要的是監控訓練能幫助訓練人員掌控選手的訓練負荷及減少受傷風險、疾病。國內羽球項目的成績表現日益提升,但也因為龐大訓練量導致許多選手身體帶傷訓練、比賽,而加速規是目前最方便且便宜的量測儀器之一,重要的是能夠客觀的提供動作的資訊,但是量測準確度會受到擺放位置而影響,因此越來越多研究探討加速規擺放位置,以及是否能利用加速規推估運動時的運動量並監控訓練減少傷害風險。目的: 比較四肢與軀幹運動時不同加速規訊號演算法推估的運動量,與心率換算出的運動量之間的相關性。方法:招募12名大專男子羽球選手進行實驗,進行四種不同強度的羽球訓練動作,同時量測心率、四肢及軀幹運動時的加速度。將心率帶入Banister’s TRIMP (Training impulse) 公式計算運動量,加速規訊號轉換成MAD (mean amplitude deviation) , Player Load與MPD (mean power deviation) 數值,並比較之間的相關性。結果:在運動開始後的第三分鐘,MAD, Player Load與MPD演算法與TRIMP算出的運動量在慣用手達中度相關,非慣用手、雙腳及腰椎達高度相關。結論:加速規訊號以MAD, Player Load與MPD演算法推估動作運動量是可行的,除了慣用手以外其餘部位皆適合擺放加速規,未來可將本研究應用於選手量化運動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