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0
  • Item
    華語流行音樂創作歷程探析-以《初愛》音樂會為例
    (2021) 鄧有甫; DENG, You-Fu
    隨著音樂環境的改變,使得現今音樂創作工作者必須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詞曲創作、樂器彈奏、歌曲演唱、編曲、錄音、混音等技術。筆者為年輕的流行音樂工作者,發現上述能力的重要性。 筆者從流行音樂唱奏者角度出發,先後學習詞曲創作,以本音樂會歌曲的創作歷程探析,成為本文的基礎。 筆者藉由本文,從歌曲之創作歷程面,探討作品的概念與歌詞意義、作曲動機。本音樂會共有七首原創作品,係筆者在面對愛情各階段的體悟為主軸。 論商業角度,隨著聽眾聆聽音樂習慣從實體進入數位的轉變,實體專輯的銷售顯然已不是產業中主要收入來源,使得流行音樂產業收入結構產生變化,因此演唱音樂會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然而,為了讓聽眾留下深刻印象,每位歌手都需要自己的代表作品,因此創作是流行歌曲的開端,並且隨著時間使其不斷產出,讓歌手從流行歌曲中的演譯者變成生產者,透過管道宣傳使其流行化,進而發展至開辦演唱音樂會的階段。
  • Item
    流行音樂與實境科技整合創新策略之研究-以空間音訊為例
    (2023) 許恒瑞; Hsu, Herng-Ruey
    空間音訊已經開啟了流行音樂產業的一場革命。關於歷久彌新的立體聲是否會面臨變革,以及此類新音訊型態如何影響流行音樂製作的討論,已引發了流行音樂市場的波瀾。本研究探討空間音訊與流行音樂整合之策略,作為實境科技與藝術結合的一種實踐。從回顧現代空間音訊技術之文獻探討,根據錄音藝術和科學方面之音訊科技規格發展進行比較分析,以及其與人類心理聲學之關係,輔以與資深專業音樂人的深度訪談所獲取之市場資訊和實作經驗,焦點團體之訪談和評估,探討結合空間音訊與流行音樂之實作實驗與案例研究等,歸納出流行音樂製作結合實境科技之創新策略,在順暢的學習曲線與相關成本效益中,運用空間音訊發揮創造力。本研究認為,空間音訊正在從聆聽體驗之聲音品質,與音樂創意之藝術層面這兩個方向改變流行音樂市場,創意產業可受益於將空間音訊與流行音樂相結合,通過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在不同的音樂類別中,保持先進的競爭優勢與未來科技藝術之發展性。
  • Item
    流行音樂演奏者使用個人混音器之體驗研究
    (2022) 鄧人傑; Teng, Jen-Chieh
    流行音樂的舞臺上演奏者為觀眾彈奏演唱,帶動著觀眾情感,卻鮮少人知道演奏者的感受。研究者從流行音樂演唱會場域出發,探討演奏者常用的個人混音器使用體驗,主要研究目的為個人混音器發展過程與核心技術、分析個人混音器應用方式與使用現況及演奏者使用個人混音器之體驗分析,最終提出未來建議。本研究採用使用者體驗研究,並運用蜂巢式體驗模型,以質性方式進行產業相關演奏者與從業人員訪談。從應用現況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個人混音器使用於中大型演唱會已成為趨勢;個人混音器的通道數可能將不足;各廠牌操作體驗差異大,對演奏者的影響體驗結果發現,使用個人混音器失去聲音平衡統一性;使用耳機聆聽可能產生與觀眾之間距離感。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議提供專業教學課程,(一)培養良好使用習慣:改變聆聽習慣、保護耳朵做起,演出中固定個人混音器混響比例,以自我彈奏音量為主;(二)建議 開發商發展無線個人監聽混音器的可能性;(三)制訂場館音壓標準,預防演出過大的音壓與震動造成爭議。除舞臺演奏者體驗研究外,眾所皆知,臺上每一位演奏者皆是為了觀眾而來,建議未來可延伸流行音樂場域觀眾研究,以利創造出更多的商業與學術價值。
  • Item
    獨立音樂宅製作研究及應用—以樂團專輯《永晝飛船》為例
    (2023) 柯元喆; Ko, Yuan-Che
    獨立音樂在這個逐漸多元分眾的時代,已經越來越能跟主流市場的流行音樂分 庭抗禮,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所謂的獨立音樂又或者流行音樂的界線也發生了許多改 變。筆者以製作人員多寡與成本高低甚至是音樂作品的創作自主程度作為劃分獨立 與流行的分水嶺。時代的發展不只是改變了流行與獨立的界線,甚至是音樂製作上的差別。很多 時候,創意的發揮往往會因為技術層面甚至是經濟層面而受到阻礙。在數位音樂蓬 勃發展的時代之前,基本上都以最專精某項能力而在業界得以生存。在細分工時代 到現在可以一人作業的時代中間經歷了多少變革?對於這個時代的年輕製作人有 著什麼影響?又或者對於原本業界人士有著什麼樣的衝擊呢?甚至因為現在的門 檻降低,那要做到怎麼樣的水準才符合現時代的水準呢?本篇詮釋報告以筆者自己的創作樂團「桑尼 Sonnie」專輯《永晝飛船》為例, 並探討與研究宅製作(數位音樂)所延伸之獨立音樂的現況以及未來,同時就以此 專輯來說明其創作理念、過程及與宅製作(數位音樂)有關之技術與想法,如製作 過程所使用之樂器、音色、虛擬樂器、效果器及硬體設備,最後再以專輯中各個曲 目作為實例統整與分析。
