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2013) 高縈潔; Kao, Ying-Chieh
    目的:排球運動從日據時代傳入至今,已有一定的運動人口,但近年來人口數停滯不前,希望中華民國排球協會與政府能積極推動此項運動,以娛樂性和社交性兼具的排球運動貫徹終身運動的理念。本研究決定使用流暢經驗測量排球運動參與者心理的層面,進而到排球團隊的凝聚力,探討社會人士在工作、家庭之外,對於排球運動的熱情。本研究目的是為了瞭解排球運動者參與排球運動,在人口統計變項、流暢經驗和團隊凝聚力之狀況,流暢經驗、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流暢經驗和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性。研究對象:本研究以非學生排球運動參與者為抽樣對象。研究工具:本研究採量化的研究方法,透過問卷調查進行研究,研究問卷共分為四個部份,即人口統計變項、排球運動參與情形、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正式問卷於2013年5月25日至5月26日於比賽時發放,回收有效問卷386份。研究方法:問卷資料採項目分析、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根據本研究結果,做出以下結論: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技能在某些狀況下低於挑戰,但整體來說有感受到流暢經驗,且男性均高於女性。排球運動參與者在團隊凝聚力的程度偏高,而且會隨著隊伍出去的比賽次數而增加。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呈現中度正相關性,且互相影響,只要流暢經驗高,團隊凝聚力也會跟著提高。排球運動參與者在過去排球運動團體的參與,一定都有參加過且持續一段時間,如果相關單位能夠提早讓學生接觸到排球運動且培養他們的興趣,就可以貫徹終身運動的理念。民間團體可以增加排球運動的賽事,讓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流暢經驗和團隊凝聚力提高,持續排球運動的風氣。
  • Item
    自行車運動觀光參與者之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研究
    (2009) 范智明; Fan,Chih-M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自行車運動觀光參與者:在人口特性、參與行為、深度休閒、社會資本及心流體驗上之特徵,與在深度休閒之涉入概況;並比較不同人口特性及參與行為在深度休閒、社會資本及心流體驗上之差異;以及探究參與者之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相互關係及預測能力。其中深度休閒係翻譯、引用Gould, Moore, McGuire,& Stebbins (2008) 編製的SLIM-54深度休閒量表。研究架構係從文獻中探討得來,透過問卷調查法及深度訪談法,以便利抽樣於現地及網路針對406名研究對象施測,回收率81.2%;並於台北、新竹及花蓮便利抽樣三個自行車焦點團體共15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經統計分析(描述統計、因素分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與訪談稿譯碼比對後呈現結果。結果發現: 一、人口特性:以男性、北部居民、20-39歲、大專以上學歷、工商服務及電子科技業及軍公教、單身及無子女者為大多數;收入呈常態分配。 二、參與行為:以兩年以下參與時間、一個以下同好團體、每週騎車一至二次、每次騎車一至三小時、一次以下大型賽會經驗居多數;絕大多數曾單次破百。 三、於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各萃取出四、九、六個構面;在社會資本最認同「活動規範」,最缺乏「主動及參與」;在深度休閒最認同「自我享受及富足」和「堅持努力」,最缺乏「財務回饋」;在心流體驗最認同「自發性體驗與回饋」,最缺乏「知行合一」。 四、自行車觀光參與者具有深度休閒之涉入。 五、人口特性之:(一)性別、婚姻及子女對社會資本構面;(二)年齡、婚姻及子女對深度休閒構面;(三)性別、年齡、教育、婚姻及居住地對心流體驗構面;有顯著差異。 六、參與行為之:(一)參加團數、週騎頻率、每次騎車時間、單次破百經驗及大型賽會次數,對社會資本構面;(二)所有項目對深度休閒構面;(三)參與時間、參加團體數量、每次騎車時間、單日破百及大型賽會,對心流體驗構面;有顯著差異。 七、人口特性及參與行為對三變項: (一)社會資本: 1.每週騎車二至四次擁有最高之社會資本。 2.參與行為對社會資本之影響較人口特性為大。 (二)深度休閒: 1.每週騎車三至四次,每次三小時以上,具五至十次單次破百經驗者,能獲最佳深度休閒效益。 2.自行車觀光對於「未滿20歲」青少年及「40-49歲」成人在深度休閒之「堅持努力」構面,極具影響。 3.參與行為對深度休閒之影響較人口特性為大。 (三)心流體驗: 1.每次騎車三小時或以上者,心流體驗較佳;想在自行車觀光 獲得心流體驗者,至少應單次破百乙次。 2.自行車觀光對於「未滿20歲」青少年及「40-49歲」成人在心流體驗之「全神貫注與潛在掌控」,極具影響。 八、社會資本與深度休閒有較高之中度相關 (r=.681),深度休閒與心流體驗有高度相關 (r=.701);另發現社會資本與心流體驗具有中度相關 (r=.514),為本研究特有之貢獻。 九、深度休閒會強烈影響心流體驗及社會資本;心流體驗會強烈影響深度休閒,社會資本對深度休閒有些微影響;社會資本與心流體驗有相關存在,但無法互相預測。 本研究結論為:自行車觀光參與者能藉由社會資本與深度休閒之互相影響使社會和諧,並藉由深度休閒增進心流體驗進使身心健康,政府及相關單位應重視自行車觀光參與者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發展。本研究有三項重要貢獻:瞭解與確認本研究架構各變項之差異與關係、首先發現社會資本及心流體驗之關係,以及藉深度訪談瞭解量化分析下之質性結果。最後本研究提出針對學術及實務界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