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

Abstract

論文摘要 歷史研究的趨向,牽引著歷史教育的潮流,進而影響到教科書內容的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民國50年代,國民黨政權極力推行「中國化」政策,期間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在一片政治肅殺、詭譎的氛圍下,各界對於臺灣本土研究噤若寒蟬,教科書內容也是以加強民族精神為訴求,意圖將臺灣塑造為反共復國的基地。繼之,民國60年代,一連串的外交頓挫,使臺灣在國際間孤立無援,遂有臺灣歷史文化淵源之教育的加強;民國70年代,尤其是76年解嚴後,政治的解禁,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與急速變遷,使得臺灣史研究日漸活絡,相關碩士論文也持續成長,而教科書中的臺灣史比例也略微增加,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將「二二八事件」納入教材中;民國80年代,則因推動各種改革,政治更加民主化,使得本土意識再強化,反應在教科書上的是八十六學年度國中「認識臺灣」課程的實施,以及八十八學年度高中課程審定本的施行。此後,國中第一個「臺灣史」課程正式成立,而高中歷史有關臺灣史教材的比例提升為22~25%;民國90年代,臺灣主體意識的再深化,臺灣史研究熱度不減,已形成所謂的顯學,投射在教科書的內容,則是九十五學年度即將實施的高中「臺灣史」課程,是第一部以臺灣為主體論述的高中教科書,並順應全球化的趨勢,論述的角度並不以臺灣為限,而是臺灣與中國、世界的互動關係。同時,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順序,依次為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比例朝向1:1:1調整。 本文的目的是希冀經由探討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以及高級中學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教材的演變,藉以觀察高中臺灣史教育的成型,進而探究臺灣歷史教育的轉型。 本文章節架構安排如下: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五章結論,共分為三章。第二章「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簡述中學歷史教育的由來、歷史教育功能與目的,以及高中歷史教育發展歷程的討論,並介紹歷次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第三章「高中歷史教科書之臺灣史教材」,是民國84年版之前臺灣史教材內容的節摘比較。至於民國94年版的臺灣史,則對其設立的背景、歷史課程暫行綱要草案的修訂及其所引發的爭辯至最後的定案,逐一作說明。第四章「高中臺灣史教材分析」,本章分三個階段討論臺灣史教材內涵的變化,探究臺灣歷史教育的轉型。 另外,分別就課程發展、教學、教科書內容、教師進修、歷史教師與決策者的溝通平臺等方面,提出個人拙見(列於附錄)。

Description

Keywords

教科書, 高中歷史, 臺灣史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