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台北市郊山晨間休閒運動之研究—以象山為例
    (2005) 鄭惠萍; Cheng Hui-ping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台北市象山晨間休閒運動現況,並分析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及休閒運動行為在休閒運動動機、休閒設施滿意的差異情形,且進一步探討休閒運動動機與休閒設施滿意之關係。研究對象為306位在民國九十四年三月十七日至四月十三日至象山上從事晨間休閒運動之民眾,並以「台北市象山晨間休閒運動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方法、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象山晨間休閒運動參與人口主要為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居住地以鄰近之信義區及大安區為主;教育程度以大專/學居多;大部分民眾自覺身體健康。 二、參與象山晨間休閒運動民眾主要以步行方式到達象山口;七成以上民眾只要花20分鐘以內即可到達;參與頻率以每週五次以上最多;持續歷史以五年以上最多;停留時間以一至二小時最多。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性別、年齡、婚姻、健康狀況、工作狀況、教育程度在休閒運動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休閒運動行為變項之交通方式、參與頻率、持續歷史、到達時間、停留時數、同伴型式、有無參加團體活動在休閒運動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設施滿意上均無顯著差異。 六、不同休閒運動行為變項之參與頻率、到達時間、停留時數在休閒設施滿意上有顯著差異。 七、民眾參與象山晨間休閒運動之動機與休閒設施滿意有典型相關存在。在健康與放鬆、成就與運動等因素的動機較強,對基本設施齊備性及空間與美感性等因素的滿意度也較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結論提出:1.加強宣導與舉辦親山步道體驗活動;2.規劃符合使用者需求之運動健身設施;3.建置緊急聯絡系統等具體建議,供相關單位未來規劃都市郊山休閒運動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之歷史變遷─以身體運動為中心-
    (2006) 陳耀宏; Chen, Yao-Hung
    摘要 戰後臺灣整體環境面臨到許多的改變,讓臺灣居民生活習慣有相當大的轉折,休閒活動是否受到影響?本文擬就外在環境因素中,人口、經濟、政治、教育等在不同時期的變遷,對照該時期下,臺灣休閒活動風貌與特徵的轉變,透過歷史研究的方法作出討論。本研究結果如下: 壹、戰後臺灣環境背景的變遷 此時的人口具有成長快速、集中都市以及人口老化的現象。經濟是由崩潰邊緣,逐漸走向穩定,再趨於繁榮的傾向。政治是以威權統治的方式,逐漸開放而走向民主。教育伴隨著國家政策,早期重視國民體力,而後課程漸趨多樣,休閒生活歷來都屬於體育課程目標之一。 貳、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轉變 一、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內容如下 初期,傳統活動得到發展的空間,競技性Sports也陸續發展,休閒性Sports在不同目的下被引進。1970年至1990年間,傳統活動逐漸沒落,但外來的活動盛行,New Sports在此時興起。1990年代傳統活動得到官方、民間力量的支持得以發展,前述的各種活動得到不同喜好人口的支持而多樣呈現,甚至展現商機,老人休閒活動此時展現需求。 二、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特徵如下 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受到政治、教育相關措施的配合;傳統休閒活動的保存歷經波折;外來文化受到各方的支持茁壯茂盛;城鄉休閒活動的差距逐漸消弭;老人休閒活動的需要逐步顯現;休閒活動具有多樣選擇的機會。 本研究提出以下三點結論 一、人口的變化、經濟的成長、政治的民主、教育的普及是支撐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動脈。 二、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內容依時期呈現不同風貌,多樣化的活動豐富了臺灣居民的生活。 三、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特徵具有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的現象。 關鍵詞:傳統娛樂 休閒性Sports 競技性Sports New 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