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0
  • Item
    賽伯格美學的轉譯——生命機械性的繪畫創作論述
    (2015) 李俊為; Lee Choong Wee
    本研究以「賽伯格」(Cyborg)為主軸,賽伯格源自英文Cyborg,為cybernetic organism的結合,意思為機械與有機體的混合。本研究從對動物畫的喜愛及對機械極大的想像出發,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以機械與有機體的論述,探討賽伯格之含義。然而有機體的定義非常廣泛,本研究僅以筆者從小就感興趣的馬為主要表現對象,從而集中在馬與機械結合的賽伯格美學探討。 本研究分別透過對機械與生物之美的闡述,將兩者結合成為賽伯格之美,進而對賽伯格形象做新的詮釋之可能。本研究與創作是緊密結合的,在創作上主要著重於對馬與機械轉譯為賽伯格形象的視覺體驗,也希望藉著對賽伯格的研究轉化馬的形象,讓機械與馬的表現有新的可能,而使筆者的未來創作路徑得以延伸。 本研究透過四個系列的繪畫創作探究機械與生命的結合與意義。四個系列在構圖與意義的探討上各有不同,分別探究賽伯格與生命、環境、過去及未來的關係。賽伯格美學在四個系列中藉由馬形象得以顯現,而機械的形式也透過系列作品漸漸蛻變。系列作品的題材探索也象徵著筆者對於創作的開啟與對未來研究的方向。
  • Item
    舞·韻 — 駱佳慧繪畫創作研究
    (2015) 駱佳慧; Lo, Chia Hui
    本創作研究主要以女性的角度出發,探索生命階段中內心世界的複雜變化,藉由畫中舞者細膩的肢體動作來投射出隱藏內心的情感世界,生命的經驗與生活的感動。作品呈現舞蹈元素—動與靜、快與慢、時間與空間、虛與實等對比與交疊的關係,舞蹈的韻律與女性剛柔並蓄之美。 本研究共分五章,各章析論重點如下:第一章「緒論」,就研究與創作的關係作一概括性說明,包含創作動機、目的與範圍。第二章「舞蹈之探討」,闡述舞蹈的定義與特質,中西方舞蹈的演變過程,舞蹈動作的研究與探討,以及舞蹈主題畫作的舉例分析。第三章「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則闡述個人的創作理念,就作品上中呈現的元素、畫面的構成、表現的手法等方面的研究與分析。第四章「作品實踐」,除了闡述每件作品的創作技法及形式的分析,也說明創作的歷程與心境的轉變。第五章「結論」即對此次研究創作之檢視及對個人未來創作之期許。
  • Item
    親密的秩序:食物‧人─邱燕君膠彩創作論述
    (2013) 邱燕君; Chiu,Yen-Chun
    本研究以生活中的食物與人的關係作為探討對象,食物與人的關係是長久且深遠的,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最早可以追溯至文明的起源。而日常生活中食物與人更有不同層次的互動關係,從物質文化的角度來看,物質使我們在社會中與他人產生聯繫,作為中介,得以分享彼此價值、活動與生活方式。聚焦於食物上,則食物在不同場合,不同文化裡有著多重的意涵,並且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從文明的起源到飲食結構的變化中,探討食物在不同時空背後的意義。若關照於繪畫中的食物,則將中國及歐美繪畫演變中的各種食物形象梳理出來。從早期繪畫中的食物到二十世紀食物的意義演變,再到當代有關食物的繪畫討論,從中找出自己的創作脈絡與歷史關係,最後透過梳理出自己的創作脈絡,找到作者的創作定位。 經過上述的資料整理,作者試著透過對食物與聚餐的社會意義的論證,勾勒出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並且透過繪畫,將食物與生命禮俗;情感堆疊與聚餐的關聯經過美學的轉換展現出來,將人與食物、人與人之間不可見的那層「親密的秩序」捕捉呈現。
  • Item
    探討繪畫、雕塑與社會人文現象之關係
    (2002) 周瑞明
    由作者所作的一系列社會人文現象之繪畫與雕塑作品來印證與探討社會百態 一、 人體系列作品 二、 生活人物系列作品 三、 自然景觀系列作品 四、 非具象表現作品系列
