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民國外交與僑務政策看美國僑報反應(1965-199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1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本論文討論在冷戰背景之下,在臺灣、中國大陸與美國關係的轉變情形時,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臺灣與美國斷交,以及1980年代臺灣與中國大陸發生的人權時間為觀察重點,觀察中華民國的僑務與外交政策如何改變,美國僑報又是如何看待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美國華僑政治態度的改變情形。 除緒論與結論外,本研究分為四章。第二章首先討論冷戰框架下,中華民國、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冷戰期間,國際局勢是自由世界與共產主義陣營之間長期的對抗,美國為了對抗蘇聯以及戰略需求,幫助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換句話說,美國的對華政策都離不開蘇聯。1960年代華人對居住國的心態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介紹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與僑務政策形成的背景因素。 第三章則是探討退出聯合國事件對僑社的衝擊。中華民國政府透過刊登大篇幅廣告與僑社署名,來強調中華民國的正統性。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僑報出現截然不同的反應,親中華民國的僑報氣憤難平,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僑報卻是認為正義獲得伸張,兩方的交鋒更延伸到國慶典禮與尊敬孔子與否的爭議之中。 第四章則是討論中美斷交前後美國僑社政治態度的變化。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中國大陸開始大力推行「和平統一」的政策,大打宣傳戰,攻擊蔣家政權,甚至特意關注臺灣人團體的活動,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因應此局面,如何回應中國大陸的宣傳戰;1979年中美斷交後,雖有《臺灣關係法》的通過,對於華僑而言,仍是一大衝擊,中華民國政府也在中美斷交後,更加積極推動僑務工作,希望透過海外學人、留學生達到影響美國政界的目的。中國大陸宣傳開始強調中國是美國華人的娘家,美國才是婆家,因此在婆家好好生活才是首要之務,這樣的說法正符合當時候美國華人的心態,吸引很多人的注意。 第五章主要討論1980年代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在國際形象上兩方都遇到挫折,1980年代初的陳文成案與江南案,重創中華民國「自由民主」國家的形象,也使得重視人權議題的美國對中華民國反感,造成華僑受到居住國—美國的影響,連帶對中華民國的政治態度也產生衝擊,而此時中華民國政府卻無法整合僑社,造成中華民國在美國僑社的影響力也產生變化;而中國大陸在1970年代末期,鄧小平上臺,採取「改革開放」路線,中國的經濟能力大幅提昇,因此移入美國的華僑也增加許多。但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中國大陸血腥鎮壓學生,造成國際社會譁然,尤其衝擊自詡為「世界英雄」的人權國家—美國,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與偏向中華民國的社團結合,向中國大陸示威遊行、表達抗議,僑社因為天安門事件對中國大陸的觀感改變,但卻未改變對中國的認同。 在結論的部份,提出以下論述。中華民國的僑務與外交政策在冷戰氛圍夏是相當被動的,但在被動中仍有其積極性,試圖在美中臺三角關係中力圖振作、積極宣傳,但是因為國際關係與華僑心態的改變,成效並不明顯。 華僑出外謀生是相當具有現實性的,華僑的政治態度依照現實而有所改變,也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因此中華民國的外交與僑務政策必須因時調整,僑務工作可以在既有的僑務經濟策略上,進一步順應全球化時代著重經濟投資與科技研發的趨勢,一方面以臺灣作為連結世界各地僑團商會的基地,再繼續拓展橫向聯繫,形成一緊密網絡,利用經濟力擴大臺灣的影響力及外交空間。

Description

Keywords

冷戰, 僑務政策, 外交政策, 華僑, 美國, 僑報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