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5
  • Item
    精神官能現象下的強迫性製作- 徐兆甫的曼陀羅式自我藝術療程創作
    (2016) 徐兆甫; Hsu, Chao-Fu
    本文以在社會中人類不自覺中反覆性的行為來作為探討背景,發掘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繁榮表象下,大眾文化對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及人類心志薄弱困頓的窘境,然而生活中流量極大之一的物質就是廣告訊息,如此的訊息量並非筆者與觀者需要接收的,但過程中依然無法排斥種種來源,例如電視、廣播、電影、手機廣告、印刷品(書籍、雜誌、報紙)等等,新聞內容的生產和傳播者,傳統媒體當然不能無視渠道的變革。至今幾乎每家媒體都在嘗試向移動的相互聯絡網平台延伸,從紙上向線上拓展,希望自己的影響力是沒有限制的,並且是隨時隨地的。影響力從種種渠道到網絡平台是重要性之因素,但追根結底還是要依靠內容的專業,如此,對於並非專業化的訊息大量釋出,新訊息大量爆炸。這樣獲得的新訊息強迫著使人們改變與演化,整個社會下猶如精神官能症中強迫症患者一般,不斷反覆焦慮與掙扎,筆者的生活與藝術創作也有所相同,改變的新訊息是筆者焦慮現象之一,進而出現類「精神官能症」的方式作為筆者創作存在的生存法則。
  • Item
    筆墨大嵙崁 - 彩繪大嵙崁溪之創作理念與技法實務之探討
    (2007) 黃哲夫
    對大溪的靈山秀水—情有獨鍾。走過大溪的老街、古厝、寺廟、古道…歷史所刻劃下的痕跡,縱然時光荏苒、滄桑今昔,舊情、舊景,明示了過去時空的真實存在,註1坎津八景依舊坾立著,腑視母親的哀吟,裸露的磐石,禪定於河床中,告訴我這是咱的家鄉。遠遊的溪哥,激發出哀樂的感嘆。我從遠處回來,重溫魂牽夢縈的這塊芳土─大溪小鎮。我愛〝她〞甚於一輩子都不願離開她懷抱的鄉親們。註2 遊子們對家鄉的感情澎湃,思緒起伏憶起家鄉的往昔,子民們對自己身為大溪人都有一股驕傲感,因為她賜予太多、太多的明山秀水、優渥的人文環境,而面對著現實母親的傷痕累累,沉默的在呻吟,難免失落,絕望的情思湧上溪哥們的心頭,大嵙崁的歷史值得回顧、宣揚,大嵙崁溪的現況則要用心關照研究 ,已為延續母親的慈暉永在,繼續不斷的呵護子民們。 本論文研究探討是以大嵙崁溪流域為主軸,並藉此來參透家鄉的地理環境及人文歷史,以為「筆墨大嵙崁」的藝術創作更能彰顯其精神,及個人在水墨創作上走出一個新的里程,以下茲將論文的架構分述之: 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內容,來說明大科崁的現況,如何以創作來喚醒人們對自然景觀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第二章:歷代溪石、山岩畫法探討,從中國古代唐宋以至明清、現代、台灣、大陸的畫家各在不同的本位創作的經驗,以為吾人對現代水墨溪石、山岩之認識。 第三章:大科崁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從淡水河及其支流,現況及其演變,從歷史、地理、地質…等研究,旨在探索家鄉河流緣起的特色及現實的衝擊中回歸人文關懷的發源點。 第四章:彩繪大科崁溪技法實務之探討。 以地理河段位置,分做研究寫生探討之程序,藝術家們從各種不同的媒材、方法來探討如何藝術創作。 第五章:創作理念與作品解析。 說明創作原由和表現形式。 第六章:結論。 借由創作的思想及經驗說明如何檢討過去、以策將來。
  • Item
    失焦的視覺:「動」在水墨創作中的表現
    (2012) 林績宇; LIN, Chi-yu
    從悠漫的鄉村社會來到台北都會城市,訊息的接收與理解從悠閒的品味轉變為瞬間的強迫接收。在當代的社會中,科技訊息在電腦與網際網路的基礎建設上可說是以秒速來進行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伴隨著社會心理、審美觀念的變化,這必然會使得藝術形式產生多變。 本創作研究將以「動的表現」為核心,分為三個部份來探討。第一:「萌發及奠基理論思想」,從自身對於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改變與體現,發掘出創作的契機,並且描述對於動的詮釋與背後的意涵來述說創作面向,最後藉由哲學的分析,以時空思維與循環概念來闡述對「動」的瞭解。第二:「藝術思維分析探討」,經由對「動」這一概念在藝術美感中的呈現,探討藝術家畫面形成的創作理念、思維的建構,並藉由分析藝術家之作品來了解其創作手法。第三:「自我創作理念研究分析」,透過自我創作理念的建立及作品的解析,以敘述失焦的創作觀點。 當一切的心象化為水墨形象的那一刻,心靈的建構便趨於成形,在此過程中自我、本我、感覺、知覺,以及想像的昇華過程,將內在的世界揭示於前,任憑主體即是創作者的自由建構,而建構的作品就是主體精神的凝結與成形化。藝術的內容是情感的體現,並受到情感所支配。面對著瞬息萬變的都市環境,創作者抱持過往經驗所建構出自我對於這都市的感受,透過創作來述說著自我內心的觀感。
