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北部夏季午後降雨機制與地形影響之探討
dc.contributor | 簡芳菁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歐安祥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5T00:54:35Z | |
dc.date.available | 2010-7-30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5T00:54:35Z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為了瞭解夏季台灣北部午後降雨機制,本研究以WRF Model針對2008年夏季午後降雨個案進行數值模擬,共挑選3個午後強降雨個案進行天氣分析,分別為2008年6月28日、8月17日以及8月23日。研究結果顯示,數值模式可掌握北部區域午後對流胞的生成、移動到消散之環境動力與熱力機制,且發現夏季對流系統發展受北部地形影響明顯,包括環境風場與地形輻合作用、淡水和基隆河口於白天海風的建立、午後雪山山脈西側下坡風的發展,以及台北盆地日間之增溫效應等。 利用模擬氣流線變化,發現上游氣流遇中央山脈南端地形分流角度不同,於台灣北部海域合流位置也有所不同,於台灣西南海域之氣流越接近南-北走向,下游合流區越靠近台灣北方海域,若西南海域風場之西風分量較多,合流位置則較靠近宜蘭東方海域,綜觀環境流場與合流區位置不同,將影響台灣北部風場結構,進而改變對流激發型態與發展趨勢。模擬近地面風場受地形影響之強輻合帶比較,發現對流發展期近地面輻合帶位置各不相同,隨後對流發展與此時輻合帶位置有密切關係。 發現上午盆地加熱率增加,建立平原往盆地之風場,對於盆地風場變化扮演重要角色。由對流垂直結構分析,發現對流胞內有強盛上升氣流,且中層有水平強風區存在時,環流風場隨高度向水平風下游方向傾斜,並將部分雨滴帶到雲區下游,使降雨範圍延伸較廣。而海風環流與山風界面於模擬中有一鋒區存在,依空氣性質差異,區分為淡水河口至雪山山脈切面的山風鋒區,與台北盆地至基隆河口切面的海風鋒區,鋒區上方垂直速度較強,並於近地面伴隨強輻合區,因此強對流胞多發生於鋒區位置。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地球科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69644013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6440131%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1331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夏季午後降雨 | zh_TW |
dc.subject | 地形降雨 | zh_TW |
dc.subject | 數值模擬 | zh_TW |
dc.subject | 海風環流 | zh_TW |
dc.subject | 對流胞 | zh_TW |
dc.subject | WRF | zh_TW |
dc.title | 台灣北部夏季午後降雨機制與地形影響之探討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