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以主成份分析探討優秀標槍選手標槍投擲技術
    (2019) 陳仲裕; Chen, Zhong-Yu
    近年來我國標槍選手在國際比賽中屢屢創下佳績,其投擲技術的優劣取決於投擲瞬間全身肢段間協調能力,將標槍以最有效的方式投擲出手。目的:藉由統計分析探討影響標槍投擲技術的關鍵因素,提供教練與選手往後在技術上的調整與提昇表現。方法:9位國內甲組優秀標槍選手在田徑場上實際進行投擲,收取成功的六次投擲動作並紀錄成績,分析投擲成績最佳與最差的運動學參數並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與主成份分析,顯著水準為α = .05。結果:投擲成績最佳與最差的運動學參數在配對t檢定中並無達到顯著差異。透過主成份分析將可將運動學12維的資料縮減至4個主成份,並可解釋 80% 以上的動作差異,投擲成績較佳與較差的第一主成份內容皆包含肩關節角度與投擲步步距。結論:在投擲成績最佳與最差的運動學上並無差異,肩關節角度與投擲步步距確實對標槍投擲技術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或許未來研究可以朝這兩個部分多加探討。
  • Item
    桌球「側併步」與「交叉步」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2) 張庭睿; Ting-Jui, Chang
    步法是桌球擊球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桌球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步法,能夠經常保持合適的擊球位置,那就會使擊球的速度、力量、旋轉、弧線、落點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利於提高擊球的技術水準。本研究以八名大專甲組選手為實驗對象,目的在探討「側併步」與「交叉步」兩種不同步法配合兩種移位距離「遠」與「近」之運動生物力學參數;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擷取人體動作反光球資料以及結合三塊KISTLER測力板測得地面反作用力值,經由Visual 3D軟體計算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同步利用Noraxon無線肌電設備擷取人體肌電訊號;所有參數均利用SPSS19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計算,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發現:一、側併步步法有較大之重心水平位移(遠距:1.047±0.093m;近距:0.533±0.108m),移動後較接近來球,但也顯示出較大的身體重心高度(遠距:0.534±0.015H;近距:0.528±0.022H),影響擊球的時機。二、交叉步從啟動至引拍到位花費較短的時間(遠距:0.782±0.161s;近距:0.718±0.061s),但到位後又須花較長的時間回擊來球(遠距:0.259±0.029s;近距:0.209±0.039s)。三、較大的移位距離相對增加對下肢肌群激發的需求,以及增加地面反作用力以及關節受力的情形;四組動作總積分肌電有顯著差異的肌群,有些以單位時間的積分肌電比較反而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建議:穩定的回球動作,以側併步為主要步法;但需要迅速到位擊球的狀況,可以交叉步代替;平時練習要將此兩種步法列入練習項目中,增加其熟練度;增加下肢肌群訓練,以增強其肌力以及肌耐力。
  • Item
    桌球反拍拉球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1) 李弘斌; Hung-Pinng Lee
    本研究以八名臺灣大專甲組男子桌球選手(年齡23±5.0歲、身高172.5±.6.2公分、體重67.1±11.2公斤、球齡13.2±2.7年)為對象,目的在分析來球為上旋及下旋時擊出斜線及直線之反拍拉球動作的各項運動學參數,以瞭解反拍拉球的機轉與特性。研究方法以10部Vicon MX13+紅外線高速數位攝影機(250Hz)擷取動作資料再以Vicon Nexus 1.4及Visual 3D動作分析軟體及Excel軟體計算所需的參數資料。統計處理是以SPSS 19.0版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檢定各動作之間的差異,並使用Excel進行事後比較,顯著水準定為α = .05。研究發現大專甲組男子桌球選手在實施反拍拉球動作時,有相似的擊球高度與動作時間百分比;拉下旋球比拉上旋球除需要較低的身體重心外,也需要較大的擊球揮拍速度、揮拍軌跡角度及擊球拍面角度。肩髖軸在引拍期拉下旋的轉動角度大於拉上旋;而在揮拍擊球與跟隨期,拉斜線的肩髖軸轉動角度大於拉直線球。在上肢及下肢關節角度與角速度,拉下旋大於拉上旋及拉斜線大於拉直線。本研究發現,反拍拉下旋球必須具備較多的準備動作與較快的揮拍速度;拉斜線球比拉直線球有較多的軀幹與肢段關節的旋轉角速度。
