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0
  • Item
    社會企業產品屬性、政策行銷工具對消費動機影響之研究
    (2018) 謝思亭; Hsieh, Ssu-Ting
    臺灣為支持及推動社會企業,行政院於2014年9月4日核定「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而社會企業的成立是為解決某個社會或環境問題,透過商業方式創造營收,其盈餘用來貢獻社會、扶助特定族群、以及持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因此,社會企業若能獲知消費者的需求與看法,了解其購買產品之消費動機,對於社會企業是一大助益。然而,對於社會企業產品屬性以及政策行銷工具,皆可能影響消費者之消費動機;產品屬性能激發消費者需求,亦可促使消費者之購買行為。另外,政府在推行社會企業政策上,運用政策行銷工具介紹產品功能與屬性、推廣社會企業產品,藉此影響消費者消費動機,使消費者增加購買社會企業產品的機會。因此,本研究欲從消費者的立場,探討影響消費者購買社會企業產品之消費動機,以及社會企業產品屬性、政策行銷工具與消費動機間之影響,以了解消費者與社會企業的關連。 為達本研究目的,本研究針對社會企業產品消費者之消費動機進行調查,以經濟部2016年發行的社會企業產品型錄所彙整之34家社會企業的消費者為研究對象,計蒐集360份有效樣本。經統計分析後,研究結果發現,產品屬性對消費動機、產品屬性對政策行銷工具、以及政策行銷工具對消費動機均有顯著正向相關;而經多元迴歸分析顯示,產品屬性對於消費動機之解釋力遠大於政策行銷工具,更能影響消費動機;且,政策行銷工具在產品屬性對消費動機是具有部分中介效果。綜合以上發現,建議社會企業持續落實社會企業理念與價值之實踐,社會企業產品融合消費者需求與理念、以理念創造故事,並增進消費者對社會企業產品之公益價值;對於政府之建議為,注重運用公共關係之政策行銷工具增進產品曝光之機會,並透過政策行銷工具傳達社會企業理念與公益價值以推廣社會企業產品,亦可讓社會企業自行創造行銷,以提升消費者之消費動機,進而增加其消費行為。
  • Item
    社會合作社發展程度之研究-以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為例
    (2013) 曾維平; Tseng, wei-ping
      社會合作社是70年代興起之一種合作社型態,無論是對於合作社之發展或是整體社會都能帶來正面的影響,在國外,特別是歐洲已行之有年,臺灣學界與實務界近幾年也對於社會合作社開始有些了解與研究,但到目前為止都尚未有具體、專精之研究,本研究以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為個案,聚焦探索發展社會合作社須具備之條件,及其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之困難與挑戰,以資未來社會合作社發展之相關研究參考。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為方法進行,訪談之對象為組織內部員工以及當地社區相關之利害關係人。   根據文獻之探討社會合作社有幾項重要標準,分別是整體公共利益、獨立於政府之外、多元利害關係人治理結構、勞動社員代表性以及有限的盈餘分配。整體而言,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目前擁有整體公共利益、獨立於政府之外以及有限的盈餘分配的發展條件,而在多元利害關係人治理結構及勞動社員代表性上則較為欠缺。在發展各標準上,獨立於政府之外以及有限的盈餘分配方面目前沒有遇到相關問題,整體公共利益、多元利害關係人治理結構與勞動社員代表性方面有遇到相關問題,整體公共利益則較其他幾個指標擁有較多、較複雜之問題,而信任是發展社會合作社的核心爭議。
  • Item
    臺灣社會企業認證之途徑與作法
    (2017) 王歡; Wang, Huan
      觀察各國社會企業的發展,大致包含三部分:政策支持、相關法案的訂定以及認證標章之推行。臺灣現行所採用之社會企業登錄機制屬於廣義認證,並不等同於因立法而產生的狹義社會企業認證,因其涉及頒布標章、認證指標及認證費用等。綜觀國內外文獻,各國社會企業發展脈絡不同,使用的認證制度也有所差異,採用不同認證途徑、指標與作法。目前臺灣針對社會企業認證的相關研究與實證分析資料較為缺乏,本研究藉由探究社會企業利害關係人對於未來臺灣推動社會企業認證之看法,期望透過本研究探究社會企業認證試圖找出臺灣社會企業認證之可能途徑、作法以及相關政策配套。   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社會企業8家、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委託單位2家,以及4位專家學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資料收集,針對研究對象的訪談內容做分析、整理與歸納,探討臺灣社會企業推動認證之可能途徑選擇、作法與政策配套。   研究結果顯示,目前認證雖無急迫性,惟其有發展的必要。在途徑選擇方面,應融合歐美途徑,同時關注利害關係人與環境,並納入臺灣社企發展的脈絡。在認證作法方面,執行機構應為民間第三方機構,採用志願性認證方式,且認證與監督單位互相獨立。在政策配套方面,先行教育機制,後行獎勵機制。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階段性發展認證之政策建議,分為新創期、擴張期與公私協力期,期望作為未來臺灣發展社會企業認證之政策參考。
