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8
  • Item
    中德網路抱怨行為策略對比及教學應用
    (2020) 陳禛; Chen, Chen
    抱怨是人際互動中常見的言語行為。過往語用學研究中不乏以抱怨為 主題之文獻,範圍亦涵蓋跨文化對比研究;然而其多聚焦於真實生活中的 抱怨型態,且以英文為主要對比語言,中、德對比之網路抱怨研究尚嫌不 足。此外,既有抱怨文獻多藉引發式研究法取得語料,缺少自然言語之分 析。有鑑於此,本文選定網路平台蒐集使用者留下的抱怨評論,藉其真實 言語探討中文與德文抱怨異同,檢視文化因素於其中的影響,最後並根據 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 本文蒐集旅遊評論網站 TripAdvisor 之中、德抱怨語料共600筆,時間 範圍涵蓋2016年至2020年。分析重點為抱怨行為中使用者所採取的主體策 略、輔助策略類型與策略結構分佈。研究結果顯示,中文與德文於網路抱 怨行為中皆有多樣的策略選擇,其使用情況則部分反映了集體主義與個體 主義文化特徵。結構上,兩者均以單一主體策略為主,兩種主體策略為 輔,同時傾向搭配單一輔助策略。就主體策略而言,兩者皆偏好帶有主觀 色彩的評價策略,至於輔助策略,最受青睞者則是為抱怨提供背景的釋因 策略。於文化因素上,中文對評價策略的依賴與過往認定集體主義者較為 間接之現象不符,然而中文、德文各自對表願策略及表態策略的偏好仍反 映了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之文化特徵。 依據研究結果,本文設計符合德文母語者學習中文所需之抱怨策略教 案,期盼提高學習者於中文語境的網路溝通中靈活運用抱怨策略之能力。
  • Item
    中英政治演講之語步及互動標記對比分析
    (2018) 羅駿逸; Rodabaugh, Daniel Marvin
    本研究目的在於分析並比較中文與英文政治演講的語步結構(move structure)以及互動標記(interactional markers),試圖為中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者和學習者擬訂一個正式中文演講的語步與互動標記模組,並與正式英文演講比較,探討兩種語言在使用正式口說語言時的幾種語用特徵以及相異之處。本研究的語料來自過去6年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裡中國及美國代表所發表的演說,一共超過6個小時的演講內容。 在語步方面,筆者先將每篇演講分為5個語步(緒論、內文一、二、三、結論),接著分析每個語步下的各種策略,發現中英文演講中總使用17種不同策略,包括中文政治演講的4種必選策略以及另外9種可選策略,相對英文演講中的5種必選策略以及12種可選策略。英文演講中策略出現的數量比中文多,而中英文演講中使用最多不同策略的語步都是緒論及結論。 在互動標記方面,筆者分析演講中的5種互動式標記,包括「模糊標記」、「強調標記」、「示證標記」、「態度標記」與「參與標記」,發現中英文演講使用標記的方式也不同。英文演講中最常出現的標記為「評論標記」,而中文演講中最常出現的為「態度標記」。本文擬訂一份中英文標記用詞對照表,以呈現中英文之間對應的互動式標記。本文也將語步資料與互動標記資料結合進行交叉分析,分析中英文演講語料中6種常見的策略的互動標記分佈。這6種策略包含「呼籲行動」、「國際議題闡述」、「強調國家的貢獻」、「呼籲普世價值觀」、「一般性問題談論」以及「問候」 。於「呼籲行動」、「國際議題闡述」、「呼籲普世價值觀」及「一般性問題談論」策略中,中文演講最常使用的標記為「態度標記」。反而在「問候」策略中,中文演講最常使用的標記為「參與標記」;於「強調國家的貢獻」策略中,「強調標記」、「態度標記」與「參與標記」都用的相對均衡。相對的,英文無論哪種策略,語料中最常使用的標記為「參與標記」。接著,中文演講大部分策略中的「強調標記」用得比「模糊標記」多;英文大部分策略反而用得相對均衡。只有「呼籲行動」為例外-不管中文或英文,「模糊標記」都用得比「強調標記」多兩倍。 本文的研究結果在某些方面與過去文獻的研究結果大約相同,例如演講內容分段為5個語步,以及互動式標記一般在中英文演講中的分布。另外方面,本文提供的研究結果也包含幾個相對獨特的貢獻,尤其其歸納的17種不同政治演講策略,以及每種互動式標記於這些策略中的分布。 最後,筆者將上述的研究結果運用來做成一份教學範例,並提出教學重點以及教學流程建議。筆者希望本論文能對日後的語用學研究有所幫助,也希望在教學方面能夠幫助教學者和學習者瞭解中文與英文演講的重要語用差別。
  • Item
