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2
Item 馬悌努《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 277》研究與詮釋(2023) 簡彤恩; Chien, Tung-En馬悌努 (Bohuslav Martinů, 1890-1959) 是一位傑出的捷克作曲家,眾多創作中含有 大提琴編制的,包含五首小品、一首含有大提琴編制的協奏曲、兩首獨奏協奏曲、三 首奏鳴曲及兩首變奏曲(依創作時間及曲種排序),而本文將聚焦於馬悌努的《第一號 大提琴奏鳴曲,作品 277》。筆者在徹底閱讀馬悌努的生平後,認為馬悌努之所以持有著獨特的風格,與他從小的生長環境非常有關,所以在第二章馬悌努的生平中,筆者將其年幼過程花上多點篇幅敘說。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向與方法;第二章為馬悌努的音樂風格,概述馬悌努一生生平及音樂風格;第三章為《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創作背景,將提及馬悌努之主要大提琴作品,與《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創作背景;第四章《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之樂曲分析與詮釋,依據樂章數及三樂章之總結分為四節內容;第五章則為整篇論文之結語。Item 浦朗克《單簧管奏鳴曲》之樂曲探討與演奏詮釋(2015) 陳姿吟; Chen, Tzu-Yin,這首單簧管奏鳴曲是為了紀念他的好朋友,瑞士作曲家阿瑟‧奧內格而作。浦朗克於1959年的八月先完成此首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於三年後1962年的夏天另外完成第一、三樂章;所以筆者分析此曲的同時,發現第一樂章的許多樂思,如旋律動機及節奏動機,皆取自於第二樂章。 筆者首先對此作品的寫作背景與動機等,了解此奏鳴曲的寫作目的與寫作對象;接著按其寫作時間順序,先從此曲的第二樂章開始進行樂曲分析。並依樂曲動機與特色將作曲者其他相關曲風、曲式的作品,一一與之比較整理。 內文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引發筆者對此曲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生平與樂曲創作背景,此部分牽涉到的範圍稍做擴充,至整個歐洲地區與當時巨大的戰爭時代背景下的多重元素,期許透過更深的探究,對樂曲有更廣泛的了解。第三、四、五章正式進入全曲的架構、題材的分析與研究,同時提出個人見解,撰寫演奏詮釋;由於篇幅較大,不適於放入同一章中,欲使段落能更加清晰與明確。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整個論文報告後的感想與收穫。Item 伊撒意第三號、第六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之分析與詮釋(2010) 王建堂; Chien-Tang Wang身為偉大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的伊撒意(Eugène Ysaÿe, 1858-1931),於1924年創作作品第二十七號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此作品堪稱繼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帕格尼尼(Nicolò Paganini)二十四首隨想曲之後最重要的無伴奏小提琴作品,其風格與美學繼承了巴赫作品的精髓,技巧上則延續了帕格尼尼隨想曲的技術難度,並平衡了前代作曲家偏重音樂,或是偏重技巧的創作局面;且在寫作手法等方面融入嶄新的思維,呈現出有別於過往時代作品不同的變化性與高度的技術性;因此這部作品著實延續了小提琴無伴奏曲目的優良傳統,成為現代小提琴演奏的經典必備曲目。 本文第一章以伊撒意之生平為開端,接續是六首無伴奏奏鳴曲的概論性介紹;第二章及第三章分別針對第三號與第六號奏鳴曲做曲式的分析和詮釋的探討,筆者在這兩章中以實地練習與操作之心得,向讀者分享個人對於音樂詮釋的理念及技術表現的觀點。Item 佛瑞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十三 分析與詮釋(2020) 蘇品瑜; Su, Pin-Yu佛瑞 (Gabriel Faure, 1845-1924) 的創作生涯橫跨了十九世紀末的浪漫樂派,以及二十世紀初的現代樂派,因此他早期與晚期的音樂風格會有明顯的不同。但他依然能將不同樂派的創作手法兼容並蓄,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No. 1 in A Major, Op. 13) 為佛瑞早期的第一首室內樂作品,當中使用的旋律與風格,除了符合浪漫樂派的特質,也有豐富的和聲變化,以及大膽的轉調手法。因此本論文將會進一步探討,佛瑞是如何將創新的和聲手法,融入傳統的浪漫樂派作品中。這首作品在單純優美的旋律中,同時蘊含豐富的和聲色彩,而使音色與情感有更細膩的層次,進而增加了演奏者在詮釋樂曲的難度。 本論文將分為五個章節來探討。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為十九世紀法國的音樂背景,以及佛瑞的生平概述;第三章介紹佛瑞的創作特色與手法,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別為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Item 布拉姆斯降E大調中提琴奏鳴曲 作品120編號2 之詮釋報告(2005) 李欣怡布拉姆斯這首第二號奏鳴曲經常會出現在中提琴的音樂會或大師班中,一聽到這個優美的旋律,我就似乎回到了十九世紀,與豎笛家―理察米菲爾德一同沉浸在優美旋律之中。這個旋律誕生在浪漫樂派盛行的時候,但布拉姆斯卻以古典時期的曲式串聯全曲,使得全曲在古典與浪漫之間有著微妙的平衡。 布拉姆斯為此曲改寫了中提琴的版本,讓中提琴盡情發揮了柔美動人的音色;不同於豎笛的中提琴版本,在某些特定的樂段中,他加入了更多的設計與變化,而許多演奏上的可能性,也在眾多面世的樂譜版本中出現;因此,本書特別選取重要的樂譜版本,加以比較分析,並探討歷年來演奏家們選取版本的趨勢,俾能更深入了解這首作品,並提供實際演奏上的參考。 本論文將完整地從作曲家生平、創作理念、寫作背景、曲式結構、和聲變化、演奏詮釋、改編樂譜版本與有聲資料之比較,對本曲做深入的探討與分析,以提供喜愛布拉姆斯的樂迷,了解、認識這首動人的中提琴奏鳴曲。