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與實體--人體結構與隱喻之研究
dc.contributor | 陳景容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欽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H12104600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12-10T02:27:57Z | |
dc.date.available | 91-7-29 | |
dc.date.available | 2020-12-10T02:27:57Z | |
dc.date.issued | 2002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摘要 關鍵字詞---人體藝術,人體結構,形式隱喻, 在繪畫的主題中,人體最能呈現原慾與隱喻所形成的分裂現象。這表示人體美感除實體的結構之外,還包含文化結構,由時代風格思潮引動的美學觀念直接對應人體的審視態度。談論人體形式所使用的語句是文明特質映射在個人感知的倒影。當形式的概念真正的進入畫面而成為與實體的溝通介質,人體繪畫的真實意義才能成為創作及審視的基礎。 隱喻的作用在於由特殊的直觀方式了解這個世界的存有形式,由非語言文字符號傳輸非語言文字符號能表達的概念。其形式的轉換是表象和實體的轉換,思考區塊與區塊的轉換,隱喻是跳接這些轉換的接線者。卡西勒說:「諸如但丁或哥德、莫札特、或巴赫、倫勃朗或米開朗基羅這樣的藝術家,為我們提供了它們各自對自然和人生的直觀和解釋。但這種直觀和解釋總是意味著一種轉換,即是說,一種實質性變化,生活和自然不再表現為它們的經驗或物質形態。它們不再 是不透明的、不可入的事實,而是注入形繪畫材質和繪畫手法創造出的畫面結構呈現的實質效果,並非短時間的審視能理解其思想內涵。某種簡化了的形式往往成為結構認知的矛盾障礙,反之複雜的形式亦成為結構認知的隔閡。表象的認知形成了人對物質的主觀概念,但並不表示形式的結構必然為我們所認識的生命活力。」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美術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90NTNU0233026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90NTNU0233026%2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4188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人體藝術 | zh_TW |
dc.subject | 人體結構 | zh_TW |
dc.subject | 形式隱喻 | zh_TW |
dc.title | 表象與實體--人體結構與隱喻之研究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5 of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