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不同臀肌熱身方式對於七人制橄欖球員運動表現的效果(2024) 邱竣義; Chiu, Chun-Yi爆發力表現是七人制橄欖球運動員相當重要的能力指標,也是決定了運動場上表現好壞的關鍵。先前研究指出臀部肌群對於爆發力動作有著相當大的貢獻,但各種臀肌熱身運動提升爆發力的效果及機制還存在著不確定性。本研究探討以四種臀肌熱身方式介入後,對於隨後爆發力表現的差異、以及肌肉活化的影響。招募10名大學甲組橄欖球隊員 (年齡:20.30 ± 1.06歲;身高:176.36 ± 3.11公分;體重:81.58 ± 8.43公斤),實驗採隨機交叉設計進行槓鈴臀推、環狀彈力帶、單腳橋式、及休息情境等四種熱身的介入,在介入前、介入後休息0、5、10、15分鐘時,以Kisler測力板收集下蹲跳的動力學參數、測量40公尺衝刺速度、及以Delsys表面肌電儀測量臀大肌與股外側肌的肌電訊號。以One-way ANOVA分析運動表現在各個後測時間點之四種介入方式的差異、及肌電訊號的變化情形,再以LSD法進行事後比較,顯著水準訂為α= .05。槓鈴臀推於介入後15分鐘 (p=.047) 之0-20公尺衝刺速度顯著優於休息及單腳橋式;環狀彈力帶及單腳橋式在介入後0分鐘 (p=.032) 之發力率顯著優於休息,在介入後10分鐘之跳躍高度及最大功率顯著優於休息 (p=.014; p=.036);且環狀彈力帶在介入後10分鐘 (p=.049) 之0-20公尺衝刺速度顯著優於休息及單腳橋式;環狀彈力帶在休息後0、5、10分鐘之臀大肌EMG訊號顯著低於前測 (p=.039)。綜上所述,環狀彈力帶及單腳橋式對於下蹲跳有較佳的效果,而環狀彈力帶及槓鈴臀推對於加速度有較佳的效果,建議可依照球員屬性以及任務的分配,決定最適合的賽前臀肌熱身方式。Item 足底筋膜放鬆對於下肢柔軟度與跳躍力之立即性影響(2023) 曹育翔; Tsao, Yu-Hsiang目的:探討立即性介入足底踩按摩球後,是否影響腿後側柔軟度、垂直跳高度、 下肢發力率及向心功率峰值。方法:招募 21 位健身產業從業年限至少 1 年之一對一體 適能教練,先進行前測,使用坐姿體前彎工具收集柔軟度數據,用 kistler 測力板收集 下蹲跳跳躍高度、下肢發力率,接著,介入足底踩按摩球 30 秒 3 次,次與次間休息 30 秒,再進行後測收集體前彎柔軟度、跳躍高度、下肢發力率及向心功率峰值,探討足 底踩球介入後是否對下肢運動表現有立即影響。使用 SPSS 23.0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以相依樣本 t 檢定方式比較受試者在前後測體前彎柔軟度、垂直跳高度、下肢發力率及 向心功率峰值之差異,顯著水準定為 α=.05。結果:足底踩球介入後可提升體前彎柔軟 度、垂直跳高度、下肢發力率及向心功率峰值。結論:立即性足底踩按摩球 30 秒 3 次, 可提升柔軟度與下肢運動表現,是一種快速且方便執行的方法,建議在體適能課程訓 練前與競技運動員比賽前,加入課表安排中進行。Item 微創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之結果及效益:動力學及功能性恢復之探討(2011) 林宗慶; Tsung-Ching Lin目的: 瞭解接受微創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受試者下肢動力學參數及功能性回復之自然過程,並探討不同肌力檢測時,膝伸肌與膝屈肌之最大力矩值的變化。方法: 本實驗採前瞻性(prospective)方式,共收集22名受試者(平均年齡68.6±6.6歲;平均身高:154.5±7.9公分;平均體重66.6±8.5公斤),均接受單側微創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並於術前、術後第一、二、六及十二個月,總共做五次的評估。使用Biodex測試儀評估病患健側和患側的膝伸、屈肌之等長、等速肌力、關節活動度、關節敏感度及瞬發率。結果: 術前患側及健側只在等速肌力及關節活動度有顯著差異。在術後第一及第二個月患側之膝伸肌在等長60度、等速60及180角速度之最大力矩值均顯著小於健側。術後二個月患側之肌力均和術前無顯著差異。術後六個月患側及健側在等速180角速度的膝伸肌最大力矩值有顯著差異。至於患側0-150毫秒之膝伸肌瞬發率則在術後每一時間點均顯著小於健側。結論:患側之下肢肌力於術後一個月相較於術前會有一明顯下降之現象;術後二個月患側下肢肌力約可恢復至術前水準;至術後六個月時,患側尚有快縮肌之肌力比健側低,術後一年間患側下肢之瞬發率均持續低於健側。此一結果可提供運動科學人員日後設計專門之運動訓練器材或研擬相關之運動處方之參考。Item 八週增強式訓練對高中籃球選手垂直跳能力之影響(2003) 林煉傑; Lien-Chieh Li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八週增強式訓練對高中籃球選手垂直跳 能力之影響。本研究係以20 位高中籃球選手為受試對象,並以隨機分 配的方式,將受試者分配至實驗組與控制組。最後共有16 位完成本次 實驗(平均年齡16.88±0.65 歲,身高178.96±6.05 公分,體重68.49± 7.28 公斤),每組各8 位。以KISTLER 9290 型測力板進行垂直跳能力的 測量,測驗內容包括蹲踞跳(squat jump,SJ)、下蹲跳(counter movement jump,CMJ)、連續跳五次與連續跳至疲勞測驗。測力板採樣頻率為 500HZ,經過處理後,取得地面垂直作用力與相關參數作分析。所得資 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並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考驗兩組改變幅度的差異性,結果發現: 一、經過訓練後,在SJ 垂直跳參數方面,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p<.05) 的有最佳騰空高度增加8.44cm、最大爆發力增加8.32W/kg 與平均 爆發力4.45W/kg,增加的幅度分別達21.28﹪、16.73﹪與20.80 ﹪。其中與爆發力相關的參數方面,兩組之間僅有最大蹬地速度 (7.18﹪)與發力率(27.03﹪)達顯著差異(p<.05)。 二、經過訓練後,在CMJ 垂直跳參數方面,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p <.05)的僅有最佳騰空高度增加6.86cm,增加的幅度達11.07﹪。 其中與爆發力相關的參數方面,兩組之間僅有最大蹬地速度(5.15 ﹪)達顯著差異(p<.05)。但實驗組在訓練前後達顯著差異的還 包括最大爆發力增加5.54W/Kg、平均爆發力增加2.88W/Kg 與下蹲 預備期時間減少59ms(p<.05)。 三、實驗組在經過訓練後,在連續跳參數方面有顯著的進步(p <.05):包括跳躍次數增加2.18 次、平均跳躍高度增加2.07 公 分、平均爆發力增加2.18W/Kg 與平均爆發力疲勞指數的減少;而 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的僅有平均跳躍高度(6.91﹪)。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八週增強式訓練合併重量訓練後,對於高 中籃球選手的垂直跳能力有明顯的幫助,不論是在SJ 垂直跳方面,抑 或是CMJ 垂直跳方面。且藉由漸進負荷的訓練模式,在八週內便可以達 到明顯的效果,又可以避免選手的傷害,是一種安全而又有效率的訓練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