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下坡跑誘發肌肉損傷對隔天高脂肪餐後血脂濃度之影響(2019) 楊璁人; Yang, Tsung-Jen研究背景:先前研究認為持續性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可以藉由運動中的能量消耗,降低隔天高脂肪餐後的血脂濃度,而阻力訓練所造成的全身性肌肉損傷可能會抵消運動降低餐後血脂濃度的效果,但目前仍不瞭解有氧運動導致的肌肉損傷對餐後血脂濃度的影響。目的:本研究目的為利用下坡跑形式探討有氧運動介入誘發肌肉損傷,探討有氧運動後的肌肉損傷對隔天餐後血脂濃度的影響。研究方法:招募9位健康成年男性採用隨機分配實驗設計,以60% VO2max強度進行30 min下坡跑 (downhill running, DR)、30 min平坡跑 (level running, LR) 及30 min休息 (control, CON) 共三次測試,於運動後攝取一標準晚餐後,禁食12 hr後進行高脂肪餐測試 (fat, 1.2g/kg; CHO, 1.1 g/kg; protein, 0.33 g/kg; kcal, 16.5 kcal/kg),探討餐後後0.5, 1, 2, 3, 4, 5, 6 hr血脂濃度及呼吸交換率 (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 RER) 的變化。結果:三次測試的高脂肪餐後各時間點血清三酸甘油酯濃度及濃度與時間曲線下面積無顯著差異,DR測試餐後血清游離脂肪酸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顯著高於CON測試 (p = 0.03) ,但甘油濃度在三個測試間無顯著差異;DR測試餐後HDL-C濃度於0, 0.5, 1 hr顯著高於CON測試 (p<.05) ;DR測試餐後6 hr血清肌酸激酶濃度顯著高於LR及CON測試 (p<.05)。結論:本研究發現下坡跑有氧運動產生的肌肉損傷誘發隔天肌肉損傷指標物質肌酸激酶濃度上升,此肌肉損傷對餐後血液三酸甘油酯代謝無顯著影響,但可能降低肌肉對餐後血液游離脂肪酸的代謝。Item 固定強度與變動強度運動對能量代謝之影響(2009) 李有峻; You-Jyun Li目的:探討在相同運動時間與平均強度下,比較固定強度與變動強度運動在能量消耗上的差異。方法:以12名大學健康男生為受試對象(年齡23.8±0.7歲、身高174.1±4.5公分、體重70.4±8.9公斤、最大攝氧量58.0±4.4 ml/kg/min、最大心跳率196.1±7.9 beats/min),本研究採重複量數設計,以平衡次序法先後進行平均運動強度為65% VO2max的固定強度(CON)、高變低強度 (H-L)與低變高強度運動(L-H),每次運動測驗至少間隔2天。最後資料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CON、H-L與L-H在運動中的平均攝氧量、換氣量、心跳率、呼吸交換率與自覺努力程度皆無差異(p > .05)。在恢復期的能量消耗,H-L顯著高於CON與L-H (p< .05),但在總能量消耗上,三組卻無顯著差異(p > .05)。結論:(1)當運動時間相同且平均強度一致時,固定強度與變動強度在運動中的生理反應是相同。(2)運動結束的強度會直接影響恢復期的攝氧量。因此,變動強度運動可以影響恢復期的能量消耗,但對於總能量消耗的影響不大。Item 甲乙組桌球選手競賽狀況能量消耗之比較研究(2012) 陳嘉偉; Jia-Wei Chen目的:比較甲乙組桌球選手在模擬比賽中能量消耗、運動強度的差異及不同位置能量消耗之差異。方法:以甲乙組大學男性桌球校隊各10名為研究受試者,運用三軸加速規RT3配戴於腕、肘及腰部,監測20分鐘模擬比賽中的能量消耗及運動強度。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和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兩組間各變項之差異。結果:甲乙組能量消耗分別為134.74 ± 36.94 kcal與108.35 ± 33.61 kcal;運動強度則分別為5.85 ± 2.61METs與4.99 ± 2.4 METs。甲乙組選手能量消耗及運動強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p > .05)。甲乙組選手中度及重度運動總時間沒有顯著差異,但輕度運動總時間,乙組9.6分鐘顯著高於甲組3.0分鐘( p< .05)。組別與不同部位之間無交互作用,兩組間能量消耗亦無顯著差果,但是組內不同部位達顯著,手腕部位的能量消耗顯著高於手肘與腰部 (p < 0.5)。結論:20分鐘模擬比賽中,不同技術水準之兩組桌球選手能量消耗及運動強度並無差異,但甲組選手輕度運動時間顯著少於乙組,手腕之能量消耗高於手肘及腰部。