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華語說服語言語意、語用、語篇分析研究
    (2011) 李家豪
    溝通為人類使用語言的目的。而語言的功能不僅為傳遞訊息,亦是表達個人態度與立場的重要途徑。說服即是建立於傳訊與表態語言作用的溝通理論,且前人豐富文獻已由各學門觀點探究說服訊息的來源、媒介、組成、結構等要素,唯華語說服語言的研究仍顯不足。說服訊息的語言使用牽涉說服者文化的社會規約,亦受到情境中說服對象之固有訊息量與意願強弱度等變因影響,華語學習者更可能因其語言能力或文化感知的差異,遭遇表述或理解華語說服訊息的困境。 為增補文獻缺乏,本研究採用語篇補全測試蒐集華語母語者與華語學習者的說服訊息,以前人語意情態、語用策略、語篇後設等理論架構分析華語說服訊息中的類別、組成、情態、策略與銜接標記。研究除歸納華語說服訊息中的語言現象與通則之外,亦將統計結果對比說服對象持有態度變因,探討母語者依循情境差異而調整的說服訊息與學習者說服語言表現特徵。 研究結果揭示,華語說服者依序以認知、義務、動力、評價情態作為表態說服立場的手段,可見情態語意法則的確信度、主客觀、必要性、條件與對比皆左右情態的使用與分布。說服立論程序可歸納為指示行為、證據知識、理論闡釋、辯證對比與情感訴求及數項次類。其中建議與勸告、論說與損益、反駁與掩飾等皆為常用以提供指導、支援、推論與反證之說服策略,而情感訴求的究責或施壓,則以修辭手段達成說服目的。後設論述機制中的互動類連接與架構標記得以引導對方理解說服思維,但訊息精簡而少有參照、示證與註解標記。各類交互後設論述的高頻運用為說服者顧及對方觀感的佐證。 說服對象固有訊息與意願偏好區辨不同說服目的且須搭配不同情態、策略與後設論述的組合。此外,學習者語言能力為箝制其訊息構成的關鍵因素,初中級或中高級者說服與表現迥異且均可能遭遇學習難點。因此,融入說服語用概念與互動分組活動的華語說服協商教學可設置於教學提案之中。
  • Item
    華語遠距師培課程與教學能力發展研究
    (2018) 李家豪; Li, Jia-Hao
    當代網路科技的躍進推升了遠距教學的發展,其跨時空與高互動的優勢不僅豐富教學資源,符合個人需求,且更有利語言課程的跨境推展。遠距教學的特質鮮明,使得授課教師面臨如設備操作、適應情境、調整教學等難題,因此學者皆強調遠距教師培育的必要性。然而,專論華語遠距教師培育的研究仍屬少數,且遠距教學的能力至今仍未有明確界定,更少見探討教師培育、教學能力與評估指標等層面的綜合研究。為補足文獻闕漏,本研究搭配行動、調查與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教師培育成效、教學能力發展與整合評估指標。 在培育成效方面,本研究觀察「2015年華語遠距教師培育課程」的面授培訓為期八週次,共20小時。研究者以行動研究法的反思模式,釐清培育課程的執行模式,並以內容分析法對應培育課程的主題與任務,再以調查研究法匯集30位報名教師的受訓動機需求調查,以及19位受訓教師的意見調查,從而分析培育成效。在教學能力方面,融合分析與行動研究法,剖析6位受觀察教師於培育前、後教學實驗的教學表現,並以百分比統計對比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教學能力的發展。在整合分析指標方面,採分析法彙整上述結果,最終提出華語遠距教師培育的整合評估指標。 本研究揭示以下三項結果。第一,培育課程成效:培育前教師多重視教學技巧、資源應用、試教實習,其對實作、反思循環的理念仍有待形塑。因此,短期培育課程應涵蓋五個核心主題:培育目標認知、遠距教學觀點、視訊授課技巧、數位資源應用、演練試教實習,以及其中的十二項教學知能。此外,培育單位規劃課程時可搭配情境觀察、主題研習、教學討論、小組協作、個人實作等課型與任務,並提高培育內容的應用性,方能發揮短期密集型培育課程的時效與成效,也有利平衡受訓教師的增能需求與訓練負擔。 第二,教學能力發展:培育後,受觀察教師在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方面設想,皆有更明確的教學考量。在課程設計方面,整體教案更符合格式、重點、活動、問答、討論、評量等編寫原則。投影媒材更能顧及圖文排版、內容教學、討論互動等編排原則。自評紀錄則呈現備課、語言、內容、媒體、應變等反思啟示。且部分教案、媒材的統計呈現明顯的進展。 在問答調控方面,對比百分比統計後,師生言談總量、比例與分布更符合教師精講、學生多講的原則。教師更能掌握提問語言(程序提問、匯集性誘導提問、擴展性誘導提問)、回饋語言(評價、填補、修正、操練、行為),也可避免失效語言,如失效提問(贅述、自答、講解、離題)與失效回饋(過度填補或錯失修正、操練、理答)。此外,培育後教師趨向運用擴展性誘導提問,引導學習者表述如論斷、應用、分析、整合等高層次的口語回應。 在任務銜接方面,教師更能考量任務的類型、程序、配時等應用,其百分比統計也有明顯差異。教師依序鋪排開展(開場寒暄、漸進暖身、課前評量)、探究(學習大綱、課文提要、詞彙運用、句型練習)、研討(文化討論、情境討論、畫筆任務)、鞏固(綜合複習、課後評量)、緩衝(補充教學、逐步緩和)等五個階段與其中的任務。此外,教師可視任務目的,搭配線性或循環的授課模式,使任務甘特圖呈現傾斜走向、集散區段、點線形態等特徵,以及銜接任務的教學要則。 第三,整合評估指標:本研究彙整上述實證結果,並提出華語遠距學的培育課程、教學能力、資源管理等三項整合評估指標,如:培育課程的培訓課時與時效、專題新增與補充、任務考量與安排等指標。教學能力的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指標。資源管理的單位設備與資源、人資職務與管理、教學支持與協助、研習講義與檔案、教材質量與議題等指標。 此外,本文另呈現由行動研究所觀察的培育課程應用與實踐,包含培育課程的籌備事項:如培育進程劃分、目標規定說明、潛在難題防範。執行實例:如培育課程簡介、跨文化溝通觀、教學平台操作、視訊授課技巧、數位能力應用、種子教師傳承、教學演練試教、教學自評反思等八個主題。管理方案:如師資人員協調、設備資源配置、培育成果建檔等應用實例。 本研究希冀上述培育課程成效、教學能力發展、整合評估指標的研究成果、應用與實踐,可供研究者發展後續遠距教師培育研究之基礎,或供培育單位作為規劃同質性培育課程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