  • Item
    自然觀照―繪畫中的意境探索
    (2016) 羅一慧; Lo, I-Hui
    摘要 「意境」出於文化的孕育,除詩詞、曲賦、書畫等,更深入日常生活中,建築造設中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無不增添生活情趣、修養品性。從各項藝術形式觀之,意境的傳遞與展現微觀於生活情調,宏觀至對生命和宇宙的包容與尊重之胸懷。相對於西方強調人文主義的外張強勢,東方溫謙內斂的性格多了神秘性,這種只可會意不可言說的,正深入意境的核心。 意境從詩學中脫穎,與中國文學發展、社會變遷、人文環境有相當關係,其思想體系融合文學、哲學與美學、藝術等範疇。意境乃是觀照人性之真諦與社會民族的情感,蘊藏耐人尋味的內涵與獨特的形式語彙,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精神。風晴雨露、四時運轉,天地萬物在各情境中自有意境。意境表現與自然意象始終密切相關,而時空轉變自然更迭,意境隨著展現各種風貌。本創作研究擬以探索意境為旨趣,探析意境的時代源流與意涵,以及東方繪畫中意境的表現,並梳理以自然意象作為主題的意境思維。透過自然主題之詮釋、轉化,嘗試藉由油畫形式實踐創作,融合東方繪畫特質與意境思維於繪畫中。 藉由本創作研究對應「自然觀照―繪畫中的意境探索」之主題,探究個人創作脈絡與繪畫理念,審視創作內涵與形式表現的一致性。期能建構個人的創作美學觀及繪畫風格的形成。
  • Item
    徐渭的人格發展與其繪畫關係之研究
    (2000) 范翠華
      徐渭是明代有名的水墨大寫意畫家,他的畫風一直受到後人,如八大、石濤和鄭板橋等人的崇拜和模仿,再加上他書畫詩文樣樣精通,甚至在兵法劍琴等方面也多有研究,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可說是一位相當多才多藝的創作者。 但他最引注目的部分還是在他的坎坷經歷,尤其是自殺事件與殺妻事件,使得他的地位如同西方的梵谷一般,在精神狀態方面被人不斷地探討著。 本論文試著用西方心理學的觀點,以及把徐渭放在“身為一個人”的角度,來重新了解和評估這樣一個人的人格與他所做決定之間的關係。 在人格部分,試著就個人獨特經驗,如原生家庭、個人生活經歷,以及大多數人的共同經驗,如社會環境、大文化及次文化等方面去觀察並分析徐渭的人格;而在決定方面,本文肯定圖象形式的繪畫是具有治療的功能,並嘗試將藝術治療的功能視為徐渭用來平衡內在衝突的重要方法,因此企圖將繪畫本身,甚至進一步將他的繪畫風格,列為是一種因需求而做出某種選擇之下的結果。
  • Item
    身體在畫面中的象徵性意涵
    (2003) 曾玉珊
    身體在畫面中的象徵性意涵 摘 要 在今日變動快速的時代裡,自我已被淹沒,且模糊不清,尋回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找到其在歷史上的定位,成為人們亟欲追求的目標,而這個與週遭環境交替作用的第一線--身體,即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對象,「身體經驗」包含了時間、身體內外、以及與他人複雜關係的經驗,它無法用單一的視覺、角度、經驗來衡量或說明,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發掘。 基於對生命本體的關懷,與對時代社會的關切,「身體的象徵性」、「身體的意象」是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要重心,在此首先對於「象徵」這個名詞做一簡單的定義,將「象徵」與「符號」之間的異同作出比較,並分析「象徵」在藝術中的各種表現,以探討創作者的心靈意識,透過對西洋美術史中的相關派系分析,認識其中的象徵表現,其中針對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流派:「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探究其中的藝術思想,及其對象徵符號的運用方式。 