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616
Item 中德網路抱怨行為策略對比及教學應用(2020) 陳禛; Chen, Chen抱怨是人際互動中常見的言語行為。過往語用學研究中不乏以抱怨為 主題之文獻,範圍亦涵蓋跨文化對比研究;然而其多聚焦於真實生活中的 抱怨型態,且以英文為主要對比語言,中、德對比之網路抱怨研究尚嫌不 足。此外,既有抱怨文獻多藉引發式研究法取得語料,缺少自然言語之分 析。有鑑於此,本文選定網路平台蒐集使用者留下的抱怨評論,藉其真實 言語探討中文與德文抱怨異同,檢視文化因素於其中的影響,最後並根據 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 本文蒐集旅遊評論網站 TripAdvisor 之中、德抱怨語料共600筆,時間 範圍涵蓋2016年至2020年。分析重點為抱怨行為中使用者所採取的主體策 略、輔助策略類型與策略結構分佈。研究結果顯示,中文與德文於網路抱 怨行為中皆有多樣的策略選擇,其使用情況則部分反映了集體主義與個體 主義文化特徵。結構上,兩者均以單一主體策略為主,兩種主體策略為 輔,同時傾向搭配單一輔助策略。就主體策略而言,兩者皆偏好帶有主觀 色彩的評價策略,至於輔助策略,最受青睞者則是為抱怨提供背景的釋因 策略。於文化因素上,中文對評價策略的依賴與過往認定集體主義者較為 間接之現象不符,然而中文、德文各自對表願策略及表態策略的偏好仍反 映了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之文化特徵。 依據研究結果,本文設計符合德文母語者學習中文所需之抱怨策略教 案,期盼提高學習者於中文語境的網路溝通中靈活運用抱怨策略之能力。Item 心智圖融入對外華語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2017) 陳思蘋; Chen, Si-P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心智圖融入對外華語寫作教學是否對學習者之寫作興趣及寫作能力有所提升。本研究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法,以9位華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於15週正式語言課程中,進行5次與正式課程結合之心智圖融入寫作之實驗教學。實驗進行期間所運用之研究工具以質化資料為主,輔以量化工具客觀印證研究結果。歷程中所使用的量化工具為「寫作興趣量表」與「作文評定量表」;質化部分的資料則包括教學省思札記、學生作品分析、訪談紀錄等。以上資料經由彙整、分析後,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學生參與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後,於「寫作興趣量表」所得之總分有顯著提升,證實寫作前藉由心智圖構思、選材,確實能降低學生對寫作的恐懼與焦慮感,提升其寫作興趣。 二、學生參與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後,於「作文評定量表」所得之總分及「標點及文字」、「詞彙及語法」、「內容思想」、「組織結構」等四個向度之分數皆有顯著提升。 三、通過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教師與學生可將每次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提出討論,經由反思,於下一次的課程中修正教學方案。 四、通過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而逐步修正的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之策略(流程),有助於掌握參與本研究學生的寫作過程及需求,以提供適切的協助。 五、心智圖法融入寫作教學對學習成效具有正向的影響,但心智繪圖的品質與寫作能力並不是絕對相關的,有些寫作能力強的學生不畫心智圖也能 寫出不錯的文章。 