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互動式問題導向的教學策略:個案研究的角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4-12-??) 莊德仁
    運用講述教學法來教歷史,因多採一致的故事軸線,無法呈現多種觀點與詮釋,且講述法所講述的歷史知識,多僅教授歷史第一層表層知識而已,這會讓學生認為歷史學習就是記誦、抄錄教師的講述重點,無法讓學生理解歷史學第二層知識,如: 時序、變遷、因果、證據、神入等概念,自然也無法增進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長期以來,筆者試圖改變上述教學習慣與困境,認為在課堂上提供與課本脈絡相近的歷史閱讀文本,透過分組討論與遊戲競賽方式,藉由適當的提問,不僅可增進學生閱讀素養,更可讓學生經由同儕討論進行深度的歷史思考。此種教學法,筆者透過一學年的教學實驗與比較性研究,發現進行互動式教學法的班級,歷史成績的確有著顯著的優異表現,此或可作為中學歷史「有效教學」個案研究的案例參考。
  • Item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莊德仁
    臺灣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解放改革的浪潮影響到歷史教育:其改變以往師範體系壟斷教職,與國立編譯館一版獨大的部編本教科書,繼而出現一綱多本的教科書與核心能力納入歷史課綱等諸新現象。而強調歷史學科教育的獨特性、介紹當代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論、重視與中國和歐美地區的交流、關心且領導臺灣歷史教改、鼓勵勸誘臺灣歷史教師參與的《清華歷史教學》,於民國八十一年創刊,原是針對暑期中學教師進修班主辦的刊物,但在教改期間,其主要負責人是課綱的起草與召集人,也是新教科書的作者,透過其官方與民間的奧援,影響著歷史教改的發展。然造成現今臺灣歷史教育改革未臻完善,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可能:現今臺灣大考歷史考試評量方向的搖擺,與不符歷史核心能力;教育改革理念分歧,且相應配套與宣傳理念的措施不足;一綱多本體制讓改革與政經力量結合,卻減弱其正當性;一綱多本教科書的改革,根本不是臺灣歷史教育問題的癥結。造成上述現象,與教改肇始自對傳統的部編本教科書的不滿,故直接促成多元選擇教科書的出現有密切相關。此也讓標榜介紹歷史教學新理論與教學法的《清華歷史教學》,轉而成為從事改造歷史教科書新面貌的執行者,此種錯置,遂造成上述四種現象。
  • Item
    陳衡哲《西洋史》內容與其關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12-??) 莊德仁
    本篇論文主要想透過一場相隔七十年之久的兩位高中世界史教科書教授的虛擬對話,來討論長久以來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所反映對己身文化認同與面對未來世局變化的不確定感。本文首先分析陳衡哲重情惜緣性格,與肩任啟蒙教育的使命感,和其造命的人生觀,再進而從歷史課綱與新史學思潮角度,來分析其《西洋史》一書的典範地位,並從中剖析其反對戰爭與反歐洲中心論的訴求,與注重女性與驅魔意識的特色。最後再從陳衡哲的史學意識,討論其若面對95 課綱的可能看法。筆者發現:從陳衡哲史學養成歷程與相關學術論著,可知:陳衡哲應是非常喜歡95 課綱所標榜以核心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設計,但對課綱發布所造成歷史學界多年師徒友朋情誼的決裂深感遺憾,且對95 課綱先教授台灣史的規劃,與標榜強調多元史觀與刻意描述弱勢族群的角度,易讓人產生此是為台灣所設:存在即是合理,小即是美的歷史課綱安排,此雖可凸顯台灣歷史發展地位,但忽略歷史強權的影響力與正面接受所有政權對台的統治,更是突顯95 課綱迴避台灣在強權競逐下,自我位置的不確定感。
  • Item
    傳統、能力與方法:大學入學考試中的歷史科解釋性試題分析(1990 年-2011 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莊德仁
    大學入學考試試題不僅是評鑑學生入學資格,因為其具有指標的意義,也是影響教學的關鍵因素。但以往分析歷史科大考試題,多著重在試題類型與內容和時事或政治意識型態的關聯性,較少討論試題與核心能力的關係。筆者遂以歷史核心能力中的歷史解釋概念,來分析歷年來大考中歷史解釋性試題的分布與內涵。發現此類試題早在95 課綱頒布核心能力前,已受到重視,且測驗概念逐年改進,可見測驗學生歷史解釋能力早已是種傳統。但仍可發現有若干試題,超出學生學習能力,且重複測驗環保相關概念,此容易讓學生養成用刪去法解題的習慣。筆者也發現歷年的歷史解釋性試題,在時間上有明顯分布不均,與集中在中國史範疇的現象,而世界史範疇的偏少,尤其值得注意。且歷史解釋試題多集中測驗學生的因果關係概念,忽略類似歷史事件在不同時空的比較。而在對同一事件提出不同歷史評價上,大考試題常出現批判歷史解釋立場的現象,筆者發現命題者容易忽略批判者自身立場的問題;大考試題也喜歡測驗歷史解釋的多元性,希望學生能接受歷史解釋的多樣性概念,但卻忽略支持多元歷史解釋背後的證據性,此也是此類試題急需改進之處。