  • Item
    12碼罰球足內側射門在踢向 不同目標之踢球腳肌電活化程度研究
    (2014) 趙孟哲; Meng-Zhe, Zhao
    足球運動中,最常見的射門方式是足部射門。而足部射門方式尚能分為足內側射門與正足背射門等兩種方式,由於十二碼罰球的判決往往影響一場比賽的勝負,因此提高12碼命中率的議題變得很重要。在兩種不同的射門方式中,足內側射門的精準度較高於正足背,精英的選手往往將足球踢向四個角落,出球速度並不快,讓守門員難以防守,不過有時因為肌肉過度用力導致錯失得分機會。本研究目的以八名大專足球一級聯賽選手為實驗對象,目的在探討選手在進行12碼罰球時,踢向不同目標的踢球腳肌電活化程度及其運動生物力學參數;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250Hz)擷取人體射門動作反光球資料,經由Visul 3D軟體計算運動學參數,同步利用Noraxon無線肌電圖系統(1500Hz)擷取人體肌電訊號,並以HiSpec 4(500Hz)高速攝影機側拍射門動作來做動作分期;所以有參數均利用SPSS20.0版本統記套裝軟體進行計算,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發現:一、運動學的資料中在踢向上目標(目標1、目標3)的髖關節有較大的屈曲角度變化、膝關節有在後擺期有較大的屈曲角度變化、觸球期有較大的伸展角度變化、踝關節則沒有太多的變化。二、肌電圖資料中在踢向上方目標(目標1、目標3)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有較大的肌電活化訊號。建議:在肌肉的訓練,通常不會只針對某一肌群訓練,幾乎都下肢一起作訓練但本實驗也發現到一些小肌肉群如:脛前肌與腓腸肌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收縮提供了腳踝穩定,進而增加命中率,因此藉由本實驗提供的數據與建議,能夠提供給選手與教練參考,進而善用與了解該部位肌肉收縮的特性,增加12碼罰球的命中率。
  • Item
    八人制拔河團隊隊形比賽起始階段之運動學分析
    (2008) 劉家呈; Liu, Chia-Cheng
    八人制拔河團隊隊形比賽起始階段之運動學分析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研 究 生:劉家呈 指導教授:蔡虔祿 協同指導教授:涂瑞洪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拔河實際比賽起始階段不同情境隊形(獲利、僵持、失利)中之預備動作與拔河繩最低點動作的運動學變化及差異,以參加九十七年全國拔河錦標賽高中職男生組560公斤級之十所學校優秀選手為研究對象,受試者平均身高173.47 ± 5.20公分、平均體重68.23 ± 5.04公斤、平均年齡16.99 ± 0.77歲。以兩部高速攝影機(型號JVC-9800U),頻率120Hz,將所蒐集的影像資料經由Visual Basic 6.0所撰寫的數位化程式進行分析,並計算出不同情境下拔河隊員的各項運動學參數,以SPSS 10.0軟體,採用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訂為α = .05,事後比較採用薛費法(Scheffe’method),得到以下結果:(一)預備動作的僵持隊形與獲利隊形、失利隊形在軀幹與水平的夾角、小腿肢段與水平的夾角、身體重心與水平的夾角達顯著差異(p< .05)。(二)拔河繩最低點動作的獲利隊形與僵持隊形在大腿肢段與水平的夾角達顯著差異;僵持隊形與獲利隊形、失利隊形在握繩高度達顯著差異(p < .05)。所得結論為:(一)預備動作的拔河團隊隊形不同位置握繩高度保持一致性,對一開始的比賽是有利的。(二)拔河繩最低點動作的拔河團隊隊形越低,對比賽的開始有利的。 關鍵字:拔河、隊形、運動學
  • Item
    跆拳道兩種空中兩腳旋踢之運動學分析
    (2004) 蕭淑萍; Shu-Ping Hsiao