    華語兩性會話開端之語用策略研究
    (2023) 張家寧; Chang, Chia-Ning
    「萬事起頭難」,會話開端作為人際溝通的重要一環,正是華語學習者需要培養的能力。多數學習者不擅與母語者交談,成為他們融入華人社會的一大困難(Light, 1987),同時會話的語言形式又受到溝通雙方的性別影響(Coates, 1993),某種程度就像是跨文化交流,因而增加溝通時的難度。本研究遂透過問卷先調查學習者的會話學習需求,另以角色扮演法蒐集華語母語者的口語語料,從會話開端的三個面向對比男女日常會話的異同之處,包含如何開啟會話、選用的話題類型以及為了延續會話採取的語用策略,並輔以訪談探究兩性策略選擇的背後動機。研究結果顯示,面向陌生異性時,男性傾向使用積極禮貌策略來開啟會話,如表示敬意或是連結關係來建立正面的公共形象,在話題選擇上,男性多使用與聽話者有關的聽者類來探查對方的需要,以期有效找到共同主題,達到傳遞資訊之目的。於延續話題面,多數男性傾向採取探討事實的提問方式。女性開啟會話的方式較不固定,她們會視不同的溝通對象對於面子的需求來選擇採用積極禮貌策略或是消極禮貌策略。雖然女性同樣傾向選用聽者類話題,與男性不同的是,她們的動機在於促進情感交流,因此會鼓勵對方多分享且揭露自我的意願也較高。為將話題持續發展下去,多數女性傾向使用延續故事邀請對方多補充細節。本文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和學習者需求調查結果後提出教學建議,於華語教案之中加入語用學的概念應用,希冀培養學習者於真實情境下的會話能力,協助他們面對不同性別的華語母語者時,都能夠表現有禮、提問順暢及回應適當,順利與對方開展一段自在的談話。
  • Item
    華日回應批評之語用研究
    (2016) 李先祐; Lee, Hsien-Yo
    本研究以跨語言視角,討論華日回應批評之語用研究。批評常見於人際溝通中,是談話交流時常用的言語行為。由於批評行為具有互動性強、複雜度高之特性,故現有研究中,以批評為主題之研究仍在少數,而針對回應批評之言語行為研究則更少。再者,過去關於回應批評之相關文獻,大多僅從社會地位的視角切入,仍未見回應批評策略之研究。有鑑於此,本文除探討華日回應批評言語行為語用策略之運用情形外,並加入批評主題、社會權勢、性別因素等因素,檢視此三類變因與回應批評策略的關連,並歸納華日異同。 本研究以兩份話語完成測驗之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一)的實施目的為先行研究,探究華日母語者回應批評之特質;問卷(二)是奠基於問卷(一)的結果修改而成,其實施目的是為了解華日母語者實施批評之方式。兩份問卷在實施的時程上有先後順序,內容方面亦密切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華日回應批評之回應策略可分為他人取向及自我取向兩種主體策略,其下又再包括道歉、自承、感謝、承諾、解釋、詢問以及請求等七種核心策略,並搭配應答及贊同兩類輔助策略。華日回應批評的策略組成模式,均偏好將道歉策略置於回應批評的起始處。然而不同的是,華語習慣於結尾處置入承諾策略,起始與結尾中間可再另外搭配其他核心策略,而日語則是將承諾策略直接置於起始處之後,再於結尾處搭配其他核心策略。 華日回應批評的策略分布共性在於,面對社會權勢高的批評者,都傾向使用承諾策略,面對社會權勢低的批評者,則都偏好使用道歉策略。而華日回應批評之策略差異則表現在批評主題以及回應者性別的變因上。首先,當批評主題為技能表現時,華語傾向使用承諾策略,日語則偏好使用請求策略;當批評主題為內在特徵時,華語傾向使用道歉策略,而日語則偏好使用承諾策略。由此顯示兩個語言的母語者,都偏好使用自我取向主體策略,然而依據不同主題,採取的具體策略也有不同。其次,華語男性、女性面對批評時,都一致傾向使用承諾策略;而日語男女兩性則呈現分歧現象,男性母語者常使用道歉策略,女性母語者則較常使用承諾策略。此為華語及日語母語者在回應批評時呈現之差異。 本文最後以研究成果為依據,檢視現行於台灣最常常使用的兩套華語教學教材,並分析教材中與回應批評相關的教學部分。再根據自身研究結果,設計以語言意識結合語言訓練之教案,希望能為華語回應批評之語言教學帶來貢獻。
  • Item
    中高級華文班基礎翻譯課之教學設計
    (2008) 林美杏