Item 蕭邦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之研究(2009) 張芳瑜; Chang,Fang-Yu在本論文中,使用音樂辭典、音樂史書籍、樂曲分析相關書籍、期刊、碩士論文、並搭配樂譜,以深入了解蕭邦生平、音樂風格、作曲手法、並仔細分析第二號鋼琴奏曲各樂章之曲式、旋律、和聲、節奏等作曲手法。透過各種角度的切入、觀察、分析、交叉比較,以提出更貼近蕭邦原意的演奏建議。 首先整理各資料並將其作分類,並且歸納出關於蕭邦生平背景,包括19世紀時代發展狀況、波蘭社會背景、音樂發展情況及蕭邦的音樂學習歷程,來看時代背景對蕭邦的影響,再以文獻來配合樂譜來探討蕭邦的音樂風格。之後透過文獻資料並仔細分析第二號奏鳴曲,並檢視蕭邦在此曲創作手法上的傳承與創新,最後依照各面向的分析做更深入在詮釋上的探討並提出詮釋上的建議。 希望此論文能對國內音樂學者、演奏者、與教學者在研究、教學與演奏者有所幫助或作為參考之用,特別是希望對演奏者更多幫助,表現出蕭邦音樂中的浪漫與詩意,並能表達出最接近蕭邦的原意與精神。Item 楊納傑克《小提琴奏鳴曲》分析與詮釋(2017) 黃薇蓁; Huang, Wei-Chen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節:第一章「緒論」,分為兩節「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生平及創作特色與背景」分為三節,概述楊納傑克生平經歷、創作特色與創作背景。第三章「曲式結構分析」,每樂章為一節分為四節,從樂曲結構、調性、和聲方面著手,並以譜例搭配論述。第四章「演奏詮釋」,每樂章為一節分為四節,從樂曲氛圍、弓法及技巧開始,經由前一章之架構分析,對於詮釋及演奏法給予建議。 (關鍵字:楊納傑克 小提琴 奏鳴曲)Item 貝多芬《e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90》與《A 大調鋼 琴奏鳴曲,作品 101》之音樂分析與詮釋(2017) 詹為琇; Chan, Wei-Hsiu路得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為古典音樂史上最 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更被譽為古典音樂作品中的「新約 聖經」 ,為後世極度推崇。 本論文主要探討《e 小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90》與《A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 品 101》兩首中晚期作品的分析與詮釋,參考各中外書籍、學術論文、網路資 訊作為研究參考之依據。 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及方法。第二章為貝 多芬中晚期風格研究,探討影響及造就貝多芬中晚期創作風格的成因。第三章 為《e 小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90》之分析與詮釋,此章節將一一探討此首奏鳴曲 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節奏特性、旋律特色、和聲語言以及音樂詮釋。第四 章為《A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101》之分析與詮釋,此章節將一一探討此首奏 鳴曲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節奏特性、旋律特色、和聲語言以及音樂詮釋。 第五章為《e 小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90》與《A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101》的 比較,包含創作理念及針對奏鳴曲樂章之曲式的比較。第六章為結語,為筆者 的研究心得與分享。Item 綺響-幻想曲與奏鳴曲的對話(2020) 劉美君; Liu, Mei-Jun對於器樂作品來說,幻想曲跟奏鳴曲分屬兩塊不同的領域,在演奏上也有許多探討之處,這些對長笛詮釋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幻想曲(Fantasia)源自希臘文中的Phantasia一字,在音樂上指的是一種較為自由的樂曲形式。十六世紀以前的幻想曲,指的是樂曲中帶有即興風格的聲樂曲。爾後,幻想曲開始逐漸發展成由單一樂器演奏的樂曲,其樂曲仍保有自由形式,擁有較多的音樂表情與彈性速度,強調音樂本身的豐富想像力,並賦予作曲家更多的創作空間。 奏鳴曲(Sonata)一字源於自拉丁文的Sonare,即發出聲響之意。在十七世紀時,被通稱為器樂曲的形式。巴洛克初期的奏鳴曲,可由單一樂章或是多樂章而組成,樂章之間沒有固定的順序或樂曲形式。到了古典時期,發展為三到四個樂章的大型曲式,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Sonata form) 包含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第二樂章為歌謠曲式,一般為二段體,第三樂章為輪旋曲(Rondo)。這樣的沿革,使古典時期的奏鳴曲漸漸確立雛型,更為日後奏鳴曲的創作形式奠定了根基。 本文將以幻想曲與奏鳴曲為主軸,並透過六首長笛作品(三首長笛幻想曲、三首長笛奏鳴曲),探討幻想曲與奏鳴曲的起源與發展。這六首作品,樂曲風格橫跨巴洛克、古典、浪漫、現代四個時期,體現了不同時期的音樂特色,希望能藉由幻想曲與奏鳴曲這兩個主題,更深一步地去探究其音樂裡的內涵。Item 施雷克《給低音管與鋼琴奏鳴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探討(2023) 陳昱安; Chen, Yu-An古斯塔夫·恩斯特·施雷克 (Gustav Ernst Schreck, 1849-1918),是德國十九世紀晚期的作曲家。本論文之目的為研究施雷克的《給低音管與鋼琴奏鳴曲》,探討其生平以及創作風格,並進行樂曲分析以及提出詮釋建議。本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第二章為作曲家施雷克的生平及創作風格;第三章為樂曲分析,並解析施雷克的創作手法;第四章是從節奏、旋律、力度、表情符號、術語、鋼琴合作等角度來對施雷克《給低音管與鋼琴奏鳴曲》進行三個樂章的演奏詮釋;第五章為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