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2
Item 戰後初期臺灣的漁業技術人才(1945-194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0-03-??) 蔡昇璋「漁業人才」是臺灣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戰後初期時值臺灣統治權更替之際,面對日本漁業人才的陸續解除徵用遣返,所造成的漁業發展停滯空窗期,日方所培育的臺灣本土漁業人才,此時成為了各地漁業重整發展重要的指導主力。過去由官方所主導的「臺灣漁業史」論述架構,不是過份誇飾國民黨政府的有為領導,就是刻意忽略日治時期相關漁業基礎建設、人才培育和制度管理經營的建構。因此,本文試圖從教育、產業接收、技術人才等角度切入,透過戰前臺灣與中國的水產教育概況、戰後初期漁業接收、留用與派駐地方之漁業技術人才、戰後初期漁業從業人數之分析等,來討論戰前的中國、日治下的臺灣如何透過水產教育培育基層漁業人才,進而影響到戰後臺灣整體漁業發展?而戰後日籍、臺籍之技術、研究、管理人才、漁業從業者,是如何與來自中國的接收大員及技術官僚合作,進而產生臺、日、中三方匯聚在臺灣的微妙互動合作過程?此三方勢力叉是如何實際廣泛影響戰後初期臺灣各地漁業之發展呢?其對戰後初期臺灣漁業發展叉有何影響呢?同時也藉此檢視長久以來由官方所主導的「臺灣漁業史」論述框架,重新釐清在戰後初期臺灣漁業重整發展過程中,臺灣本土漁業技術人才到底扮演怎樣之角色?Item 屏北平原「臺灣菸草王國」之形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0-03-??) 洪馨蘭屏北平原在20世紀初納入日治政府專賣政策下的菸草產地。菸草,即為原料菸葉;菸草產地意指種植菸葉並進行初步薰烤加工的區域。臺灣的菸草產地在1930年代末大致形成五大菸產區之規模,其中,屏北平原的幾個鄉鎮在日治時期隸屬高雄州菸區,而後進入國民政府時期則為屏東菸區之一部分。屏北平原早期以雪茄種菸草為主要推廣作物,至1930年代由於日人於下淡水溪河埔新生地設立菸草專業移民村,香煙的主要原料--黃色種菸葉於此引進屏北平原,同時吸引周圍鄉鎮競相爭取契作菸葉。其中,屏北平原的主要菸葉種植鄉鎮,包括美濃、高樹、里港、杉林、六龜一帶,在60年代之後以優異的菸作表現,形成了以美濃為中心的相當密集的菸葉樹直區,構成特殊的菸作文化地景區域,尤以美濃鎮,更有臺灣菸葉王國之稱。屏北平原在臺灣菸葉種植史上的興起過程,其原因不僅在於地理與氣候上相對優勢條件,也受到不同時期國內外政經環境背景的牽動,以及臺灣島內都市化對區域發展的推拉效應。這個過程在歷經27載、共308期的《台菸通訊》中,提供了許多背景資料。《台菸通訊》為一菸農團體所發行之刊物,其內容夾敘夾議,同時反映政府與民間觀點,從中亦可看出專賣菸葉契作種植的特性及其與社會文化結構之選擇性鑲嵌。Item 臺北高等學校創校95週年紀念活動-學養與自治精神的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2017年4月21-22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7-12-??) 徐紹綱; Shao-kang HsuItem 「2009 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概況(2010.12.16-12.1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1-09-??) 郭婷玉Item 移民與食物:二次戰後高雄地區的潮汕移民與沙茶牛肉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5-12-??) 曾齡儀; Lin-Yi Tseng本文探討二次戰後由中國傳入臺灣的沙茶飲食文化。今日廣為人知的「沙茶醬」調味料源自於東南亞,早年前往南洋工作的潮汕移民將當地的「沙嗲」飲食文化帶回家鄉潮汕並改良為「沙茶」。二次戰後潮汕移民跟隨國民黨撤退來臺,大批潮汕人落腳於臨近高雄港的南鼓山區(哈瑪星)和鹽埕區,並將潮汕地區的沙茶飲食文化傳入高雄。當時鹽埕區商業蓬勃發展,吸引大批人潮湧進當地工作,潮汕人開設沙茶醬製造廠並經營多家飲食店,將沙茶的飲食文化(例如沙茶牛肉爐)介紹給前來高雄工作的消費者。透過史料與口述訪談,本文探討二次戰後潮汕移民如何將沙茶飲食文化傳入高雄,並使「沙茶牛肉爐」成為特殊的區域性飲食文化。Item 地方美食與臺灣肉品市場的供需關係――溪湖羊肉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2-12-??) 張素玢; Su-bing Chang本文的重點在研究地方美食溪湖羊肉爐與臺灣肉品市場經營的供需關係,尤其是1990年代羊隻公開拍賣制度施行之後,地方美食如何影響肉品市場的消長。基於本文的研究可瞭解,彰化縣溪湖鎮羊肉爐的龐大肉品需求量造成幾個重大影響:1.使彰化縣肉品市場設立羊隻拍賣制度。2.促使彰化縣肉品市場設立臺灣第一個專業羊隻屠宰線。3.維繫臺灣土羊畜殖產業的經營與交易。4.使臺灣進入WTO之後,本土羊肉仍能與國外進口的低價羊肉產品競爭。