  • Item
    水彩‧墨韻─劉庭豪繪畫創作研究
    (2013) 劉庭豪
    二十一世紀高科技的發展快速而短暫,便利的交通、網路資訊打破了時空次序,開放性的全球世界觀,使全球的政治、經濟、價值觀、文化,在商業活動主導下,出現趨於一致的現象。因此,對各國而言,本土自主性的捍衛和文化的保護及傳承顯得格外重要。 體現在藝術上,筆者以為有必要將自身文化特點透過作品彰顯出來,於是筆者思索將東西方美學的元素融合為一運用至創作中,在西方媒材的框架中發揚東方藝術之特質,而「以慣用的西方媒材表現出東方氣質」便成為筆者近來創作時所關切的課題,也試圖從中找尋更多東西方藝術相互對話之可能性。 為了充分發揮個性並直接傳達情緒心念,筆者選擇抽象繪畫作為創作主題,因而在學理基礎方面,筆者先討論中西抽象繪畫思維的形成,試圖由中國繪畫和理論思想中,特別在自然觀上,探索中西抽象繪畫在內涵和形式上可融會之處。 了解東西抽象繪畫觀點後,從本次創作主題「心象」出發,結合中西抽象繪畫觀點,將創作理念分為人與自然、人與意境、人與心象三部分說明。從人與自然的觀照,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自然與生命和諧共存的關係,經由不同視角觀看、解構或重構景象,讓空間得以延展,表達意境,並使用直覺捕捉最飽和、生動的心象。 根據上述理念的建構,作品實踐以水彩模擬水墨效果的方式表現,透過驗証水分流動撞擊的技法,感受自然的脈動並與之結合,藉此探索藝術意涵,豐富個人精神層次,造就自然與人文間相互依存、對應的語境,發展新的繪畫風格。
  • Item
    墨落情生-楊采頻山水創作論述
    (2019) 楊采頻; Yang, Tsai-Ping
    藝術可說是生活的調劑者,山水畫最難人可貴之處,是在於它具有詩性及感性,更是超然物外,氣韻生動,讓人觀賞後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清澈的水是透明的,不僅映出各種外部影像,也深入人們的內心之中,透過水的不同型態,引發個人對於人生多方面的思維,水的意象很多,意蘊豐富。 水的表面現象常給予人一般印象是”柔”與”弱”是水的表面現象,或者說是水形態的一個方面,但是在筆者的觀念中,這水的”柔”與”弱”並非意味水缺乏力量,水在柔弱中蘊含著剛強的韌性,石頭經過水不斷的浸蝕與滴落,便將堅硬的石頭穿透,鼓勵人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持之以恆努力不懈就能夠成功。 水還可以改變多種形態,這個特點似乎與人格的品格行為相似,例如:水在氣態柔弱似無,在液態的水柔弱無物,但卻難以使其受損,如固態的水為冰,冰很堅硬,但卻易損,易碎,如性格暴躁的人脾氣火爆,爭強好勝,但有時卻因此而易受挫折和遭受損失,但是,靜態的水又讓人內心寧靜,不會擾亂人的內心,消除外界事物對內心種種干擾。 筆者在空閒時,喜歡參加登山涉水與大自然接觸的活動,身邊有青山、綠水、飛瀑相伴,身心感覺無比舒暢,山中的寧靜、見到瀑布如水花飛舞,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細聽溪流的潺潺流水聲、霎那間體悟人生之道,願自己心境能像如水的柔性及精神,因此決定這次創作透過自然界中山水瀑布的美,運用筆、用墨來傳達筆者對山水瀑布自然現象,得以遷想妙得進而觀察作為研究的繪畫題材,再將瀑布「具象」符號,筆墨來傳達「抽象」的意念,對瀑布所形成千變萬化,煙霞朦朧之意象,令人遐想,徒增筆者對創作靈感想像空間,運用水墨畫詮釋瀑布精神所在之意境。 中國山水畫發展,數年不衰,由流傳所存下來的畫蹟、畫史、畫論和考古出土中的資料可顯示出來,自古以來得畫家頗多,宋人於此尤為精彩,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飛瀑直下,讓觀畫者隱約聽到山谷泉聲,其溪泉似斷非斷,源遠長流,淙淙流水訴諸為有形的實體,觀瀑長流使得筆者在緊湊的生活步調,尋回發自內心的舒暢與寧靜。 藝術作品是畫家情感的反映,因為喜歡大自然瀑布的動、靜之美,再者,筆者學習傳統山水畫亦行之有年,希望藉由此次能揉合傳統與自動技法對瀑布這個主題進行創作,企圖在此能找到自己的形式和風格,在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形與色的融合產生獨創性美感,山水瀑布的物象是有限,在似與不似之間如何在創作中為心中意象之境。在中國山水畫裡無論在技法或認知上都會更加邁進一步。
