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體育相關科系學生未來工作自我顯著與前瞻性生涯行為之相關研究:論調控焦點之個人傾向效果(2014) 郭哲君; Che-Chun Kuo前瞻性行為是當前熱門的研究議題,其關注的是一種促成事情發生的心理機制,涉及自發性、以改變為導向,並且以未來為焦點的一系列想法與行動。而在近年來,前瞻性研究開始關注個人生涯發展,相關研究先後從動機的觀點捕捉前瞻性生涯行為的影響因素。基於這樣的脈絡,本研究延續 Strauss 等人的觀點,試圖將動機和行為的聯結向前延伸,從個人長期慣習之調控焦點傾向開展,探討其對於未來工作自我顯著和前瞻性生涯行為的心理機制;同時,從正向心理的途徑進一步檢驗調控焦點傾向對於未來工作自我顯著和主觀幸福感的關聯性。據此,研究一以 228 名大專校院之在學學生為對象,先針對中文版之未來工作自我顯著量表、未來傾向量表,以及前瞻性生涯行為量表進行信效度檢驗,結果顯示三個量表分別具有良好之因素結構,且構念間的相關性符合個人前瞻性行為的理論主張。研究二以 225 名體育相關科系學生重複驗證中文量表之信效度,亦反映良好之心理計量特性。另外,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促進型調控焦點傾向能有效透過未來工作自我顯著的中介,分別正向預測前瞻性生涯行為與主觀幸福感。這樣的結果意味著在動機與目標的歷程上,帶有個人盼望、抱負與志向等個人慣用之促進型調控焦點傾向在正向可能自我的型塑上扮演重要的關係角色,如此的關係更能夠進一步提升個人前瞻性的生涯行為,同時增進個人的心理適應,整體上符合前瞻性的正向觀點。最後,透過本研究之重要發現,並依據調控焦點與前瞻性行為之理論視角進行討論,建議未來研究在方法上可採用貫時性研究或實驗研究方法,概念上則可探討調控焦點的個人傾向與情境之調節效果。實務方面,建議未來研究可將前瞻性概念延伸至不同的理論和情境脈絡中;同時,應用本研究翻譯之中文量表進行研究;最後,在生涯輔導方面則應於輔導前先瞭解被輔導者之動機傾向,藉以提升生涯輔導之成效。Item 兒童自我調整的發展與身體活動效應:動作模仿的表現與學習(2008) 吳國誠; Wu Kuo Cheng本研究探討發展階段與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動作模仿中,動作表現、學習與自我調整策略的差異。以立意取樣選取9歲與12歲組共122名學童依身體活動量分為高、低身體活動量組,各取12名合計48名,進行模仿手語工作,模仿過程全程錄影,並於24小時後進行保留測驗,並以系統觀察法因素分析手段分析影片資料。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手語動作能力、自我調整策略及動作能力保留測驗上分別以2 (年齡) × 2 (身體活動) 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ANOVA)、2 (年齡) × 2 (身體活動)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MANOVA),及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 12歲者在手語動作表現 ( p< .05, η2 = .15) 及保留測驗 ( p < .05, η2 = .13) 上顯著高於9歲者,(二) 高身體活動量者在手語動作表現 ( p < .05, η2 = .09) 及保留測驗 ( p < .05, η2 = .02) 上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三) 在低身體活動量中9歲的自我調整組合策略顯著高於12歲組 (Wilk’s λ = .72, p < .05) ; 在12歲組中高身體活動量者的自我調整組合策略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 (Wilk’s λ = .61, p < .05),(四)9歲組兒童在觀察階段中自我調整策略顯著高於12歲組兒童 (Wilk’s λ = .61, p < .05,η2 = .15); 高身體活動量者在觀察階段中自我調整策略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 (Wilk’s λ = .67, p < .05,η2 = .32),與(五)發展階段與身體活動量在非觀察階段的自我調整無顯著差異。結論為 (一) 自我調整策略受發展與身體活動影響,(二) 12歲組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表現,(三) 12歲組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學習,(四)高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表現,與(五) 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的動作學習上沒有差異。Item 以表現為基礎的回饋安排在動作表現與學習效應:自我控制與寬帶回饋的延伸(2016) 蔡銘仁; Tsai, Min-jen本研究旨在探討依據表現提供回饋於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效應。實驗一延續過去自我控制回饋研究發現,在非自我控制條件下對於誤差方向判斷錯誤的試作提供結果獲知,檢驗對於動作學習的效應;實驗二檢驗自我控制回饋的練習條件下檢驗安排寬帶回饋在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效應。兩個實驗各招募24名成年人為實驗參與者 (實驗一16名男性,8名女性,平均年齡24.6 ± 2.2歲;實驗二18名男性,6名女性,平均年齡23.7 ± 1.9歲),以滑塊推滑 (puck-shuffling) 的力量控制動作為實驗工作。結果發現在非自我控制回饋的情境中於針對誤差方向判斷錯誤的試作提供回饋,並沒有產生動作表現與學習作用,而在自我控制條件下結合寬帶回饋則對於動作學習穩定度則有正面效益。誤差判斷錯誤的試作的實際動作表現較判斷正確的試作準確,且主觀估計的動作表現亦低於誤差判斷正確的試作準確;在自我控制的情境中,學習者要求回饋的試作動作表現較不要求回饋的試作準確,對於練習過程中的限制學習者可能採取自我調節學習策略。透過比對主觀與客觀動作表現誤差結果發現,學習者對於自我表現具有高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