    聽、說、讀、寫、譯是掌握外語的五種技能。但一般華語課程多數只注重聽、說、讀、寫四技並進,唯獨「譯」的技能被忽略。當然華語學習者在學習初始階段應該注重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但在學習有一定基礎後,中高級階段應該注意翻譯技能的掌握,除了可提升華語能力外,更為自己日後的專業能力加分。 本論文旨在針對學習華語中高級學生,設計一套基礎翻譯課程,目的是藉由介紹與討論翻譯相關知識、方法與技巧,再利用翻譯習作來增進學習者的華語能力。 本論文首先審視國內外語言教學相關研究與運用心得,包括翻譯在外語教學上之地位與爭議以及翻譯在華語教學之研究。其次探討翻譯課在華語教學之現況及教材。並比較了兩班翻譯課的教學情形,以做為教學設計之參考。此外,依據學生需求分析的結果,明瞭華語學習者大多對翻譯課具有濃厚的興趣,但由於教學單位此類課程的缺乏或覺得上課情況不符理想,事實上他們對翻譯課的需求經常無法得到滿足。基於前述原因,筆者遵循教學設計的模式作各方面的考量,據以建立華語教學翻譯課之教學準則。另規劃一學期包括十二個單元的課程大綱及其中一個單元之教學實施範例,冀能做為日後完整翻譯課程設計規劃之雛型。 經由文獻探討、教學與教材分析、需求分析、課程大綱與範例的設計,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只要善用對比分析和溝通式教學活動,翻譯課有助於華語教學。第二,基於翻譯課程對華語教學的效益,再加上學習者的需求,開設翻譯課實有其必要性。第三,因為課程的專門性,需要更進一步培訓翻譯課師資與編寫合適的教材。
  • Item
    華僑學校華語寫作偏誤現象的語法分析與教學應用-以韓國華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
    (2022) 姜昀; CHIANG, YUN
    本研究的目的為分析韓國華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在中文寫作任務中的語法偏誤。在研究中,對華僑小學三到六年級共計42名學生的作文進行了分析,蒐集共200篇(每個年級各50篇)的語料。研究的目的為四:(一)了解各年級寫作偏誤現象的異同;(二)分析各年級學習者寫作的主要偏誤及原因;(三)探討針對韓籍兒童的二語教學模式。本研究採用定性研究方法進行,並根據表面策略分類法及LCC分析收集的數據,作為偏誤分析過程的結果。統計結果共計1947個偏誤;其中遺漏偏誤(M)802個,選用偏誤(S)619個;冗贅偏誤(R)351個;語序偏誤(W)175個。此四大表面策略分析中又以遺漏偏誤(M)為學習者最常見的偏誤,比例為全部偏誤的41%。此外,選用偏誤率31.7%,冗贅偏誤率18%,語序的偏誤率則最少,只佔了8.9%。本研究總共統整出八大偏誤類型,分別是(一)動詞選用偏誤、(二)副詞遺漏、(三)時態助詞遺漏、(四)連接詞遺漏、(五)動詞遺漏、(六)名詞選用偏誤、(七)「是」冗贅、(八)能願動詞遺漏。研究發現,動詞選用偏誤是各年級頻率最高的偏誤。然,遺漏偏誤則遍佈在各個常見詞類中,也是四大表面策略分析中最常出現的偏誤現象。另外,冗贅偏誤則以「是」的冗贅所佔比例最高。研究結果發現除了母語負遷移之外,學習者對於目的語過度泛化、或是採取的迴避策略都是造成偏誤最主要的原因。此外,也因學習者的寫作意願不足加上教學、教材不當所導致。最後,本研究也依據韓國籍學習者常犯的偏誤來提出相關的教學應用,並且致力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以供未來教學及研究上的應用。
  • Item
    漢語可能構式「V得/不C」之探究及其教學應用
    (2012) 林倩如; LIN, CHIEN-JU
    「V得/不C」,一般稱為可能補語,相關研究不多,傳統上多將其視為「VC」結構插入「得/不」的擴展,且僅以「能/不能」描述其語義,解釋力不足,實際應用於華語教學更是捉襟見肘,教師、學生無不將此視為難點,迫切需要進一步的相關研究來輔助教學。 基於此,本研究旨在從構式語法的角度重新探討漢語之可能構式「V得/不C」的類型,並定義出各類「可能構式」的結構、語義以及其組成成分之間的選擇限制。本文以構式語法為基礎,輔以語料庫的實際語料分析與「頻率」統計,找出可能構式的基礎中心句式義與多義連結,並根據研究結果,評估現有華語教材,提供編輯與教學建議。研究結果發現可能構式可分為兩大類:「目標達成可能構式」表達「施事執行動作達成目標的可能性」,此構式的選擇語義限制主要是「施事的自願性」與「結果的可預期性與合理性」;「中動可能構式」的主要意義為表達「對象的固有特質」,此特質會影響動作的結果。在教學應用方面,研究發現,現有教材多將「V得/不C」視為單一語義,且對於其結構及用法說明普遍不足。未來在教材編輯上必須區分不同構式,並強調其結構及用法上的不同處。
  • Item
    電影華語教學設計
    (2007) 詹筱蔚