最後,筆者者綜合研究之結果,提出相關教學建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內容導向教學法應用於《論語》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仁」為主題(2020) 孔繁妤; Kong, Fan-Yu孔子與《論語》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中國文化因其提出核心思想——「仁」而真正進入文化的自覺。作為中國文化的根基之一,而深深影響現代的華人社會。然而目前大學附設華語中心所開設之《論語》課程多針對高程度之 學生,教材也沒有統一性。當學生到達該程度時,已經錯失了很多學習《論語》及儒家文化的機會。又目前針對《論語》教學之研究,多建議以主題式課程與跨文化課程教授《論語》,但鮮少針對特定的教材與教學法進行分析與應用,針對《論語》課程缺乏系統性的規劃與應用。 針對上述的狀況,本研究以內容導向教學法中的重視主題教學的6T教學法作為研究重點,希望將6T教學法結合《論語》,設計一套以《論語》為主題之課程,並採用行動研究法,實際應用於教學中。希望透過三次教學行動循環,修正課程內容,並藉由專家訪談確認其課程與教學之可行性。同時透過課堂觀察、意見調查與專家教師訪談,統整分析《論語》基於內容導向6T理論實行在中級華語課程的情況,並提出問題調整與建議。藉此展現6T教學法針對《論語》課 程設計的應用性,以供目前缺乏教材與具有高度課程規劃彈性之教師參考。 透過問卷調查與訪問,研究結果顯示本課程受到專家與學生的肯定。而針對實際應用之狀況,本研究根據6T教學法的五大考量因素提出相對應可能發生之狀況,並基於觀察、調整與分析提出七點回應狀況與問題:(1)安排內容著重於思想架構與章句原文教授(2)進行學生興趣需求、任務偏好與文化背景調查(3)融入跨文化能力為基礎以設計包含「態度」的三焦點目標(4)以「受忽略文化」、「受壓抑文化」補充《論語》課程內容與討論的層次性與豐富性 (5)增加跨文化與跨時代實例以加強學生對於《論語》內容的連結(6)安排思想概念的循序漸進(7)結合《論語》內容之文化參與與體驗培養學生跨文化敏感度,並在最後基於結論提出未來教學與研究發展之建議。Item 泰國華語文教學課程之行動研究-以中華語文中心為例(2009) 林瓘閩; Lin Kuan-Min泰國華語文教學課程之行動研究— 以中華語文中心為例 關鍵字 :華語文教學、教學法、全語文教學、後設認知 中文摘要 在這篇論文中主要研究的主題是要增加華語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所以作者以研究者的角色對泰國中華會館中華語文中心(C.L.C.)小學二、三年級華語文學習的課程,做華語文教學課程的行動研究。作者基於中華語文中心(C.L.C.)的研究場域,採用臺灣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的教材,同時考慮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者的環境、作者自己的教學策略等等進行行動研究。語文的教學應該是全語文的教學,作者將聽、說、讀、寫的教學策略運用在課堂教學中,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去觀察學習者的學習情況。 研究之資料蒐集方式包括對於學習者之問卷調查、教師之教學方法自我反思記錄、課堂教學觀察,教學錄音,以及學習者在語文聽、說、讀、寫的學習效果評量。為了保持行動研究信度與效度,研究過程中亦對學習者與家長進行訪談,並輔以同儕討論及學習者之測驗評量。另在教材之使用上,也進行學習者意見調查,並對學校使用的數種版本教材進行教學對比分析。 在2007年至2008年中華語文中心(C.L.C.)的華語文教學課程行動研究中顯示,教師必須事先瞭解第二語言學習者或外語學習者的學習智能。進行教學時,研究者利用認知發展的基模理論,以布魯納(J.S.Bruner)螺旋式課程組織規準方式(Spiral curriculum),課堂上應用認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直接教學法,著重複習與操練,加強學習者的認知記憶。為達到語言交際溝通功能,以延伸教學「我手寫我口」的方式,利用寫造句、作文的練習,予於補充學習者生活化的運用機會。在學習者的學習評量與寫作階段中,可以確確實實地觀察到學習者的華語文能力提昇了許多。