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促進中學生「歷史理解」的教案設計—以國中教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4-12-??) 許珮甄
    本篇文章以提升中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為主要設計目標。不過「理解」是什麼?教學現場的教師常有的困惑是,到底學生懂了沒?理解了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如何確定學生已經理解到老師想要傳達的知識?考試滿分就等於「真理解」了嗎?九年一貫以後,社會領域課程時數大量縮減,教師們幾乎很難確認學生到底理解學科知識到什麼程度。加上以往大多採用講述式的教學法與總結性的評量,學生學習知識的「歷程」,往往是教師極少關注的焦點。除了教學時間不足是一個關鍵原因之外,身為教師的我們是否也忽略了「如何教學生理解」這件事?亦或是「理解他者的理解」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如何帶領學生主動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多元化的理解模式,並實際應用於未知的知識,是教學現場教師的一大挑戰。學生從不懂到懂的中間,其實是有一道的鴻溝的。臺灣大多數的教師與補習班老師皆會教導學生使用學習捷徑(例如公式、製作講義)來架構知識,並經過不斷考試反覆地練習至精熟,以達成理解的目標。這樣的教學法,對老師而言,是快速又能達標的,但是實際學習者是學生,學生能否真正的理解呢?臺灣學生參加PISA測驗時,在「低層次推論與有限理解文本的意義」方面多高於各國平均,可見得現今選擇題型不是不能訓練學生理解、應用能力的。但是「高層次的推論與精準理解、闡述文本」的能力,臺灣學生卻低於平均甚多。這表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教學與評量活動,來訓練學生闡述、批判思考的能力。也因此筆者試著採用以終為始(著重教學目標)的UBD 教案格式,來「設計」國中學生的歷史理解教案,試著思考如何促進國中學生的歷史理解。
  • Item
    海盜橫行的年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8-06-??) 許珮甄
  • Item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上的實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許珮甄
    現今國中歷史教學現場,時數嚴重不足,一直不斷的講述與灌輸知識,是否真能讓學生有效達成學習目標?老師該教什麼?學生該學什麼?怎麼教?怎麼學?關於這些問題,面臨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的此時,第一線教師們都應該重新思考、審視一番。本教案以「埃及古文明」此一小單元做為研究範疇,在傳統講述法的教學模式外,採取多元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對學習歷史科的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知識,最終希望學生能達成同理關懷、創造思考的情意目標。筆者示例的教案當中,以1.5 節課的時間,穿插閱讀與創造思考、互動媒體、體驗學習……等多元教學方法,雖然繁瑣,但是從學生的聆聽與書寫,參與及回饋,輔以量的分析,的確感受到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學生更能進一步向老師提問或參考書籍,因此有了思考力與學習力。這印證一堂課當中,針對部分教材,進行創思教學,的確能達成情意標的;也證明了即使在教學時數不足之下,歷史教學現場也並非難以落實情意教學。整個教案中間經歷過了兩次的實踐與修正,反思與修正的過程是筆者認為本篇研究最重要的地方。希冀透過這次教案的行動研究,能讓第一線的教師們有所參考,並對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更多的發想與思考。
  • Item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上的實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許珮甄
    現今國中歷史教學現場,時數嚴重不足,一直不斷的講述與灌輸知識,是否真能讓學生有效達成學習目標?老師該教什麼?學生該學什麼?怎麼教?怎麼學?關於這些問題,面臨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的此時,第一線教師們都應該重新思考、審視一番。本教案以「埃及古文明」此一小單元做為研究範疇,在傳統講述法的教學模式外,採取多元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對學習歷史科的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知識,最終希望學生能達成同理關懷、創造思考的情意目標。筆者示例的教案當中,以1.5 節課的時間,穿插閱讀與創造思考、互動媒體、體驗學習……等多元教學方法,雖然繁瑣,但是從學生的聆聽與書寫,參與及回饋,輔以量的分析,的確感受到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學生更能進一步向老師提問或參考書籍,因此有了思考力與學習力。這印證一堂課當中,針對部分教材,進行創思教學,的確能達成情意標的;也證明了即使在教學時數不足之下,歷史教學現場也並非難以落實情意教學。整個教案中間經歷過了兩次的實踐與修正,反思與修正的過程是筆者認為本篇研究最重要的地方。希冀透過這次教案的行動研究,能讓第一線的教師們有所參考,並對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更多的發想與思考。
  • Item
    促進中學生「歷史理解」的教案設計—以國中教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4-12-??) 許珮甄
    本篇文章以提升中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為主要設計目標。不過「理解」是什麼?教學現場的教師常有的困惑是,到底學生懂了沒?理解了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如何確定學生已經理解到老師想要傳達的知識?考試滿分就等於「真理解」了嗎?九年一貫以後,社會領域課程時數大量縮減,教師們幾乎很難確認學生到底理解學科知識到什麼程度。加上以往大多採用講述式的教學法與總結性的評量,學生學習知識的「歷程」,往往是教師極少關注的焦點。除了教學時間不足是一個關鍵原因之外,身為教師的我們是否也忽略了「如何教學生理解」這件事?亦或是「理解他者的理解」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如何帶領學生主動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多元化的理解模式,並實際應用於未知的知識,是教學現場教師的一大挑戰。學生從不懂到懂的中間,其實是有一道的鴻溝的。臺灣大多數的教師與補習班老師皆會教導學生使用學習捷徑(例如公式、製作講義)來架構知識,並經過不斷考試反覆地練習至精熟,以達成理解的目標。這樣的教學法,對老師而言,是快速又能達標的,但是實際學習者是學生,學生能否真正的理解呢?臺灣學生參加PISA測驗時,在「低層次推論與有限理解文本的意義」方面多高於各國平均,可見得現今選擇題型不是不能訓練學生理解、應用能力的。但是「高層次的推論與精準理解、闡述文本」的能力,臺灣學生卻低於平均甚多。這表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教學與評量活動,來訓練學生闡述、批判思考的能力。也因此筆者試著採用以終為始(著重教學目標)的UBD 教案格式,來「設計」國中學生的歷史理解教案,試著思考如何促進國中學生的歷史理解。
  • Item
    海盜橫行的年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8-06-??) 許珮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