    本研究以國內跆拳道選手九名為受試對象,針對選手在兩種空中兩腳旋踢動作時所收集到之運動學參數為主要的研究範圍。研究目的是:分析國內跆拳道選手在兩種空中兩腳旋踢動作之運動學參數,比較其差異。提供教練和選手在教學與訓練時的參考,提昇跆拳道技術水準。本實驗所得的影像資料,透過APAS System 影像擷取軟體將之轉換成Kwon 3D 動作分析系統可讀取之壓縮格式,再由Kwon 3D動作分析系統進行直接線性轉換(DLT)與各參數的運算。本研究所得參數資料之統計分析皆以SPSS1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相依樣本t-test統計分析後,經結果與討論得到以下結論: 一、反應時間由快到慢依序排列為:上端空中兩腳旋踢<中端空中兩腳旋踢<空中兩腳旋踢<後旋踢<下壓踢。攻擊時間由快到慢依序排列為:後旋踢<下壓踢<空中兩腳旋踢<中端空中兩腳旋踢<上端空中兩腳旋踢。 二、攻擊腿足尖踢擊高度(垂直位移)上,上端空中兩腳旋踢高於中端空中兩腳旋踢;在攻擊距離(水平位移)上,中端空中兩腳旋踢遠於上端空中兩腳旋踢;在足尖合位移上,上端空中兩腳旋踢大於中端空中兩腳旋踢。 三、身體重心合位移上,上端空中兩腳旋踢大於中端空中兩腳旋踢。 四、受試者中端和上端空中兩腳旋踢攻擊腿踢擊過程各關節的線性速度與肢段角速度是兩者皆符合人體動力鏈順序原理。 五、在騰空期內肩-髖軸角度變化較大的受試者會有較佳的踢擊速度表現;在兩者比較上騰空期內肩-髖軸角度變化是上端空中兩腳旋踢大於中端空中兩腳旋踢。 建議:反應時間的訓練應列為跆拳道選手訓練課程的重點,並且精熟各踢擊動作的要領以減少攻擊時間;在訓練時增加軀幹的肌力訓練和各關節的柔軟度,可加大攻擊範圍和避免運動傷害;加強轉身、跳躍、上端踢擊動作的訓練,以符合未來比賽的趨勢。
  • Item
    排球扣球技術三維運動學分析
    (2003) 胡林煥; LihHuan Hu
    本研究的目的為運用三維運動學探討高中男子排球選手在四號位助跑強攻時,扣球動作中各階段技術之探討,實驗受試者共分為普通與優秀兩組(普通組平均年齡、身高、體重與球齡分別為15.9歲、176.5±3.4公分、65.1±2.8公斤及5.3年:優秀組平均年齡、身高、體重與球齡分別為17.2歲、183.8±7.2公分、74±7.1公斤及6.1年)實驗中使用兩部高速攝影機進行同步拍攝以取得相關運動學資料,每位選手需完成六次扣球,選出最佳三次扣球動作進行分析。 研究主要結果為:(一)離地瞬間垂直速度對於跳躍高度有高度相關性(.894),也就是說當離地速度越快時,跳躍高度將越高。(二)跳躍高度與手臂揮擺動作,將是決定排球選手在跳躍扣球時,球離手速度的最重要關鍵所在,當跳躍高度越高,手臂揮擺速度越快,最後擊球後的球速也將越快。(三)指、肘合速度可有效預測球速,兩項聯合預測力達66%,故可解釋球速66%的變異量。綜合上述結果可知跳躍高度與手臂揮擺動作,將是一位排球選手技術訓練的重點所在,因為這兩項將決定最後球速的快慢,所以訓練時就應加強選手下肢肌力提升跳躍能力,力求擊球手臂在揮擺過程當中,能符合動力鏈模式,依次擺動加速,使之手臂揮擺產生之能量在最後擊球瞬間,達到最大效益,使之離手球速快速,提高扣球的威力。
  • Item
    跆拳道選手單雙足高台垂直跳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5) 周宗翰; CHOU, Tsung-Han
    前言:跆拳道運動中下肢肌力扮演比賽的重要角色,因此慣用腳與非慣用之間的對稱性、肌力、爆發力與跳躍能力往往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關鍵。本研究目的:藉由蒐集的生物力學參數,探討30公分高台深跳過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差異。方法:本實驗以台灣師範大學跆拳道選手8名為研究對象,執行單腳以及雙腳雙手叉腰於腰間之高台著地垂直反彈跳 (Drop jump)方式進行實驗,並且使用10部Vicon高速攝影機 (250Hz) 以及兩塊Kistler測力板9281B型 (1000Hz) 蒐集蹬伸起跳期之動力學與運動學資料再以無母數統計方法之無母數魏克遜符號等級檢定分析,顯著差異水準定為α = .05,並以描述統計說明各參數之實驗結果。結果:一、運動學部分:單腳深跳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作用時間、下蹲期、蹬伸期膝關節角度變化量以及騰空期之髖關節角度變化量,重心最低點膝關節角度、騰空期之時間變化量、騰空期之重心高度變化量以及跳躍高度有達顯著 (p<.05);雙腳深跳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下蹲期、蹬伸期膝關節與髖關節角度變化量以及重心最低點膝關節與髖關節角度、下蹲期之時間變化量有達顯著 (p<.05) 。 二、動力學部分:單腳與雙腳深跳之慣用腳及非慣用腳在最大地面反作用力以及發力率皆無顯著差異,但是慣用腳皆有大於非慣用腳的趨勢,單腳部分衝量直達顯著差異,雙腳則無。結論:長期的跆拳道訓練會影響選手慣用邊及非慣用邊的肌力表現,未來在進行長時間的跆拳道訓練時可加強非慣用腳之訓練以提升攻擊之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