Item 以「WordWall」數位遊戲探討印尼初學者在華語文學習焦慮、遊戲學習興趣、遊戲焦慮與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2021) 尤怡婷; Yu, Yi-Ting基於多媒體學習的認知情意學習理論,本研究採用「WordWall」線上數位遊戲來探討參與者複習華語以名詞、動詞、形容詞三種不同詞性的詞彙時,在華語文學習焦慮、遊戲學習興趣、遊戲焦慮與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對遊戲進行中的影響。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來觀察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情意變化,在研究實驗中,教師解說華語三種不同詞性的詞彙後,利用「WordWall」線上遊戲來進行複習。本研究有四十九名學生,家庭背景為印尼華僑,皆具備基本識字和華語基礎溝通能力,屬於初級華語學習者,運用華語三種詞性以名詞、動詞、形容詞帶入「WordWall」遊戲來複習,共進行七周時間,藉以了解華語學習者面對華語三種不同詞性的詞彙在「WordWall」圖案文字配對遊戲學習情緒的變化以及探索因性別、年齡和華語先備能力所產生的影響,其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一、不同性別學生使用「WordWall」遊戲複習華語詞性的詞彙時,在華語文學習焦慮和學習興趣無男女性別差異,但在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上,男性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比女性高。二、不同年齡層使用「WordWall」遊戲複習華語詞性的詞彙時,在華語文學習焦慮、遊戲學習興趣、遊戲焦慮與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上皆無顯著差異。三、華語學習者透過「WordWall」遊戲複習華語詞性的詞彙時,在華語文學習焦慮、遊戲學習興趣、遊戲焦慮與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皆有高度相關,但在學習華語的詞性無相關。四、華語先備能力使用「WordWall」遊戲複習華語詞性的詞彙時,其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有差異。Item 「語法塊」作為華語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以「了」為例(2022) 張祐齊; Chang, Yu-Chi本研究基於線上互動語料的觀察,提出「語法塊」作為一個包含語言結構、意義、語境資訊「整體概念」的教學語法單位,說明「語法塊」和語言結構、語境、語法功能的關聯。藉由觀察實習教師與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線上互動語料,以第二語言習得的觀點,探討「語法塊」是否更適合作為華語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並可避免使用「語法點」作為教學單位所衍生的問題。以「語法塊」作為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應用在語法教學與教材編寫上,可以提供學習者漢語語法的各語言平面資訊,解決學習者的理解困難,並幫助其在自然對話中使用該語法。本研究以漢語語法「了」為例,從高級程度華語個案學習者收集了共計九次課堂,時長約十二小時中介語語料中,觀察學習者對「了」的「語法塊」習得歷程,研究其語法難易、語義認知、教學排序等第二語言的語法習得上的問題。並提出以「語法塊」作為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應符合三項前提:一、語境前提:「語法塊」在特定語境有對應意義;二、結構前提:「語法塊」的共現頻率高、黏著性強;三、第二語言習得前提:「語法塊」可以與學習者母語的概念對應。本研究更對照教材中所收錄的「了」相關「語法項目」,總結出五個用以評估教材描述是否符合學習者二語習得需求的具體指標,分別為:一、對語言結構的說明;二、對語言基本語義、語言功能的說明;三、是否提供典型例句;四、對使用語境的說明;五、提供對應的外語翻譯或外語說明。