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代臺灣義民研究探析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0-06-??
Authors
孫連成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NU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NU
Abstract
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特質,以及清廷對臺控制的低效,造成變亂叢生,以泉州和客家為主的義民團體乃應運而生,成為民變和會黨的一大剋星,在歷次民變中扮演輔助性的平亂角色。就性質而論,義民是對應民變而產生的民間自衛組織,是相應於異性結拜組織和會黨組織而產生的地域化社會共同體。就動機而論,義民倡舉義旗,助官平亂,主要出於自保動機,而且大多是自動自發,但欣羨利益功名者及趁機遂行分類報復者也大有人在。就成員階層結構而論,義民和發動民變的「亂民」組成份子皆以農民和游民為主,雙方最大的差異主要在於領導階層,民變領導者多屬社會下層人物,而義民的領導者則為屬社會領導階層的紳商。但不同的義民首之間仍須留意其時代與區域性之間的差異性。就族群分布而論,清代臺灣協助官兵平定動亂,並得到「義民」稱號的,幾乎涵蓋漳、泉、粵、「番」所有的族群。在朱一貴事件時,閩客移民攜手平亂,說明廣東及客家族群和泉州籍族群在社區意識及維護社會秩序的激勵下,是可以合作的。在臺灣開發史上,義民並非客家族群所獨有,福佬族群與原住民亦有,義民爺信仰也並非客家獨有信仰,但歷史演變下,義民信仰卻成為客家族群特定的族群標籤及圖騰,與乾隆朝的官方書寫以及褒封刻意將義民與客民完全等同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就義民的行為取向而論,整體而論,誠以正面功能居多,但也不應忽略義民的負面行為所造成的社會破壞作用。不少學者根據《高宗純皇帝實錄》等材料提出「分化說」,強調清廷對待義民的採取的是「分化利用」的態度,有意的區隔漳人和泉粵兩籍人民。此說的可信性如何,是否禁得起史料的檢驗,在史料細膩度及論證基礎上似乎猶有進一步探究的空間。義民爺究竟是祖先、神明還是孤魂野鬼?客家人為何對義民祭典特別尊崇,義民爺信仰背後的深刻意涵等,也是本文關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