  • Item
    區塊鏈技術於臺灣流行音樂產業智權與維權之應用
    (2023) 李佩璇; Lee, Pay Shuyan
    音樂版權是音樂產業中最重要的資產,但是版權的保護、維護及保存一直以來都是業界最複雜且困難的問題。而在全球音樂產業中,串流音樂媒體收入包括廣告、付費購買(下載)、付費訂閱及週邊等,早在2019年就超過了總收入的一半,並且持續成長中,已然成為全球音樂產業最主要營收來源,但是相關分潤與權益不清,混沌不明爭議不斷。而區塊鏈日益成熟完善,研究者認為可以透過新創平台,或者與現有音樂串流平台對接合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以下方面來增進:例如通過智能合約來確定版權擁有者,實現版權資產的數位化,並能夠自動執行版權授權、使用權收益分配等功能,提高版權管理效率;其次,也可以用來追蹤音樂數據和收益。通過資產追蹤和數據共享功能,實現音樂數據和收益的全面監控,減少不必要的紛爭和爭議;還可以用來實現音樂創作和分發的去中心化,讓創作者和用戶之間直接交流和交易,降低中間環節的成本和風險,讓交易過程更加透明、公正、高效,保護音樂權益人的合法收益與權利。區塊鏈技術還可以應用於許多方面如售票和商品交易等。研究者認為未來區塊鏈技術在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中若能有產官學界人士都積極投入應用並團隊合作,將為音樂產業帶來更高收益與便利,簡化音樂版權的保護和維存,實現音樂數據和收益的全面追蹤,促進音樂產業的整體產值向上發展,進而提昇產業全面走向科技化,與世界接軌。
  • Item
    臺灣第一個帶狀音樂祭~以《淡水漁人舞台原創音樂基地》為例
    (2023) 武曉蓉; Wu, Hsiao-Jung
    什麼是帶狀音樂祭(stripe programming music festival)?世界各地都有舉辦為期一個月以上、甚至半年的室內古典音樂節,然而,針對以原創搖滾為音樂類別的音樂祭辦理,並以戶外場地為舉辦場所者,其大多會在週末假日或連續假期舉辦,且活動時間通常為三至五天。《淡水漁人舞台~原創音樂基地》從創始之初,即將其目標設定為長時間週期性的音樂展演活動,每週末都會舉辦。該活動自2016年首次舉辦起,長達五個月,共計42場86組樂團演出,後來考量到天氣及環境因素,逐年進行調整,但仍維持每月至少八場以上的演出。此種「常態性」展演活動的策略,在新聞傳播學上,稱為帶狀策略(stripe programming),常見的例子包括針對電視節目的帶狀節目。而應用在本活動上,則稱之為「帶狀音樂祭」。此種長期週期性展演活動可提供獨立創作樂團一個發聲的平台,並有助於突顯地方文化特色,同時也能帶動周邊觀光效益與產能。《淡水漁人舞台~原創音樂基地》自開始落實以來已六年,從一個致力於打造“台灣最大戶外Live House”的構想,以及一個逐漸式微的自然景區出發,逐步演變成為一個原創音樂展演的地標,一個盛夏旺季吸引民眾遠道而來的觀光勝地。本研究從產業、政府、學術、技術、行銷以及困境等面向,進行深度探討與訪談,以《淡水漁人舞台~原創音樂基地》的籌辦和執行為例,研究分析音樂活動如何與地方產業結合,吸引民間企業的投入,並最終提出整體環境、產業環境和企業關注等三面向的結論,以說明活動成功的關鍵因素,實現市場口碑和產值效益兼具的模式,及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本文旨在探討音樂產業活動策展的整體規劃與實務執行歷程,提供相關專案研究者及音樂產業活動策展人參考建議。透過策展人的規劃與執行,音樂產業活動不僅提供獨立創作樂團發聲的平台,同時幫助地方文化特色定位的展現,並帶動整體周邊觀光效益與產能的發展。
  • Item
    管弦樂應用於流行音樂中之探討與實踐-以《當燈光熄滅》創作專輯為例
    (2021) 張嘉成; Chang, Chia-Cheng