Item 遞減強度的長時間持續跑步對脂肪代謝的影響(2008) 陳奐杰; Huan-Chieh Chen目的:探討固定強度運動 (constant intensity exercise, CIE) 與遞減強度運動 (gradual intensity decrement exercise, GDE) 兩種模式在長時間持續跑步 (60分鐘) 的脂肪代謝與能量消耗之變化。方法:以12名健康男性為受試者 (年齡 25.2 ± 2.4 歲、身高 176.9 ± 6.6 公分、體重 70.2 ± 9.0 公斤、身體質量指數 22.5 ± 3.8 kg/m2、體脂肪 17.6 ± 5.2 %、最大攝氧量 48.2 ± 5.3 ml/kg/min),採重複量數設計,依照平衡次序法進行兩種不同模式運動。CIE與GDE之間休息7天。實驗數據均以平均數 + 標準差表示,分別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訂於α=.05。結果:能量消耗方面,CIE在第20~30分鐘 (122.8 ± 26.9 kcal)、第40~50分鐘 (124.1 ± 23.5 kcal) 與第50~60分鐘 (124.9 ± 23.6 kcal) 顯著高於GDE (114.1 ± 24.3、103.0 ± 23.8、102.8 ± 25.3 kcal)。能量消耗累積量,CIE (736.2 ± 149.3 kcal) 顯著高於GDE (673.0 ± 137.5 kcal)。總能量消耗,CIE (1600.1 ± 323.7 kcal) 顯著高於GDE (1283.3 ± 228.0 kcal)。脂肪利用方面,在呼吸交換率的比較上,GDE在第40~50 (0.80 ± 0.06) 與50~60分鐘 (0.79 ± 0.06) 顯著低於CIE (0.83 ± 0.06、0.83 ± 0.06)。以脂肪為來源的能量消耗量,CIE與GDE的比較上並無顯著差異。脂肪累積代謝量與脂肪利用比率同樣未達顯著差異。但隨著運動時間的增加,兩者的脂肪利用均有上升的趨勢。自覺努力程度方面,GDE在第20~30 (10.6 ± 1.4)、30~40 (10.8 ± 1.9)、40~50 (10.4 ± 2.2)、50~60 (10.3 ± 2.4) 分鐘顯著低於CIE (12.0 ± 1.9、12.3 ± 2.2、12.7 ± 2.4、13.0 ± 2.6)。結論:持續跑步60分鐘,CIE的能量消耗雖然較多,但以脂肪為來源的利用量兩者並無差異。兩種模式均隨運動持續時間的增加而提升脂肪利用。在脂肪利用方面,GDE與CIE效果是相當的。GDE模式由於強度遞減,有助於延長更多的運動持續時間。因此強度遞減的運動模式是可以提供給民眾多一項選擇的。Item 綠茶萃取物補充對運動表現與後續恢復期能量代謝的影響(2018) 張嘉珍; Chang, Chia-Chen本研究探討運動前單次補充去咖啡因綠茶萃取物 (green tea extracts, GTE) 是否能提升力竭性運動表現,以及於運動結束後立即再次補充GTE對後續恢復期間身體能量代謝的影響。本實驗採用單盲交叉設計,招募11位健康男性受試者重複進行綠茶試驗 (GTE) 與安慰組試驗 (Placebo),兩次試驗至少間隔7天以上。受試者在試驗當天早上食用1份300大卡的輕食,隨後,立即補充1500 mg GTE或安慰劑膠囊,安靜休息2小時後,在原地腳踏車上進行單次固定強度 ( 60%最大功率) 至力竭的運動,運動後隨即再補充1500 mg 相同成份的膠囊。運動期間全程監控心率變化;補充前、運動前、後採集手臂靜脈血液,以及運動結束後3小時期間,每60分鐘採血;運動後3小時期間,每60分鐘收集氣體變化。除了運動至力竭的時間與總能量消耗以配對 t 檢定外,所有參數皆以重複量數二因子 (試驗×時間) 變異數進行分析,若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以 Bonferroni 法進行事後比較。本研究結果 (1) 運動前單次GTE補充明顯提升運動至力竭的時間 (p< .05);(2) 血清非酯化脂肪酸濃度和氣體呼吸交換率數據顯示,力竭運動後立即補充GTE,恢復期間身體能量傾向脂肪氧化作用。另外,GTE 的血氨在運動結束時顯著高於 Placebo,而運動恢復期間第180分鐘明顯低於 Placebo (p < .05)。GTE 和 Placebo 的血糖、血清尿素與血清肌酸激酶、總能量消耗皆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 (1) 運動前補充 GTE 可以提升力竭運動表現;(2) 運動後立即再次補充 GTE 使身體能量代謝傾向於脂肪氧化作用。Item 身體活動量變化對中年男子身體適能及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影響(2015) 林致宇; Lin, Zhi-Yu背景:雖然規律且適度的運動有益身心健康,但仍有不少國人缺少運動習慣,以致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目的:探討身體活動量變化對中年男子身體適能與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影響。