  • Item
    長照導向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研究:以多扶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2015) 蔡淑萍; Tsai,Shu-Ping
    本研究以多扶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研究個案,欲探討社會企業介入長照的定位、運作模式與策略。共分為:經濟市場性、公益擴張性、市場與公益:永續性,三個面向探討。針對長照產業以社會企業發展提出討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為以其三重底線分析多扶,多扶理念確實符合EMES所定義之社會面、經濟面意涵。環境方面在多扶始於2015年1月在地社區經營,持續與社區里長、安養院機構接洽活動。以實際運作面來說,目前多扶仍在持續努力營收翻正,在市場與公益面做平衡之調整。以社企介入長照之運作模式與策略為下列三點分析: (一) 營運市場之供應需求:多扶民營化力量介入政府的失衡、同時開發多元市場—無障礙旅遊,提供長照喘息空間。再者,多扶跨區接送、醫療成本高,整體服務價格屬中高價位。 (二) 多扶營運擴散化:拓點區位選擇—社企與一般企業差異點比較,有其特殊選擇之考量、其次為雙邊平台、異業結盟、創櫃擴大規模經營。 (三) 多扶營運永續性:多扶豐富的know-how助於服務品質穩定,多扶講求每位每位客戶的需要,給予最人性化服務。在地社區經營,可讓多扶的整體社會形象增加不少分數,推廣接送、輔具銷售、無障礙旅遊的蓬勃發展。 因此,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給予相關建議,希望可以讓後續欲往此方向研究者予以意見,以及多扶個案與長照產業轉型社會企業之經營建議。
  • Item
    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建平臺之政策執行研究─以育成輔導平臺為例
    (2017) 陳瑋慈; Chen, Wei-Tzu
    20世紀末以降爆發一連串經濟危機,為因應市場失靈、政府失能、志願失靈等現象,社會企業漸受各國重視,成為歐美社會第三部門與經濟變革下解決社會問題的新興趨勢與途徑之一。目前臺灣社會企業尚屬初步發展階段,刻正由經濟部、勞動部及相關部會共同推動《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其中「建平臺」與「倡育成」策略為推動關鍵,另查目前社會企業之研究多為探討社會企業定義、經營模式等議題,少有社會企業政府政策相關研究,考量政策規劃與執行對於社會企業之發展有一定影響力與重要性,故引發本研究動機,並聚焦於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了解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的作法、政策執行情形及其對於社會企業需求的回應情形,並據此進一步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提供我國政府作為未來調整規劃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或資源整合相關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深度訪談法的方式進行初級資料蒐集,訪談的對象包含推動社會企業的政府機關(單位)及官方設置之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官方育成輔導平臺使用者,以及民間育成輔導平臺與專家學者,依據研究問題進行訪談大綱設計及文獻蒐集,進行深度訪談,再就文獻與訪談資料分析整理出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育成輔導平臺之作法與鄭勝分所提出的社會企業發展途徑相似,分別由輔導新創企業的經濟部和輔導非營利組織的勞動部辦理,育成輔導平臺已展現部分成效,且能回應大部分社會企業之需求,惟仍有部分育成輔導困境尚待解決。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短期與中長期之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及相關政策建議,期待能夠提供政府作為下階段政策規劃之參考,創造更完善、更有利於臺灣社會企業發展之政策網絡與環境。
  • Item
    非營利組織社會創新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託管理四個機構為例
    (2009) 黃惠勤; HUEI-CHIN,HUANG