由此可知,溪湖羊肉爐不只是一種具有特色的地方美食,也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機制,更是臺灣進入全球市場以後,本土羊隻畜產業的試金石。Item 戰後在日臺灣人的國籍轉換與居留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何義麟; I-Lin Ho戰後在日臺灣人的居留問題,起源於戰敗後日本剝奪來自殖民地住民之公民權。後來,臺灣人登錄為華僑,才獲得比照中國籍僑民之待遇,1952年才得以正式脫離日本國籍。然而,臺灣人與華僑居留在日本的歷史背景不同,在居留資格上也有所差異。兩者的外國人登錄國籍欄,雖都同樣登記為「中國」,但適用的法令並不相同。臺灣人雖然可以長期居留,但是在住民的權益上卻沒有任何保障。1965年日韓建交,兩國協定中賦予在日韓國人永住權,這使得在日臺灣人的法律地位受到歧視的問題更加明顯。對於臺灣人沒有永住權之保障一事,華僑團體曾經向外交部請願,要求政府對日交涉爭取協定永住權待遇,但並未達成。1972年臺灣與日本斷交,許多臺灣人擔心失去法律地位之保障,紛紛歸化日本籍。環繞著永住權取得與否的問題,充分顯示在日臺灣人法律地位並不明確,而其國家認同也相當分歧。未來在日臺灣人的處境與認同問題,仍然值得我們對此議題持續的關注。Item 戰後在日臺灣人的國籍轉換與居留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何義麟; I-Lin Ho戰後在日臺灣人的居留問題,起源於戰敗後日本剝奪來自殖民地住民之公民權。後來,臺灣人登錄為華僑,才獲得比照中國籍僑民之待遇,1952年才得以正式脫離日本國籍。然而,臺灣人與華僑居留在日本的歷史背景不同,在居留資格上也有所差異。兩者的外國人登錄國籍欄,雖都同樣登記為「中國」,但適用的法令並不相同。臺灣人雖然可以長期居留,但是在住民的權益上卻沒有任何保障。1965年日韓建交,兩國協定中賦予在日韓國人永住權,這使得在日臺灣人的法律地位受到歧視的問題更加明顯。對於臺灣人沒有永住權之保障一事,華僑團體曾經向外交部請願,要求政府對日交涉爭取協定永住權待遇,但並未達成。1972年臺灣與日本斷交,許多臺灣人擔心失去法律地位之保障,紛紛歸化日本籍。環繞著永住權取得與否的問題,充分顯示在日臺灣人法律地位並不明確,而其國家認同也相當分歧。未來在日臺灣人的處境與認同問題,仍然值得我們對此議題持續的關注。Item 日治前期公學校教師的學經歷-以興直公學校教職員履歷書分析為中心(1898-192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7-12-??) 許佩賢; Pei-hsien Hsu本文分析新北市新莊國民小學(以下簡稱新莊國小)保存的日治時期教師履歷書,從族群、性別、職位、薪資等不同方面來考察日治前期公學校教師的組成、職歷變化。日治前期,公學校中臺籍教師的人數比日籍教師多,但校長都是日本人。日本籍男教師很多都是在本國即有教職經驗,到殖民地臺灣後,職位、薪資待遇都比原來提高許多,也有外地加給,或退休金加計等制度上的優勢。日籍女教師幾乎都有相當於高等女學校的學歷,但在學校任職的時間大多不長,公學校女童的教育,主要還是依賴臺灣籍女教師。臺灣籍女教師大多是出身於當時唯一的中等女子教育機關-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日治前期,讀漢文還是很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許多臺籍男教師都同時接受漢文教育與近代教育。他們具備雙語能力,與殖民政府及地方社會兩方面都持續累積人脈關係,公學校教職是他們的安全氣囊,可進可退,可以留在文官體系中可以依序升遷,要到產業界工作,也有很多機會。從公學校教師的組成,可以發現地方社會中,傳統士紳、有力者,在日本統治以後,得到新政府的拉攏,也得到活用自己知識及影響力的機會。地方上的中上家庭,就是把子女送到公學校讀書,畢業後繼續升學的這一群人。新一代受新教育的青年,在政府的文官體系下,有一定的升遷管道,也有機會、有資本在社會上尋找發達之路。微觀地考察一個鄉下公學校的教師,可以了解到日本在臺灣的統治之所以可以如此順利地軟著陸,這些地方人士的合作,應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他們也不是單方面地提供協力而已,他們正是最有機會與條件靈活運用交換.仲介機制的人。Item 尋找甘為霖:英國數位歷史檔案的蒐集與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9-12-??) 邱大昕; Tasing Chiu過去臺灣有關甘為霖生蹟的認識和記載,多偏重於他在臺灣的宣教事蹟。少數對甘為霖個人生活描述,經常會有錯誤或語焉不詳之處。不過自從2002年英國「資訊自由法」(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2002)通過後,許多歷史資料皆已公開,加上現在數位網路科技的發展,透過網路可以輕易取得相關資料,增加對早期宣教士家庭背景的了解。本文將介紹如何透過ScotlandsPeople和Ancestry這兩個數位資料庫,輔以其他資料來重建甘為霖的個人與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