  • Item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莊德仁
    臺灣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解放改革的浪潮影響到歷史教育:其改變以往師範體系壟斷教職,與國立編譯館一版獨大的部編本教科書,繼而出現一綱多本的教科書與核心能力納入歷史課綱等諸新現象。而強調歷史學科教育的獨特性、介紹當代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論、重視與中國和歐美地區的交流、關心且領導臺灣歷史教改、鼓勵勸誘臺灣歷史教師參與的《清華歷史教學》,於民國八十一年創刊,原是針對暑期中學教師進修班主辦的刊物,但在教改期間,其主要負責人是課綱的起草與召集人,也是新教科書的作者,透過其官方與民間的奧援,影響著歷史教改的發展。然造成現今臺灣歷史教育改革未臻完善,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可能:現今臺灣大考歷史考試評量方向的搖擺,與不符歷史核心能力;教育改革理念分歧,且相應配套與宣傳理念的措施不足;一綱多本體制讓改革與政經力量結合,卻減弱其正當性;一綱多本教科書的改革,根本不是臺灣歷史教育問題的癥結。造成上述現象,與教改肇始自對傳統的部編本教科書的不滿,故直接促成多元選擇教科書的出現有密切相關。此也讓標榜介紹歷史教學新理論與教學法的《清華歷史教學》,轉而成為從事改造歷史教科書新面貌的執行者,此種錯置,遂造成上述四種現象。
  • Item
    陳衡哲《西洋史》內容與其關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12-??) 莊德仁
    本篇論文主要想透過一場相隔七十年之久的兩位高中世界史教科書教授的虛擬對話,來討論長久以來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所反映對己身文化認同與面對未來世局變化的不確定感。本文首先分析陳衡哲重情惜緣性格,與肩任啟蒙教育的使命感,和其造命的人生觀,再進而從歷史課綱與新史學思潮角度,來分析其《西洋史》一書的典範地位,並從中剖析其反對戰爭與反歐洲中心論的訴求,與注重女性與驅魔意識的特色。最後再從陳衡哲的史學意識,討論其若面對95 課綱的可能看法。筆者發現:從陳衡哲史學養成歷程與相關學術論著,可知:陳衡哲應是非常喜歡95 課綱所標榜以核心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設計,但對課綱發布所造成歷史學界多年師徒友朋情誼的決裂深感遺憾,且對95 課綱先教授台灣史的規劃,與標榜強調多元史觀與刻意描述弱勢族群的角度,易讓人產生此是為台灣所設:存在即是合理,小即是美的歷史課綱安排,此雖可凸顯台灣歷史發展地位,但忽略歷史強權的影響力與正面接受所有政權對台的統治,更是突顯95 課綱迴避台灣在強權競逐下,自我位置的不確定感。
  • Item
    互動式問題導向的教學策略:個案研究的角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4-12-??) 莊德仁
    運用講述教學法來教歷史,因多採一致的故事軸線,無法呈現多種觀點與詮釋,且講述法所講述的歷史知識,多僅教授歷史第一層表層知識而已,這會讓學生認為歷史學習就是記誦、抄錄教師的講述重點,無法讓學生理解歷史學第二層知識,如: 時序、變遷、因果、證據、神入等概念,自然也無法增進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長期以來,筆者試圖改變上述教學習慣與困境,認為在課堂上提供與課本脈絡相近的歷史閱讀文本,透過分組討論與遊戲競賽方式,藉由適當的提問,不僅可增進學生閱讀素養,更可讓學生經由同儕討論進行深度的歷史思考。此種教學法,筆者透過一學年的教學實驗與比較性研究,發現進行互動式教學法的班級,歷史成績的確有著顯著的優異表現,此或可作為中學歷史「有效教學」個案研究的案例參考。
  • Item
    傳統、能力與方法:大學入學考試中的歷史科解釋性試題分析(1990 年-2011 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莊德仁
    大學入學考試試題不僅是評鑑學生入學資格,因為其具有指標的意義,也是影響教學的關鍵因素。但以往分析歷史科大考試題,多著重在試題類型與內容和時事或政治意識型態的關聯性,較少討論試題與核心能力的關係。筆者遂以歷史核心能力中的歷史解釋概念,來分析歷年來大考中歷史解釋性試題的分布與內涵。發現此類試題早在95 課綱頒布核心能力前,已受到重視,且測驗概念逐年改進,可見測驗學生歷史解釋能力早已是種傳統。但仍可發現有若干試題,超出學生學習能力,且重複測驗環保相關概念,此容易讓學生養成用刪去法解題的習慣。筆者也發現歷年的歷史解釋性試題,在時間上有明顯分布不均,與集中在中國史範疇的現象,而世界史範疇的偏少,尤其值得注意。且歷史解釋試題多集中測驗學生的因果關係概念,忽略類似歷史事件在不同時空的比較。而在對同一事件提出不同歷史評價上,大考試題常出現批判歷史解釋立場的現象,筆者發現命題者容易忽略批判者自身立場的問題;大考試題也喜歡測驗歷史解釋的多元性,希望學生能接受歷史解釋的多樣性概念,但卻忽略支持多元歷史解釋背後的證據性,此也是此類試題急需改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