    目的-近年來社會企業的理念,在歐美逐漸盛行,相當受到非營利組織的重視與推廣,其中最被廣泛注意的是能夠產生重大改變的社會創新議題,社會創新的重要性在於它超越了傳統對於一般所認為的政府、企業、與第三部門之間界限的限制,所以社會創新可以在任何的領域中發生,如營利性組織、學術界或政策的領域上。本研究旨在於了解社會創新之內涵,及其擴散到其他非營利組織應用之可行性。 研究問題-乃從國內外相關文獻分析,了解社會創新的意涵與發展,並藉由四個文化型的非營利組織個案研究,省視社會創新的價值與重要性,以作為爾後社會創新研究發展,同時給予其他非營利組織參考建議,所以引發本研究以下四個問題:社會創新之浮現背景為何?社會創新之發展現況為何?社會創新之運作成效為何?社會創新在其他非營利組織應用之可行性為何? 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與三角檢核法為主,研究對象則是二○○八年以後重新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託管理的四個機構,包括西門紅樓、台北偶戲館、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當代藝術館,以立意抽樣方法進行半結構式之訪談。訪談大綱主要以內容、過程和授能三個面向去設計訪談問題。訪談過程以錄音為主,紀錄為輔,避免遺漏非口語訊息,分析研究目的。 分析-研究發現四個機構舉辦的活動都滿具有獨特性,並且也兼顧到社會目標的使命,而不論與政府、企業或其他組織的關係,都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也逐漸意識到所屬的社區與自身的發展有緊連的關係,所以滿重視與社區的合作,至於四個機構本身都沒有辦理固定的、長期的教育訓練,但是卻仍鼓勵進修外面的課程研習,並且強調志工培訓這一塊,最後四個機構雖然利用傳統的溝通管道,如開會、寄電子郵件等方式,但自主權與參與度都滿高的。 研究建議-本研究先針對四個機構從內容、過程與授能面向給予建議,同時給予其他非營利組織欲採行社會創新策略,應學習的經驗與其注意的風險,最後提出後續研究建議,以供日後對於此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一個參考方向。
  • Item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培力社會企業之研究
    (2011) 林澤州; Tse-Chou Lin
    勞委會職訓局為紓解國內失業問題,參考歐盟發展公部門與私部門以外的第三部門降低失業之作法,自2002年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結合第三部門夥伴關係提供弱勢者就業機會,解決弱勢者失業問題。此外,自2007年起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為協助經濟型第三部門永續經營,朝向社會企業發展,亦投入相當多的資源。 本論文擬運用策略地圖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構面,及社會企業三重底線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公共政策目標,試繪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培力經濟型單位發展社會企業之策略地圖,瞭解經濟型單位經營的困境及對發展社會企業的看法;另於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政策介入後,是否有助提高經濟型單位發展社會企業可能性,並提出參考建議。
  • Item
    社會企業財務規劃與管理
    (2021) 陳燕慧; Chen, Yen Hui
    根據2020年之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調查,營運虧損者37.4%、損益兩平者29%、營運有獲利者約27.9%、未回答者5.7%,且有67%社會企業曾經尋求資金之協助。社會企業係以創新和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需求,被賦予兼具社會與經濟目標期待,但由於多為非營利組織轉型企業化和小型企業,資源和營運管理能力較不足,面臨諸多營運挑戰和資金匱乏而難以繼續營運;社會企業應如何做好財務策略規劃與邁向永續經營的目標,乃本研究之主要動機。檢視國內相關文獻與研究,較少從財務面探討社會企業之財務規劃管理與永續經營之研究,故本研究從財務的面向探討國內社會企業之財務現況、問題與挑戰、以及財務對策。為確切了解國內社會企業財務的情況與問題,進行社會企業財務表現之分析;首先經由文獻探討的過程,歸納社會企業之營運特性,再展開相對應的財務規劃與管理重點,並以財務關鍵指標與繼續經營預警指標作為衡量基準;接著再對各個案以縱貫面研究分析,及進行不同個案之橫斷面比較分析。分析資料為2015年至2019年社會企業之財務數據,分析獲致重要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包括社會企業財務資訊揭露之透明度情形、社會企業經營主要的財務問題。最後則以損益平衡點要素分析,進行各研究對象的損益平衡點分析,經由實證方式產出社會企業財務規劃與管理的重點。本研究綜合實證和理論,提出研究結果與發現,最後提出三項建議:(一)社會企業為達永續經營,應依其所處生命週期因應不同的財務策略;要具備安全的財務結構與償債能力,應控制負債比率在60%以下,流動比率100%以上。(二)社會企業大部分屬於小型營收規模,應用損益平衡點和成本效益分析原則,讓社會企業可持續營運發展,並發揮社會影響力。 (三)社會企業由於資源有限但社會需求多元之特性,為達社會企業雙重底線目標,在評估與執行財務決策時,應用「影響力指標:SROI」與「財務指標:財務結構、損益平衡點」矩陣於財務可行性決策及日常營運管理,為組織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