本研究企圖藉由身體的外在形貌,如扭曲的肢體、拉扯的肌膚表面,來顯示外力在身體上的作用,並將人心潛在的意識、夢境和隱晦不明的情緒,穿越與我們極其熟悉且親密的軀體顯露出來;如圖示般的巨型頭像,將情緒強烈而暴力地投射在觀者眼前,使觀者無法迴避,似乎即將被畫面氛圍,以及所欲表現的情緒吞噬,正如存在主義中描述人類面對恐懼與心靈糾結,痛苦又無法解決時的那種焦躁無力的心理投射。「象徵性的畫面情境」是從超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中的象徵形象與符號出發,利用神秘奇幻的光影,來營造如夢似幻的畫面場景,將真實的人體放置在詭譎幻變的場域裡,製造出衝突而超現實的情境,藉以傳達出人類生命裡的荒謬與虛幻,期望觀者能從作品中體驗到當今世代裡的人性與時代性。
  • Item
    克里斯多(Christo, 1935- )與其《傘:日美聯合計畫,1984-91》
    朱素貞; Zhu, Su-Zhen
    目錄 緒論 第一部分再寫藝術表現新形式的克里斯多 第一章克里斯多藝術養成背景 一、家庭及教育背景 二、巴黎時期、與新寫實主義接觸 三、紐約時期,創作歷程的里程碑 第二章克里斯多藝術的分析 一、設計素描、照片繪畫、拼貼 二、藝術創作的隱喻及其極限 第三章綑包藝術 一、「綑包物件」與「包裹」 二、櫥窗、店面、店面走廊 三、空氣包裹 四、綑包紀念碑與建築物 五、綑包海岸與海面 六、綑包公園步道與「門」 第四章建構性計畫 一、油桶--馬斯塔巴 二、深谷高帳 三、流動的棚欄 四、環繞島嶼 五、綑包新橋 第二部分《傘:日美聯合計畫,1984-1991》 第一章計畫綠起 一、《綑包的步道,日本東京、上野公園與荷蘭安賀姆、松絲比克公園的二部計畫 》企劃案的失敗 二、表現物的選擇 三、場景的選擇 第二章計畫的準備與執行 一、申請許可 二、傘的形式設計、製造、及物理測試 三、設置地點及實施日期的最後決定 四、執行與展出 第三章計畫評估 結論 克里斯多年表 英文年表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圖片說明 #9303540
  • Item
    黑夜城市中的流動光影:林葆靈繪畫創作之意涵試探
    (2012) 林葆靈; Lin Bao-Ling
    本文以個人對世事無常, 流轉不停的感受出發,藉由城市夜晚的光影為載體來抒發情感, 通過承載著象徵意義, 又有著相生相剋本質的光與影來探討生命中無處不在的二律背反/悖論, 即世間種種一體兩面的矛盾人事物,以及真理的辯證性和相關的中西方理論, 同時試著學習包容與欣賞矛盾。 藉由吸水性弱的羊皮紙結合水墨複合媒材, 營造有別於在宣紙上所能呈現的流動感; 黑色顏料和白色顏料流動交融, 產生了光影流動互滲的效果, 彷彿二元對立的融合, 最終造成了場域辨識性的模糊而使得光影凸顯, 彷彿那看不清的是非對錯與真實。
  • Item
    空間組曲──夢土與家園系列創作與研究
    林紀美; Chi-Mei Lin
    現代繪畫的最大特色之一即是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當中強調了屬於精神層 面的創作理念。美學大師黑格爾(Hegel, 1770-1831)認為:「藝術的形式 是美的實現,其創意要從觀念尋找,觀念的完成就是內容的體現,同時也 是形式的完成。」當我們掌握了創作的觀念時就等於掌握了創作的形式, 若形式上想要求革新也非得有觀念上的突破,才得以出現嶄新的面貌來。 就現代繪畫而言,繪畫的理念是繪畫過程的原創力根源,也是依循的指標 。本文是筆者兩年來以「夢土」和「家園」為主題所作的「組曲」式探索 。依「創作動機」、「創作理念」、「創作依據」、「創作形式」、「創 作內容」、「作品說明」、「創作省思與展望」七個章節來陳述、說明研 究探索的過程與心得,希望藉這份簡短的理念報告把自己繪畫實踐的過程 加以分析說明,並且整理出創作的脈絡,以做為未來繼續探索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