    根據資料顯示,古典音樂市場日漸式微,為尋求突破,開始於歌曲中加入各項元素,於流行歌曲中加入爵士風格、地方風格樂器以及管弦樂配器,進而達到突破。 筆者透過研究加入管絃樂編曲之流行樂團、金屬樂團、爵士樂團所創作歌曲,依創作動機、編曲、曲風等做分析,探討樂曲中加入管弦樂編曲之創作手法,了解其衝突及尋找更多可能性。 《當燈光熄滅》專輯以筆者生活紀錄、人生記事、社會亂象等題材,以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社會觀察者的腳色為立基,透過詞曲創作表達其觀點與想法,並透過數位音樂編曲、數位管弦樂編曲。 透過先詞曲後編曲、詞曲編曲同時創作等兩種不同編曲方式,探究其特色及優缺點,找出更好方式完成詞曲、編曲、聲響得以完成《當燈光熄滅》這張專輯。
  • Item
    客家流行音樂之研究與應用—以《頂好對面》創作專輯為例
    (2021) 吳龍翔; WU, Lung-Hsiang
    臺灣是個多元民族的社會,百年來融合了各種人文風俗,讓許多能夠代表各種文化的語言,經過歲月的融合漸漸式微,以客家話為例,目前能夠使用客語溝通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臺灣金曲獎於1990年創辦,金曲獎對華語流行音樂具有相當大的影響,近年來提供各種語言音樂的相關獎項,讓對流行音樂有興趣的人,能夠朝自己母語創作的流行歌曲深耕。有鑑於此,筆者想藉著創作客語流行音樂,盡一份傳承母語的本分,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習使用正確的用詞,以及適合旋律的發音,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文化。 本研究著眼臺灣客家腔調,結合流行音樂的曲式、配器,作為創作客家流行音樂的基礎。六首創作皆為筆者在「回家」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首先,參考金曲獎客語流行專輯,以及近期臺灣流行音樂的作品,分析適合演唱的客語腔調,歸納大眾喜好的旋律,接著分享創作發想,如何整理故事創作成歌詞,最後結合譜出的旋律及和弦曲式,成為客語流行歌曲。文末將統整資料,把製作客家流行音樂的心得感想,分享給對客家流行音樂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參考。
  • Item
    臺灣共創音樂的起源與實踐–以《Whoch! Whoch!》為例
    (2023) 曾筠芯; Zeng, Yun-Shin
    近五年臺灣紛紛舉辦音樂創作營,當中的共創方式各有大大不同,因此本文想藉由對音樂創作營的研究,了解創作營為何興起,當中的優劣,以及是否成為目前流行音樂創作的趨勢。本篇論文探究到共創的優點在於 可以集思廣益,並於短時間能夠產生極高的創意思考,也能在共創的過程中直接討論想像中的風格及文字內容,且創作時人員機動性高,進入障礙較低,成品能接近工業水準的完整度;而共創的缺點則為溝通需要花許多 時間,版權比例分配少。傳統工業的製作方面,接收寫歌資訊較為直接, 可直接與製作人溝通;版權分配的比例較高,缺點則為進入障礙較高。綜上所述,本篇論文探討台灣共創音樂的起源與實踐,期許可以對創作者在共創過程中有所幫助。
  • Item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委外商業模式之探討-以「鯨魚堤岸」音樂表演空間為例暨流行音樂沙龍音樂會
    (2020) 王夏儷; WANG, Hsia-Li
    本研究以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之鯨魚堤岸O2音樂展演空間的委外經營商業模式為研究主題。首先論述流行音樂中心與高雄的流行音樂環境與發展,並探討可行的商業模式分析架構。研究方法為個案研究、歷史文獻法、以及半結構式訪談,並設計訪談大綱,以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九個構成要素:價值主張、目標客層、顧客關係、通路、關鍵資源、關鍵活動、關鍵合作夥伴、收益流、與成本結構為訪談與分析架構,進行SWOT分析與商業模式探討。研究結果發現本展演空間的優勢在於場館新穎、交通便利、Live House便利於音樂展演,劣勢則為場館地處偏僻不易聚集人潮、使用多年後設備老舊需更換,機會是處於海港旁邊,可以結合海洋文化與在地美食,以創造多元化經營風格,然而南部音樂人口較少,相對音樂展館多,其他的音樂展演空間恐會稀釋本展演空間的票房與人潮。在商業模式方面,以音樂人才孵化、音樂活動舉辦、國際音樂交流、音樂學習的新興科技使用、建立音樂交流與活動的社群網路,為價值主張;服務流行音樂表演者、工作者、教師、學生、一般大眾,以及兩岸的流行音樂人;進行數位典藏、智能樂器教室、音樂工作坊、流行音樂常態展演等活動,並協辦音樂祭、音樂遊學等交流活動。本研究亦舉辦音樂沙龍音樂會,為小型音樂空間之展演示範。本研究之鯨魚堤岸O2音樂展演空間委外經營的商業模式為國內流行音樂中心的經營提供一個良好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