  • Item
    以社會企業模式活化歷史建築之探究-以香港美荷樓為例
    (2014) 李宇哲
    歷史建築再利用以成為了歷史建築保存的積極策略,而再利用為青年旅舍的形式仍未被台灣所採行,目前自2000年以來的新興歷史建築再利用模式為餐飲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形式的確有符合目前的觀光以及美食的品味潮流,而同理可證,歷史建築於青年旅舍這樣的住宿空間,於國外已行之有年,這樣的再利用形式不但提供了古蹟與歷史建築新生,同樣的因為這樣結合了歷史文化、生活空間、及旅行的要素,其創造了新的文化創意模式以及消費,同樣的因為以社會企業的模式營運,其所帶來的是,帶動原來落沒的歷史街區以及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於台灣將會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故本研究選擇以香港的美荷樓更新個案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香港推動歷史夥伴計畫政策下,如何透過社會企業的方式,將原本位於沒落的街區的歷史建築活化,並進一步分析有關社會企業應用在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做法與可行性。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屬於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採用文獻探討、文件分析、深度訪談以及參與觀察等研究工具進行操作,研究範圍則是從西元2009年香港青年旅舍協會開始參與歷史夥伴計畫至2013年,並且仍在進行,探討包括香港政府部門、青年旅舍協會及社區民眾的參與計畫歷程與情形。本研究首先分別針對台灣歷史建築再利用文獻進行回顧,以強化研究完整性並形成研究問題,經由實地參與觀察、相關資料分析,以及安排相關計畫參與人士的深度訪談,多重蒐集證據來源並相互驗證,將資料加以探討、歸納後產生結論與相關建議。 本研究經由個案檢證香港歷史建築再利用以青年旅舍形式的歷程,並以社會企業形式模式經營,並且透過美荷樓在地社區歷史文物館的方式結合許多新的經營方法,這樣的形式於香港運行之現行狀況為何,並經過研究後探討兩國雖然法律不同,但是否有共通或是能互相學習以及進步的空間,希望以香港美荷樓歷史建築的經驗,為將來在台灣歷史建築甚或是閒置空間議題方面提供不同的創意。
  • Item
    環境導向社會企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2015) 蔡穎沂; Tsai, Ying-Yi
    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衰退以及環境變化,造成失業與環境惡化問題,促使各國政府與企業發展綠色經濟以解決發展困境。藉由環境導向建構三重底線之社會企業,強調融合經濟與社會雙重底線內涵,並兼顧環境需求,致力於創造更廣泛的社會 、經濟與環境影響力,透過其發展策略改善社會與環境問題。其中,三重底線之第三重底線以環境為主者,在臺灣仍屬萌芽階段,相關研究與實證分析資料較為缺乏,故本研究藉由探究環境導向社會企業的主要發展類型與其發展策略,期能提供未來相關研究、政策面與相關組織實務操作之參考。 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法,選取七個國內具代表性社會企業單位,進行深度訪談資料蒐集,依據社會企業三重底線內涵以及Schlange(2007)所提出之環境導向社會企業發展概念,針對研究對象之發展策略進行深入探討與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環境導向社會企業發展類型以對土地友善、對人友善以及混合性質為當前發展核心,其發展策略兼具經濟、社會與環境面向,經濟面強調推動綠色消費架構與建立資訊透明銷售平台;社會面則以落實產銷共好機制以及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為核心策略,環境面則透過貫徹環境永續與推動環境教育為主。環境導向社會企業透過創新產銷機制,推動倫理消費模式。惟當前發展缺乏影響力數據評估機制,以及整合性輔導機制,為未來從事環境導向社會企業經營者所需加強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