    本篇論文旨在針對學習華語的中高級學生,設計一套以華語電影DVD作為上課教材與教學輔助的的教學應用過程。 本論文首先審視國內外語言教學相關研究與使用心得,包括教學媒體理論、電影運用於語言教學之研究以及電影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得知電影使用於語言課堂已行之有年,而用於華語教學方面,也有許多教師分享了運用電影教學的心得。接著,本篇論文探討了現今華語電影教材與教學現況。電影華語教材在市面上還不多見,而在教學方面則有各種不同使用方式。另外,本論文還從不同方面來審視實際教學時會碰到的難題,得出電影華語教學準則。最後並使用「飲食男女」這部電影作為教材,實際設計一教學範例。 結論是電影如果運用得當,是適合語言教學的媒體,然而正式的電影華語教材還有待開發。電影華語課程的內容可大分為針對語言能力提昇與針對文化議題討論這兩方面。 在電影華語教學準則這一部分,要選擇適合課堂教學的電影,另外觀影前需給學生充分的準備,也就是需要使用前導綱要(AO)。學生除了了解電影內容,還需要透過各種課堂活動來鞏固所學到的知識,教師並且要注意文化議題的導入,讓學生在語言之外更能藉由電影學到目標語國家文化。
  • Item
    料理漫畫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
    (2020) 歸皮爾; Guillemain, Pierre
    隨著華語作為二語日漸普及,學生在教室外使用各種不同的管道來精進自己的語言發展是很普遍的現象。對多數華語為二語的學習者而言,「漫畫」(comic books) 是眾多易取得資源的管道之一。許多學習者均從「漫畫」中得到似乎無窮無盡的「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培養學習者進行傳統文學作品的閱讀及比較的技巧。本論文的研究重點是如何將漫畫融入實際的華語課堂環境。 本論文的第一步回顧內容導向教學以及廣泛閱讀教學的相關文獻,並提出在華語課堂環境中使用漫畫協助教學的框架和原則。接著選擇兩部具有共同主題內容 – 料理 – 的漫畫,並進行以下分析:首先,取出漫畫中的文本,以獲取有關漫畫詞類和難度的數據,並跟不同類型之文本進行比較。其次,嘗試鑑定漫畫中的哪些特徵符合內容和語言的整合學習 (CLIL) 的要求。最後,根據結果編寫教案,並提出相關提示與建議。 本論文結果支持前人研究結果,認為:(1) 透過廣泛閱讀教學計劃,漫畫可以順利融入華語課堂環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2) 大量的閱讀是傳統華語教學經常缺乏的一點,漫畫融入教學有助於讓中級學習者對中文閱讀有初步的能力,並能提高閱讀興趣,讓學習者成為自主學習者。
  • Item
    結合全語言教學原則之幼兒華語課程設計之嘗試-以泰國幼稚園為例
    (2015) 韓融衛; Harnsedtakan, Thiradej
      近幾年來,中國大陸的崛起引發華語熱,全球也隨著該熱潮積極學習華語,泰國也不例外,包括許多幼稚園逐漸開設華語課程,反映學習者年齡降低之現象。全語言教學原則在幼兒語言學習領域佔據重要地位,在泰國已實施20多年,不過能夠體現全語言教學原則精神之學校非常鮮見,故本研究希望能夠融入全語言教學原則設計針對泰國幼兒的華語課程以提升幼兒學習成效,為泰國幼兒華語教學提供參考。   本論文採用發展型研究法,首先探討相關文獻並以其為基礎,內容包括泰國幼兒華語現況、全語言教學原則理論、兒童語言習得。其次,透過課程觀察調查教學現況,針對家長實施問卷調查現有課程滿意度及課程需求,並與教師訪談以蒐集教師意見,以此確認本研究課程設計之需求,據此規劃教學綱要與範例。課程設計完畢,擷取部分內容進行教學試驗,驗證教學成效。最後,根據試驗回饋修正本課程設計。   研究結果可分成以下五點:第一,雖一些泰國幼稚園發展華語課程,且達到一定的教學成效,但仍存在許多待改善之處。第二,從調查結果可知,家長的需求皆符合全語言教學原則,即教學內容不脫離兒童生活、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同步教導、教師使用華語多於泰語等等。第三,透過課堂觀察發現,一般的課堂教學尚未能完整呈現全語言教學原則的主要精神,即無法實踐「從整體到部分」的理念。第四,本研究結合全語言教學原則,強調語言應在具完整形式、有意義、具功能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設計出符合全語言教學精神之幼兒華語課程。第五,本研究實施教學試驗後發現,學生對本課程深感興趣,十分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且絕大多數的學生最後都能夠掌握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