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缺血預處理對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之影響
    (2023) 吳浚鋒; WU, Chun-Feng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缺血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對於游泳選手在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13名高中以上之男性游泳選手。每位受試者依隨機交叉平衡之方式分別進行控制處理 (CON),IPC處理 (加壓220 mmHg) 與SHAM處理 (加壓20 mmHg),其中IPC與SHAM包含進行3個循環的5分鐘缺血與5分鐘再灌流。另外,在加壓前與後以及測驗前與後,均會量測血乳酸值、運動自覺努力強度和疼痛自覺程度,並全程使用近紅外線光譜儀監控肱三頭肌之肌肉氧飽和度。結果:不同實驗處理對於200公尺捷泳測驗的完成時間,皆無顯著差異 (IPC vs. SHAM vs. CON, 137  12 vs. 136  12 vs. 138  13秒, p> .05)。每50公尺分段的完成時間之間亦無顯著差異。3種實驗處理對於捷泳測驗後的血乳酸、運動自覺努力強度與疼痛自覺程度等指標,也無顯著差異。此外,IPC與其他實驗處理相比,無法影響運動過程中的肌肉氧飽和度指標。結論:IPC無法促進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建議未來研究可採用有氧代謝占比較高的長距離游泳,以檢驗IPC對於游泳表現的效果。
  • Item
    缺血預處理對Yo-Yo間歇恢復測驗表現之影響
    (2022) 鄭稚勇; Cheng, Chih-Yung
    目的:探討缺血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對Yo-Yo間歇恢復第一級 (Yo-Yo intermittent recovery level 1, Yo-Yo IR1) 測驗表現之影響。方法:招募12名大專男性甲組橄欖球選手,在實施Yo-Yo IR1測驗前,利用隨機分派及平衡次序方式,分別執行IPC (4 × 5-min 220 mmHg雙側大腿加壓)、偽處理 (SHAM, 4 × 5-min 20 mmHg雙側大腿加壓),以及控制處理 (CON)。並記錄Yo-Yo IR1測驗過程中之完成趟數、完成距離、衰竭時間,以及監測攝氧量 (oxygen uptake, VO2)、攝氧峰值 (VO2peak)、心跳率上升趨勢 (heart rate/4i, HR/4i) 與運動強度自覺程度上升趨勢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4i, RPE/4i) 等生理指標;利用近紅外線光譜儀監測整個實驗過程股四頭肌的肌肉氧飽和度。結果:IPC與SHAM之Yo-Yo IR1測驗表現皆顯著高於CON,包含完成距離 (IPC vs. SHAM vs. CON, 1813.3 ± 381.9 vs. 1793.3 ± 335.5 vs. 1680.0 ± 324.5 m) 與衰竭時間 (IPC vs. SHAM vs. CON, 886.5 ± 179.0 vs. 877.5 ± 157.5 vs. 823.9 ± 153.1 s),而IPC與SHAM則無顯著差異。在Yo-Yo IR1測驗時,IPC與SHAM的RPE/4i顯著低於CON (IPC vs. SHAM vs. CON, 1.2 ± 0.3 vs. 1.1 ± 0.5 vs. 1.4 ± 0.4 au),不過,在HR/4i、VO2peak、VO2等生理指標,以及肌肉氧飽和度指標,在三種實驗處理之間並無顯著差異。結論:大專橄欖球選手執行IPC (4 × 5-min雙側大腿) 可能提升Yo-Yo IR1運動表現,並降低運動過程中RPE,但仍無法完全排除安慰劑效應。
  • Item
    缺血預處理後不同休息時間對有氧能力的影響
    (2019) 丁世峰; Ting, Shih-Feng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缺血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後不同休息時間對有氧能力的影響。方法:以12名大專受過訓練之男性運動員為受試者,須接受1次的控制處理 (control, CON),再以隨機分配與平衡次序的實驗設計接受2次IPC。在首次實驗中,受試者於功率腳踏車上執行遞增負荷運動測驗 (graded exercise test, GXT) 以作為CON;在後續實驗中,受試者須在接受IPC後休息5分鐘 (IPC5) 或30分鐘 (IPC30),再執行GXT。運動測驗過程中,量測攝氧峰值 (peak oxygen uptake, VO2peak)、功率峰值 (peak power output, Wpeak)、衰竭時間 (time to exhaustion, TTE)、第一換氣閾值 (first ventilatory threshold, VT1)、第二換氣閾值 (second ventilatory threshold, VT2) 與換氣閾值對應之輸出功率 (wVT1 和wVT2),並監控肌肉氧飽和度的改變量,包括含氧血紅素 (change in oxyhemoglobin, ΔO2Hb)、去氧血紅素 (change in deoxyhemoglobin, ΔHHb)、總血紅素 (change in total hemoglobin, ΔtHb) 及組織氧飽和指標 (change in tissue saturation index, ΔTSI)。結果:VO2peak、VT1、VT2、wVT1 與wVT2在3種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然而,IPC5 與IPC30之Wpeak (IPC5 vs. IPC30 vs. CON, 280.3 ± 39.0 vs. 282.4 ± 38.0 vs. 269.3 ± 31.4 W) 與TTE (IPC5 vs. IPC30 vs. CON, 740.3 ± 77.8 vs. 744.5 ± 76.0 vs. 718.0 ± 62.7 s) 顯著高於CON (p< .05)。ΔO2Hb在VT1、VT2與衰竭時,以及ΔtHb在VT2時,IPC5顯著高於CON。此外,IPC5在VT2與衰竭時之ΔO2Hb與ΔtHb顯著高於IPC30。結論:缺血預處理後短與長休息時間均能促進有氧能力,其中IPC5之效益可能與血流量上升有關。
  • Item
    缺血預處理對於2000公尺室內划船運動表現之影響
    (2018) 許文彥; Hsu, Wen-Yen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划船選手在接受上肢或下肢缺血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後,是否能促進2000公尺室內划船的運動表現。方法:共14名高中男性划船選手參與本研究 (年齡,17 ± 1歲;身高,174 ± 6公分;體重,66 ± 5公斤;2000公尺划船最佳成績,439 ± 15秒),依隨機分派及平衡次序方式,分別進行三種實驗處理:UIPC (220 mmHg壓脈帶於雙上臂近端)、LIPC (220 mmHg壓脈帶於雙大腿近端),以及SHAM (40 mmHg壓脈帶於雙大腿近端);每種實驗處理共進行3循環的5分鐘缺血/5分鐘再灌流。實驗處理後50分鐘再進行2000公尺划船測功儀計時測驗。結果:2000公尺划船測驗的完成時間,在三種實驗處理之間無顯著差異 (UIPC vs. LIPC vs. SHAM, 445 ± 14秒 vs. 447 ± 16秒 vs. 448 ± 11秒, F = 1.002, p > .05)。每500公尺分段的平均功率方面,三種實驗處理之間亦無顯著差異。不同的實驗處理,亦不影響划船測驗結束時的血乳酸、最大心率,及運動自覺強度。以近紅外線光譜儀分析,發現LIPC會顯著增加休息前20分鐘股四頭肌的血流量 (LIPC vs. SHAM, p< .05),然而,划船時的肌肉氧飽合度及血流量,均不受實驗處理影響。結論:LIPC可增加安靜休息時的肌肉血流量,然而,無論是上肢或下肢IPC,均無法改善2000公尺室內划船之運動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