  • Item
    窗影意象—鄧鳳蘇彩墨創作論述
    (2019) 鄧鳳蘇; Teng, Feng–Su
    本文研究以中國畫論、美學史及描寫光影的基本要素、特性的原理為理論基礎,為中西繪畫光影形態之探討暨比較筆墨技法、西畫寫生於彩墨畫虛實光影的思維表現。西洋繪畫中,「光」是不可或缺的繪畫元素,從卡拉瓦喬、林布蘭等大師的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他們對光線運用的高超技巧,無論是自然光或人造光,在在皆呈現出其驚人的表現功力。在國書水墨晝方面,崇李可染之「掌握自然規律」結合現代審美觀念用心描繪以探求大自然光影之美。 技巧方面運用中國畫之筆墨的力度、層次、方法、格調、內涵等要素在平面上追求三度的立體感與空間感,以虛實強弱、濃淡乾濕的筆墨方法及線的重疊、形的遮檔,並通過輪廓結構與紋理的變化來達到深度感。 研究範圍主要建構於下列三部分:第一、中西藝術之光影型態。第二、窗影創作理念與實踐。第三、創作主題的論述。 在創作理念方面,本文將窗影藝術之意境與窗影寫生之造景來解析虛實窗影創作實踐。當中包含東西方在光影上的技法、美學布局上呈現的空間表現,以此作為個人創作作品分析的基礎。作品創作分為:《記憶之窗》系列、《及時之窗》系列與《穿梭之窗》系列三部分進行創作論述。
  • Item
    心境─侯憲堂創作論述
    (2020) 侯憲堂; Hou, Xian-Tang
    心境隨每個人的生活背景而有所不同,且也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化,不同的時空當然內心嚮往必然是很不一樣,對那渴望的空間我們存在著一種美化的理想,也許在那寧靜的思想中頻頻對我召換。 既然對心中嚮往的的意境有所幻想,那麼就用筆者所擅長的筆墨,毫不掩飾的把它表現出來,這樣的水墨表現,可讓自己沈溺於山川林霧的寧靜空間,也讓自己短暫的逃避世俗的心靈騷擾,在這尺幅的山水間,心是遼闊的,是安詳的,拋棄塵囂的罣礙,讓靈魂自由自在穿梭於傲松草廬中,遊蕩小橋山澗上,觀看那雄擴壯大的山巒疊翠,也可漫步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奢望的暇想空間不也是繁忙的人情社會所缺的嗎? 因筆者寄情山水之情濃郁不可得,只好透過繪畫方式表達內心深切的情感,在以山水為主的繪畫思想上,運用了不同的山林景觀,也適當的加入點景物象,除做為畫者與觀賞中寄予的靈魂出口外,也能使整個畫面豐富多彩。 本研究在水墨創作中將「心」與「境」相互連結在一起,透過技法與空間景觀的營造,努力展現筆者內心那種嚮往的世界,藉此虛擬的畫面洗滌世俗的是非,坐擁片刻靜心後,讓觀者可拋開當下現實的煩惱。 本研究在水墨創作中將「心」與「境」相互連結,也就是把心中嚮往的心境具像為眼界能看到的實境畫面,透過這個真實的畫面給每個觀賞的人都可透過潛在的靈魂自由的進出其中,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當然內心都有回歸自然的衝動,或許我們不能隨時倘遊山水之間,但面對我的作品您卻可寄情於眼前的山水間。 本論文共分有六章節,第一章緒論有四小節,主要內容為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內容與範圍,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和名詞釋義,第二章「心境」的意象與「山水」的連結共有四小節,主要內容是論述南宗與北宗的意象型態,皴法用筆的表徵與作用,山水結構分析和歷代的著名山水畫家的介紹,第三章「心境」創作理念的分析與探討,共分有三小節,主要內容有象徵性的符號組合分析,多點透視的畫面與遷想妙得山水的創作意境探討,第四章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所要分析的內容為創作的理念與歷程,創作內容與題材的選擇與創作形式、技法與媒材,第五章個人創作作品解析,本章以演進的過程分為雄壯系列、意境系列、現代系列,第六章結論,本章為對筆者過去創作上的省思與對未來的期許。
  • Item
    城市水墨的超現實意涵—劉蕙華創作論述
