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81
  • Item
    許常惠作品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1999-09-??)
  • Item
    林昌桐與威遠壇道教儀式音樂研究─以《早朝科儀》為對象
    (2014) 葉添芽
    本論文以林昌桐道長與中和區枋寮威遠壇為研究對象,藉由研究其傳承與演變,探討歷史淵源、發展與傳承,以及在不同時空的背景下,如何繼續傳承、教育道業,繼承祖先留下來的志業、產業。 威遠壇傳承的是臺灣北部正一派的道法二門,所謂道法二門,指的是具有北部正一派道教、法教雙重傳承的道壇。筆者以訪談、實地調查、資料歸納等三方向來進行研究;其一:訪談以林昌桐道長為對象進行生命史記錄及營務現況的瞭解;其二:實地調查其科儀法事的現況;最後以訪談及採錄的影音樂譜作整理記錄。 本文共分為六個部份。第一章,探討道教正一劉厝派譜系,說明臺灣北部道法二門的傳承體系與現況,進而討論正一劉厝派道士譜系;第二章,論述威遠壇的繁衍與林昌桐的生平,首先討論威遠壇與林厝派道士譜系,述說威遠壇的歷史與林昌桐道長的生平,記錄該道壇之道法傳承與繁衍,道長與子孫的學習歷程和營務狀況。第三章,探討威遠壇持有之演法物件,瞭解威遠壇在科儀中所用的法器、抄本及神像畫,這些法器及抄本等皆有留下珍貴的圖像及記錄。第四章,威遠壇宣演的道場與法場之儀式,呈現林昌桐及威遠壇所從事營物的道場法事,如禮斗法會、建醮等;以及法場法事的醫療、補運類法事及一些小法事等,記錄含儀式流程、內容等。第五章,《早朝科儀》儀式分析,筆者記錄林昌桐道長最擅長之《早朝科儀》之宣演內容。記錄方式以儀式進行為主軸,將運用之道曲、科介、行進空間、手印、口訣等,依序做全盤記錄。第六章,《早朝科儀》音樂分析,整理林昌桐道長在《早朝科儀》所唱道曲唱腔之特點,分析其道曲音域與調高、音階與調式、拍法與速度、樂曲結構之關係;並探討其加聲詞唱法,以及字與曲調的運用情形。於第七章作一總結。
  • Item
    小提琴指法之理論與應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1998-06-??) 陳沁紅譯
  • Item
    辛德密特藝術歌曲之探討— 以作品18及四首1942年創作之英文歌曲為例
    (2013) 許雅萍
    十九世紀末社會風氣充滿著悲觀主義,渡過了世紀末後,人們原本期盼二十世紀的社會走向穩定狀態,生活變得富足、科學及文化會有良好的進步等等。但殊不知迎來的卻是一個發生兩次世界大戰,更加紛擾不安的時代。此時期的藝術發展走向前衛,藝術家透過各種前衛的手法,表達出自己內心感受。 辛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在開始創作時,也曾朝著前衛的方向發展。但與一般愛樂者的接觸,使得他開始反省音樂的意義,認為音樂不該只是作曲者單方面表達想法的工具,而應該是作曲家、演出者與聽者之間的溝通媒介。後來受到納粹政府對於前衛音樂打壓的影響,以及辛德密特作品在德國全面禁演,這些打擊都使得辛德密特的創作逐漸走回保守。然而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之下,辛德密特日趨保守的作風,便使得他在樂壇上日漸沈寂。 辛德密特早晚期的創作風格有所差異,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透過其1920年的作品18與晚期的四首1942年創作之英文歌曲在詩詞選用、創作風格上的分析,比較出前後其之間的不同。並於最後透過辛德密特風格之轉變原因,對於當代音樂發展提出省思。
  • Item
    佛洛伊德藝術相關理論信度與效度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09-05-??) 葉自強; Yeh, Tzyh-Chyang
  • Item
    浦朗克長笛奏鳴曲樂曲分析暨詮釋報告
    (2012) 郭蕙萍; Kuo Hui-Ping
    浦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1899-1963)是二十世紀相當活躍的作曲家及鋼琴家,也是法國六人組成員之一,其作品豐富多元,音樂風格精練脫俗饒富法國風味,其最為經典的是他的室內樂作品,這也是他最擅長的創作形式。浦朗克晚期為三種木管樂器分別譜寫了奏鳴曲,這首長笛奏鳴曲是其中的第一首,以其最擅長的譜曲手法完成,除了有優美旋律之外,更完整呈現了新古典主義的復古樣貌,是長笛曲目中二十世紀現代主義的代表作之一。1957年首演後立即獲得熱烈迴響深獲好評,此曲為長笛音樂會中常被演奏的現代音樂曲目之一,也是長笛演奏者的必備曲目。
  • Item
    華語流行音樂創作歷程探析-以《初愛》音樂會為例
    (2021) 鄧有甫; DENG, You-Fu