Item 中英政治演講之語步及互動標記對比分析(2018) 羅駿逸; Rodabaugh, Daniel Marvin本研究目的在於分析並比較中文與英文政治演講的語步結構(move structure)以及互動標記(interactional markers),試圖為中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者和學習者擬訂一個正式中文演講的語步與互動標記模組,並與正式英文演講比較,探討兩種語言在使用正式口說語言時的幾種語用特徵以及相異之處。本研究的語料來自過去6年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裡中國及美國代表所發表的演說,一共超過6個小時的演講內容。 在語步方面,筆者先將每篇演講分為5個語步(緒論、內文一、二、三、結論),接著分析每個語步下的各種策略,發現中英文演講中總使用17種不同策略,包括中文政治演講的4種必選策略以及另外9種可選策略,相對英文演講中的5種必選策略以及12種可選策略。英文演講中策略出現的數量比中文多,而中英文演講中使用最多不同策略的語步都是緒論及結論。 在互動標記方面,筆者分析演講中的5種互動式標記,包括「模糊標記」、「強調標記」、「示證標記」、「態度標記」與「參與標記」,發現中英文演講使用標記的方式也不同。英文演講中最常出現的標記為「評論標記」,而中文演講中最常出現的為「態度標記」。本文擬訂一份中英文標記用詞對照表,以呈現中英文之間對應的互動式標記。本文也將語步資料與互動標記資料結合進行交叉分析,分析中英文演講語料中6種常見的策略的互動標記分佈。這6種策略包含「呼籲行動」、「國際議題闡述」、「強調國家的貢獻」、「呼籲普世價值觀」、「一般性問題談論」以及「問候」 。於「呼籲行動」、「國際議題闡述」、「呼籲普世價值觀」及「一般性問題談論」策略中,中文演講最常使用的標記為「態度標記」。反而在「問候」策略中,中文演講最常使用的標記為「參與標記」;於「強調國家的貢獻」策略中,「強調標記」、「態度標記」與「參與標記」都用的相對均衡。相對的,英文無論哪種策略,語料中最常使用的標記為「參與標記」。接著,中文演講大部分策略中的「強調標記」用得比「模糊標記」多;英文大部分策略反而用得相對均衡。只有「呼籲行動」為例外-不管中文或英文,「模糊標記」都用得比「強調標記」多兩倍。 本文的研究結果在某些方面與過去文獻的研究結果大約相同,例如演講內容分段為5個語步,以及互動式標記一般在中英文演講中的分布。另外方面,本文提供的研究結果也包含幾個相對獨特的貢獻,尤其其歸納的17種不同政治演講策略,以及每種互動式標記於這些策略中的分布。 最後,筆者將上述的研究結果運用來做成一份教學範例,並提出教學重點以及教學流程建議。筆者希望本論文能對日後的語用學研究有所幫助,也希望在教學方面能夠幫助教學者和學習者瞭解中文與英文演講的重要語用差別。Item 漢語副詞「還」之語義、篇章、語用功能及其教學應用(2012) 李馥蘭現代漢語副詞「還」功能相當豐富多樣,在實際使用上又易與其他近義詞發生誤用。因此,本文依Halliday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為主要架構,以語料庫為本分析「還」的包括核心語義及篇章、語用功能,以立體地呈現各個層面的漢語副詞「還」,為各種「還」的用法教學提供基礎。 本研究主張,漢語副詞「還」的核心語義為「持續」,因投射於不同序列而有不同的表現:在時間軸上,表示預期某情狀在參照時間時已結束,但實際上該情狀仍持續;在抽象空間中,將各成份排序後,表示原預期涵蓋範圍止於序列上的某成份,但實際上仍包含該成分後的其他成分;在程度序列上,則表示原預期所修飾的對象不在該程度的門檻內,但主觀判定仍符合該程度的標準。 在篇章功能部分,「還」為一順向銜接成分,範距可為句內或跨句。在句內時功能主要為連接新成分,範距為跨句時則經常有轉換、開啟新話題的功能。在時間軸上的「還」標示兩個命題間的不連續性,常與「就」或因果句、轉折句的前一分句搭配做為背景。在信息結構方面,「還」為一焦點敏感算子,標記某成份在與其他類似事物比較後,具有其中之一的某特性,並斷言該成分為具有該特性的集合中的一份子。當具對比性時,「還」的關聯方向可為左向或右向;不具對比性時,「還」的焦點則為句尾焦點。 至於在語用層面,為能符合「還」所處的各種序列,本文針對漢語副詞「還」的預設重新做出以下定義:一、存在某預設集合,「還」所斷言的成份與該集合具有相同屬性。二、某狀態/屬性在該序列上預期或可能的不存在。