    (2012) 劉蕙華; Liu Hui Hua
    當今全球進入了多元的『後現代』時期,台灣水墨面臨前所未有的思想衝擊,許多畫家致力於水墨革新,並以融合中西為要務。超現實主義源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是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心理學派,西方之文學、藝術皆受其理論啟發而有新風貌。台灣水墨畫既有承襲中國風格,亦引用了西方超現實主義之夢境潛意識表現方式,創造出獨具風味的超現實水墨。 本文探討作者身處現代社會,回顧中國山水畫傳統,以自身都市經驗為出發,因藉西方超現實主義之精神,把城市意像與自我感受透過水墨語言表現出來,希望藉著創作的過程去發現潛藏在記憶中的片斷,透過圖像投射出現代生活的多采多姿、華麗想像或冷漠疏離、寂寞焦慮。本次創作有兩個系列,『夢想山水』以超現實的手法呈現出繁華都市表象之下的寧靜荒蕪,投射出視覺經驗以外的的心理狀態。『城市童話』著重於視覺經驗與個人印象的重組並意圖在作品中,闡述個人對於時代與生活環境的體認,衍伸出自我的繪畫創作風貌。
  • Item
    烏托邦與桃花源—汪逸創作理念論述
    (2020) 汪逸; Wang, Yi
    本篇論文系以烏托邦與桃花源兩條線索梳理創作理念之論述,共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章緒論中介紹了創作者(筆者)之背景以及創作中對於跨文化溝通以及水墨美感追求的來源。 第二章引入烏托邦的概念,梳理了其理想鄉起源,與資本主義、人文主義的關係,與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的關係,布洛赫的烏托邦精神,反烏托邦文學,歷史終結論,知識分子在其中的作用,新自由主義的問題以及數位革命後的伊托邦等發展歷程。最後例舉了阿布拉莫維奇、黃永砅、Shimon Attie三位藝術家作為案例分析。 第三章則梳理了桃花源概念的發展,《桃花源記》的故事來源及時代背景,陶淵明的隱士形象,桃花源的三種意象:仙境、人間、隱逸,列舉了李子柒和董小蕙兩位藝術家作為案例分析後,將烏托邦與桃花源進行了對比。 第四章介紹了筆者對於「創作」概念本身的萌發契機,在創作過程中思索探究的過程,以及單獨作品的分析。 第五章節則為結論以及未來展望。
  • Item
    空庭意境:簡詩如創作之精神性象徵
    (2023) 簡詩如; Chien, Shih-Ju
    本論文以描述「空庭」的審美意境作為切入點,進而延伸探討在中日庭園藝術中所聚焦的禪宗精神,特別像是「空無」、「空寂」、「幽玄」等概念。並結合了精神分析學的學理,討論在審美心理中時常被提到的「主客體融合」、「物我合一」等意識狀態,以及它們如何被東西方的不同觀點陳述。特別是關於如何映現心靈「真實」的意識狀態與時間感受。此外,在透過梳理繪畫藝術中,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生成關係,藉以對照出筆者以庭園作為創作主題的精神性象徵。同時,並根據創作手法之延義、心理學圖像挪用…等,以作為作品論述的相關內容。本論文架構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首先說明本文撰寫緣由,以及研究題材的選擇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限制和文獻資料。第二章以東方意境的審美觀切入,探討空庭意境的意涵、意境與禪的關係、意境的抽象性概念、禪與庭園藝術的發展。再來介紹空庭意境的社會性象徵,「幽玄」思想與庭園意境之關係。第三章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透過佛洛依德的「心智模型」概念了解無意識的結構之後,再延伸討論榮格的「原型情境」、「集體無意識」、「共時性」等概念,最後總結出中日庭園中的常見的原型象徵。第四章則針對個人的創作形式及內容理念,分成創作思想圖式和創作媒材技法兩個部分作為探討。並將筆者作品裡空庭意象及精神分析學的符號挪用、媒材延義等概念提出說明。第五章則是將博士班階段所完成的創作,分別進行作品系列分析。並分成「共同的旅程」、「沿途的風景」、「意識的投影」、「凝想瞬間」等,共四個系列。最後一章結論,則將以上主題總結,並結合博士班時期的創作研究心得,希望透過本論文的書寫後,得以梳理自身在東西方不同論述的影響下,對心靈意識、主客合一的創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