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87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
dc.contributor | 王錦雀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朱佩恩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8-28T07:33:40Z | |
dc.date.available | 不公開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8-28T07:33:40Z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之下,台灣也結束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執政當局急於洗去日本在台五十年對於台灣人民皇民化的教化,故實施三民主義教育,以達成建設三民主義新台灣的任務。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台灣後的首要目標在於去日本化、行中國化,主要手段之一便是透過教育來實施。戰後台灣在黨國體制的威權統治下,教育的特色包含黨化教育、軍國民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再加上之後國共的分立與分裂,當局政府欲建立起其政權之正當性與仇視中共之意識型態,乃利用教育來推動其教化。1949年國民政府又全面退守台灣,隨者政治局面的改變,台灣成為「反共抗俄」的基地,教育便成為培養國民愛國精神與民族意識之最佳途徑。其中,公民教育為配合國家政策,成為重要課程之一。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因面臨當時政治局勢,且中共占據大陸造成國土分裂,立即面臨執政權生存的危機,為了鞏固政權,藉由實施威權體制,有效地達成社會控制與政權統治的目標。國民政府為保守台灣,並抵制共產浪潮,且希望能反攻回大陸。自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後,教育對學童的影響更為深遠。當時受黨國意識濃厚教育的人,現今已成為社會中主要的中堅公民。而此種內涵有亦可能是造成現今台灣政治對立的現況的主因。 此研究以下列方式闡述: (一)解釋時代和社會背景與教育之間的關係。 (二)瞭解1945-1987年間時代背景和政策演變。 (三)分析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標準內涵與演變 (四)檢視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教科書內容分析。 (五)探討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內涵與分析。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69407020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4070205%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88573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公民 | zh_TW |
dc.subject | 公民教育 | zh_TW |
dc.subject | 國民中學 | zh_TW |
dc.subject | 動員勘亂 | zh_TW |
dc.subject | 戒嚴令 | zh_TW |
dc.subject | 課程 | zh_TW |
dc.title | 1945-1987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