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林獻堂、一新會以及臺灣的公民社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9-03-??) 李弘祺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細菌檢查」處所發展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沈佳姍; Chia-San Shen
    19世紀後半葉顯微鏡、細菌理論和實驗室的興起和盛行,是一個全球交互影響的過程。此時正值清末和日本治臺時期。各先行研究已多論述細菌學知識在日治臺灣下的應用與推展,但對專門檢驗機構成立與分布的認識不多,而此也是衡量近代衛生、評量細菌學在一地區發展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本文即是研究日治臺灣時期定制式公立細菌檢驗機構的建立過程,論述細菌檢查機構在臺灣的建置時地與特色、使之產生或發生變化的原因,以及從專門機構建置質量的角度呈現細菌學在臺灣的拓展歷程。結果發現,臺灣在1900年前後,已在臺北、基隆、臺中、嘉義等處,因海港檢疫、首都、防疫等原因而設立細菌檢驗室;集中在大臺北地區,業務與防治鼠疫密切相關。1910和1920年代,細菌檢查室所再興起一波改制、建設或擴大規模潮。到1920年代中期前,臺灣西部五州均已設置細菌檢查室所,其中臺北州的規模最大。影響此發展的主因,包括歐洲戰爭後的臺日地方行政制度修改、地方自主權力提升、各種跨國性疫情發生、日本內地的傳染病預防法調整以及頒告廳府縣衛生職員制。1930年代後,細菌檢查室所的建設集中在高雄和東部的宜花東。故從區域來看,細菌檢查單位在臺灣的設置是以北臺灣為重,而後再擴及南臺灣和東臺灣;1930年代前已普及於臺灣東西南北各地。其間,細菌檢驗員有多面向的移動任職或交流,加速了專業技術和知識的流通。建置地點常有官廳等建物內的衛生部兼含細菌檢查室/所與海港檢疫所,甚至再兼藥物或瘧疾檢驗室等等的空間共用和機構群聚現象。
  • Item
    世界文明的興替與臺灣歷史的變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9-03-??) 蔡石山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細菌檢查」處所發展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沈佳姍; Chia-San Shen
    19世紀後半葉顯微鏡、細菌理論和實驗室的興起和盛行,是一個全球交互影響的過程。此時正值清末和日本治臺時期。各先行研究已多論述細菌學知識在日治臺灣下的應用與推展,但對專門檢驗機構成立與分布的認識不多,而此也是衡量近代衛生、評量細菌學在一地區發展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本文即是研究日治臺灣時期定制式公立細菌檢驗機構的建立過程,論述細菌檢查機構在臺灣的建置時地與特色、使之產生或發生變化的原因,以及從專門機構建置質量的角度呈現細菌學在臺灣的拓展歷程。結果發現,臺灣在1900年前後,已在臺北、基隆、臺中、嘉義等處,因海港檢疫、首都、防疫等原因而設立細菌檢驗室;集中在大臺北地區,業務與防治鼠疫密切相關。1910和1920年代,細菌檢查室所再興起一波改制、建設或擴大規模潮。到1920年代中期前,臺灣西部五州均已設置細菌檢查室所,其中臺北州的規模最大。影響此發展的主因,包括歐洲戰爭後的臺日地方行政制度修改、地方自主權力提升、各種跨國性疫情發生、日本內地的傳染病預防法調整以及頒告廳府縣衛生職員制。1930年代後,細菌檢查室所的建設集中在高雄和東部的宜花東。故從區域來看,細菌檢查單位在臺灣的設置是以北臺灣為重,而後再擴及南臺灣和東臺灣;1930年代前已普及於臺灣東西南北各地。其間,細菌檢驗員有多面向的移動任職或交流,加速了專業技術和知識的流通。建置地點常有官廳等建物內的衛生部兼含細菌檢查室/所與海港檢疫所,甚至再兼藥物或瘧疾檢驗室等等的空間共用和機構群聚現象。
  • Item
    從「巴丹文化圈」到「帝國版圖圈」的蘭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6-12-??) 田騏嘉; Chi-chia Tien
    目前有關蘭嶼、Tao的學術研究多以人類學、民族學等為主流,時間斷限則以二戰後(1945年以後)為主,歷史學、1945年以前的研究則相對缺乏。另一方面,自日治時期起已有學者提出蘭嶼Tao與巴丹島Ivatan關係密切的證據,至近年來隨著兩地交流愈趨頻繁,回溯或建構跨境族群的區域研究亦漸興盛。職是之故,本文欲從另一角度探討原與巴丹島交流頻繁的蘭嶼,如何轉變為現今對於蘭嶼隸屬臺灣的普遍認知。自大航海時代展開後,各國探險家順著黑潮「發現」臺灣及蘭嶼,直至荷西時期開始出現「征討」Tao的文獻紀錄,接續的政權-清帝國對蘭嶼則僅止於有名無實的統治,直至1805年日本接收臺灣,蘭嶼才正式成為日本帝國統治下附屬於臺灣的島嶼。此外,Tao是以口傳傳承歷史與經驗的族群,然而自文字發明以來,歷史書寫多掌控在握有文字與權力的族群手中,因此本文嘗試使用Tao的口傳神話及來自外族的文獻紀錄,如《熱蘭遮城日誌》、《巴達維亞城日記》、清代方志、西方探險家遊記與研究、日治時期相關研究及各時期地圖等,建構文化與語言和巴丹島Ivatan相似,本不屬於臺灣的蘭嶼及Tao,如何從「巴丹文化圈」被劃入「帝國版圖圈」,進而成為「臺灣」一部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