    隨著音樂環境的改變,使得現今音樂創作工作者必須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詞曲創作、樂器彈奏、歌曲演唱、編曲、錄音、混音等技術。筆者為年輕的流行音樂工作者,發現上述能力的重要性。 筆者從流行音樂唱奏者角度出發,先後學習詞曲創作,以本音樂會歌曲的創作歷程探析,成為本文的基礎。 筆者藉由本文,從歌曲之創作歷程面,探討作品的概念與歌詞意義、作曲動機。本音樂會共有七首原創作品,係筆者在面對愛情各階段的體悟為主軸。 論商業角度,隨著聽眾聆聽音樂習慣從實體進入數位的轉變,實體專輯的銷售顯然已不是產業中主要收入來源,使得流行音樂產業收入結構產生變化,因此演唱音樂會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然而,為了讓聽眾留下深刻印象,每位歌手都需要自己的代表作品,因此創作是流行歌曲的開端,並且隨著時間使其不斷產出,讓歌手從流行歌曲中的演譯者變成生產者,透過管道宣傳使其流行化,進而發展至開辦演唱音樂會的階段。
  • Item
    浦羅柯菲夫《第九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03》之分析與詮釋
    (2010) 張雅惠
    謝爾蓋.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為二十世紀重要之作曲 家、鋼琴家,年輕時就以鋼琴家之姿在樂壇占了一席之地。浦羅柯菲夫具有桀驁不馴、自信滿滿、不屈服於外在約束的人格特質;在音樂藝術方面,延用古典時期的曲式,融入富有獨特地音樂語言及迷人的音樂風采,成為二十世紀獨具一格的作曲家;也許很多人無法接受他鋼鐵、敲擊般的琴聲、及尖銳不和協的聲響,但這都是浦羅柯菲夫以身俱來的天賦。 學者柯比(Frank Eugene Kirby)說: 浦羅柯菲夫是相當出色的音樂家,並不是因為他使用了奏鳴曲式,他跳脫了 曲式上所付與的局限,以及浪漫樂派的情感表現,並將自己的音樂語彙置入。 筆者第一次接觸浦羅柯菲夫的鋼琴作品時,深深被其特別的音響所吸引,旋律線條充滿了浦羅柯菲夫獨特的個人色彩;其鋼琴作品是音樂會常演出的曲目,學者銀森(Maurice Hinson)指出: 浦羅柯菲夫的九首奏鳴曲及大約一百多首的個性小品是二十世紀鋼琴音樂的最珍貴的獻禮。 第九號鋼琴奏鳴曲在國內能聽到的演出機會相當低,在學術研究上也較少將之列為研究曲目;筆者認為,此部作品蘊藏浦羅柯菲夫晚期的精華,相較於早期的作品,晚期鋼琴曲的旋律特質更是浦羅柯菲夫用其一生去體會、去創作。藉由本文將此部作品分析,並加以討論、詮釋,探究浦羅柯菲夫音樂內涵與創作思維。
  • Item
    浦羅柯菲夫《瞬間幻像,作品二十二》之詮釋報告
    (2006) 林家葳; Chia-wei,Lin
    本論文以浦羅柯菲夫《瞬間幻像,作品二十二》為研究主題, 筆者希望藉架構單純的此曲,探悉浦羅柯菲夫如何表達他音樂中的五種特質,進而對日後彈奏其較複雜的作品有所助益。 首先,第二章從其鋼琴音樂風格的探究起步;自大環境的時代背景和他音樂風格養成的關連性,進而推至其鋼琴作品風格的成長與轉變。在對其鋼琴音樂於各階段的特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之後,第三章開始切入《瞬間幻像》的內容;先瞭解浦羅柯菲夫的創作動機,及《瞬間幻像》與同時期其他作品在風格上的異同,再提出其於鋼琴創作方面的寫作技巧,以便接下來的樂曲分析能有較深層、廣泛的探究。對浦羅柯菲夫在《瞬間幻像》中,如何將各式音樂語言與樂曲個性做連結,有基本的概念之後;第四章的詮釋部分,筆者將從樂曲個性的掌控、旋律線條的處理、踏板、技巧等不同角度探究,以期忠實、生動地呈現此曲的原創精神。   經由上述漸進式、層層相關的探討步驟,此研究之最終目的包括,更深入地認識浦羅柯菲夫,及其與身處環境間的互動關係,並對《瞬間幻像》有全面性的了解。
  • Item
    多曹兒:《為低音管與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四重奏》,作品36之分析與詮釋
    (2015) 盧願; Lu, Yuan
    多曹兒(Justus Johann Friedrich Dotzauer, 1783-1860)為德國大提琴教育家、作曲家,橫跨古典樂派晚期與浪漫樂派初期。 這首《為低音管與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四重奏》,作品36 (Quartet for Bassoon and Violin, Viola, Cello, Op. 36),多曹兒充分地運用低音管與弦樂在古典形式風格下的聲響效果,展現清晰、結構精緻、注重對稱的理智精神,同時自然地流露出優美典雅的氣息與輕鬆愉快的樂趣。 本文藉由進一步認識了解作曲家的創作背景,並以演奏實作練習經驗輔助,從曲式、架構、樂句、動機、音型、節奏、和聲等面向,有條理系統地詳述樂曲之分析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