方法:以北部某家健康檢查醫院124位年齡約在40 ~ 64歲之健檢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兩次檢測時之身體活動量變化狀況分成兩組:體能活動量增加組 (increase group, IG)與體能活動量沒增加組 (no increase group, NIG),每組各62位。所有受試者於兩次檢查中皆接受身體適能檢測及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分析。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身體活動量變化介入的效果。結果:(1)在第一次檢測時,IG組的身體活動量明顯低於NIG組;而第二次檢測時,IG組的身體活動量則明顯高於NIG組。(2)身體活動量變化對身體適能沒有造成明顯的改變,但所有受試者在第二次檢測時的體脂率及體脂重明顯較第一次檢測時來的低。(3)不同組MS盛行率沒有明顯的不同,但所有受試者第二次檢測時的MS盛行率明顯較第一次檢測時來的低。(4) 身體活動量變化對MS危險因子沒有造成明顯的改變,但所有受試者在第二次檢測時的TG及HDL較第一次檢測時有明顯的正向改變。結論:雖然身體活動量的變化無法明顯對中年男子身體適能及MS危險因子造成明顯的正向改變,但規律從事輕度身體活動即能有效減少MS盛行率,因此,為了維護身體健康,中年男子仍應規律從事適度的運動。Item 划船選手臨界負荷無氧動力及能量消耗指標與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2005) 林信甫; Hsin-Fu Lin划船選手臨界負荷無氧動力及能量消耗 指標與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 中華民國94年6月 研 究 生:林信甫 指導教授:林正常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以不同臨界負荷(臨界動力與臨界速度)、無氧動力與能量消耗指標(效率與經濟性)評價划船測功儀上的運動表現,以確認最佳的臨界負荷預測模式,同時探討以臨界速度(CV)與臨界動力(CP)持續運動的時間與生理反應,包括心跳率(HR)、乳酸([La-])、氧攝取量(VO2)、二氧化碳產生量(VCO2)與換氣量(VE),考驗臨界負荷於划船運動時的生理狀態是否穩定。本研究受試對象為國內優秀的女性西式划船選手15名(年齡 20.73± 1.44歲、身高164 ±0.35公分、體重56.64±4.38公斤),經平衡次序法,所有受試者皆在划船測功儀上(Concept II),接受不同距離(400公尺、600公尺、800公尺、1000公尺)與時間(90秒、240秒、600秒、1200秒)的運動測驗,以線性模式分析分別獲得CV(4.00 ±0.14m/s)與CP(139.49 ±20.37W);其次進行漸進負荷測驗、CV與CP的20分鐘持續運動測驗;實驗過程中以Vmax29能量代謝系統、YSI1500乳酸分析儀分別測得VO2max(2.47±0.47L)與AT4(157.81 ±22.08W)以及持續運動中的呼吸生理變化;最後進一步經2000公尺衝刺測驗獲得運動表現成績(493.44±19.02秒)與30秒無氧動力測驗獲得無氧能力(6912.14±895.64W),平均無氧動力(323.17±26.70W),疲勞指數(3.77±2.55%)。經皮爾遜積差相關檢定與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的結果顯示,CV與CP與2000公尺划船運動成績皆有顯著相關(r=-0.97、-0.81,p<.05),其中CV的相關程度大於VO2max與AT4(r=-0.85、-0.84,p<.05),但划船效率以及經濟性皆無相關。進一步經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顯示,以CV配合疲勞指數(FI)為預測2000公尺划船成績的最佳預測模式(T2000=−131.83CV(m/s)−1.00FI(%)+1023.91, SEE=4.10s, p<.05)決定係數高達0.96。在CV持續運動時間為14±4分鐘,運動過程中[La-]、HR、VO2、VE皆不會出現穩定狀態,而VCO2則無變化;同時在CP強度下,持續運動時間為20分鐘,VO2、VCO2會出現穩定狀態,但是[La-]、HR以及VE皆隨著運動時間的增加而上升。因此,本研究發現划船選手的CV越高,2000公尺的運動表現越佳,較CP而言,CV是划船運動較佳的臨界負荷指標,且配合疲勞指數構成最佳的成績預測模式。同時,CV並無法持續長時間的運動,且各項生理指標皆無法呈現穩定狀態,而CP強度下雖然可以持續20分鐘,但並非所有生理狀態均呈現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