「還」的核心語用功能為表「不在預期內」,依語境可為正面或負面評價,其語用功能依搭配的語氣類型功能而不同,可表訝異、不滿、讚嘆等態度,在請求時更有表委婉的作用。 最後本文分析四套教材中關於副詞「還」的教學或使用情形,再依語料分析結果,做出副詞「還」的教學排序,並提出教學時應留意的重點,設計相關例句與練習,以期對學生習得副詞「還」的各項用法有所助益。Item 外籍華語學習者學習焦慮之狀況、原因與因應方式初探(2007) 黃儀瑄目前國內針對語言焦慮的相關研究相當有限,對外國學生華語學習焦慮的研究更待開啟。基於此,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以認識焦慮這一情感因素對華語學習者所產生的影響為目的,分別探究華語學習者的學習焦慮程度、不同個體因素對焦慮程度的影響、學習焦慮產生的原因,和華語學習者對學習焦慮的因應方式共四方面的問題。根據問卷結果,透過個別訪談,結合資深華語教師們的教學實務經驗,做出最終的教學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一、華語學習者在學習華語的過程中多少都感到一定程度的焦慮,近三分之二的學習者其焦慮程度在中、高度焦慮以上。二、華語學習者的焦慮程度受性別、年齡、學習華語的時間與個人期望值的影響較大,受國籍的影響並不大。三、對不同焦慮程度的學習者來說,引起焦慮的原因不盡相同,舉凡師生之間的交流、因華語本身的特點而引發的學習困難等都可能構成焦慮的原因,其中國語中心的成就測驗最讓多數學習者感到焦慮。四、學習者之間各有不同的因應焦慮方式,每天預習和複習所學內容、藉由與同學聊天交換學習經驗、安排旅行、運動等其他輕鬆的活動減輕學習的焦慮等都算是成熟積極的方式且被最多學生所採用;最不常用的如逃避教師目光、找藉口請假不上課等逃避的方式。 針對上述發現,我們提出了三點建議:一、體察個體因素,針對不同性別、國籍、年齡、語言程度學習者,彈性調整教學策略。二、增加課堂互動、播放音樂、適度糾錯、注意教學言行與因材施教有助於減輕學習壓力並且營造輕鬆氣氛。三、向學習者闡釋學習焦慮普遍存在的事實,同時導正他們對於學習的錯誤觀點,正視並且共同解決學習焦慮的問題。Item 漢語「其實」和「事實上」的語義、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漢語「其實」和「事實上」的語義、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2017) 游雅欣; Yu, Ya-Hsin本論文以Halliday的「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 三大純理功能(interpersonal)為分析架構,以真實語料為基礎,探討現代漢語「其實」和「事實上」在篇章層面的語言現象,並將研究結果應用於教學中。 本論文以臺灣地區兩大語料庫—聯合知識庫 (UDN data) 和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 (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 CWS)中有關「其實」和「事實上」—共400筆語料,以及前人研究為基礎,探討兩者的基本語義,藉以釐清其篇章功能之異同。 首先,從歷時的角度來看,「其實」一開始的用法就是「反預期」,之後演變出「進一步闡述」的功能;而「事實上」一開始就有「進一步闡述」的用法,之後演變出「反預期」的功能。此兩者皆為情態詞,連接性狀語,即說話者用以表達對於命題的態度以及看法,因而有著反預期以及進一步闡述兩種功能。 其次,從語料庫統計的數據來看,句外的「事實上」筆數高於「其實」,而且句內的筆數「其實」高於「事實上」,兩者有如此的差異在於「事實上」的「範距」大於「其實」;「事實上」的範距較大,管轄範圍較大,因此放在句首,篇章功能強,用以連接上、下文。 再者,就焦點功能而言,「其實」和「事實上」出現在句中,從「語義連貫」和「詞彙銜接」這兩個面向來觀察,此兩個情態詞的範距小,只管轄動詞,產生「句尾焦點」,描述一件事;而「其實」和「事實上」放在句首,範距相對大,因而產生「對比焦點」,相對上是在陳述兩件事,構成了語言的整個連續體。 最後筆者根據以上分析結果,評析五本臺灣及美國目前通行的華語教材,建議將「其實」和「事實上」研究結果應用於課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