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桌球「側併步」與「交叉步」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2) 張庭睿; Ting-Jui, Chang
    步法是桌球擊球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桌球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步法,能夠經常保持合適的擊球位置,那就會使擊球的速度、力量、旋轉、弧線、落點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利於提高擊球的技術水準。本研究以八名大專甲組選手為實驗對象,目的在探討「側併步」與「交叉步」兩種不同步法配合兩種移位距離「遠」與「近」之運動生物力學參數;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擷取人體動作反光球資料以及結合三塊KISTLER測力板測得地面反作用力值,經由Visual 3D軟體計算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同步利用Noraxon無線肌電設備擷取人體肌電訊號;所有參數均利用SPSS19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計算,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發現:一、側併步步法有較大之重心水平位移(遠距:1.047±0.093m;近距:0.533±0.108m),移動後較接近來球,但也顯示出較大的身體重心高度(遠距:0.534±0.015H;近距:0.528±0.022H),影響擊球的時機。二、交叉步從啟動至引拍到位花費較短的時間(遠距:0.782±0.161s;近距:0.718±0.061s),但到位後又須花較長的時間回擊來球(遠距:0.259±0.029s;近距:0.209±0.039s)。三、較大的移位距離相對增加對下肢肌群激發的需求,以及增加地面反作用力以及關節受力的情形;四組動作總積分肌電有顯著差異的肌群,有些以單位時間的積分肌電比較反而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建議:穩定的回球動作,以側併步為主要步法;但需要迅速到位擊球的狀況,可以交叉步代替;平時練習要將此兩種步法列入練習項目中,增加其熟練度;增加下肢肌群訓練,以增強其肌力以及肌耐力。
  • Item
    跆拳道選手單雙足高台垂直跳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5) 周宗翰; CHOU, Tsung-Han
    前言:跆拳道運動中下肢肌力扮演比賽的重要角色,因此慣用腳與非慣用之間的對稱性、肌力、爆發力與跳躍能力往往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關鍵。本研究目的:藉由蒐集的生物力學參數,探討30公分高台深跳過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差異。方法:本實驗以台灣師範大學跆拳道選手8名為研究對象,執行單腳以及雙腳雙手叉腰於腰間之高台著地垂直反彈跳 (Drop jump)方式進行實驗,並且使用10部Vicon高速攝影機 (250Hz) 以及兩塊Kistler測力板9281B型 (1000Hz) 蒐集蹬伸起跳期之動力學與運動學資料再以無母數統計方法之無母數魏克遜符號等級檢定分析,顯著差異水準定為α = .05,並以描述統計說明各參數之實驗結果。結果:一、運動學部分:單腳深跳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作用時間、下蹲期、蹬伸期膝關節角度變化量以及騰空期之髖關節角度變化量,重心最低點膝關節角度、騰空期之時間變化量、騰空期之重心高度變化量以及跳躍高度有達顯著 (p<.05);雙腳深跳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下蹲期、蹬伸期膝關節與髖關節角度變化量以及重心最低點膝關節與髖關節角度、下蹲期之時間變化量有達顯著 (p<.05) 。 二、動力學部分:單腳與雙腳深跳之慣用腳及非慣用腳在最大地面反作用力以及發力率皆無顯著差異,但是慣用腳皆有大於非慣用腳的趨勢,單腳部分衝量直達顯著差異,雙腳則無。結論:長期的跆拳道訓練會影響選手慣用邊及非慣用邊的肌力表現,未來在進行長時間的跆拳道訓練時可加強非慣用腳之訓練以提升攻擊之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