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9
Item 玫瑰花叢中的老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6-05-??) 謝銀沙本研究探討一位男性家政教師生涯抉擇的心路歷程,以半結構之深度訪談,經由受訪者之敘 說,研究者以詮釋現象學取向,進行文本資料的收集、分析與解釋。主題分析結果呈現七個階段:一、選填志願:我不知道風,要往那個方向吹;二、進入大學:玫 瑰花叢中的老虎;三、轉系掙扎: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四、大學畢業:驀然回首來時路;五、生涯抉擇:那人卻在燈光闌珊處;六、教學生涯:達達的馬蹄,是個美 麗的錯誤;七、生涯規劃:我是歸人,不是過客。 男性家政教師是不符傳統觀念的職業取向,家政領域欠缺男性參與是極需被關注的議題。家政以家庭為核心,探討有關家庭內外相關的各種事物,家庭是男女兩性共 有,家政應該不分性別,需要兩性共同參與,有男性家政教師出現,對解構性別刻板印象,對家政教育專業發展有正面意義。Item 幼兒教師在學習評量實踐知識上之專業發展―個人主體與幼兒園願景交互考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7-12-??) 陳紀萍; 吳毓瑩; Chi-Ping Chen, Yuh-Yin Wu本研究目的是從學習評量實踐知識的觀點,提出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路徑:如何交互考量「幼兒教師主體」及「幼兒園願景」,以貼近幼兒教師評量專業精進需求。幼兒教師的學習評量之輔導的目的,在於幫助幼兒教師清楚得知幼兒學習狀況,得到佐證以評估學習的成效,並回饋課程與教學對幼兒學習的影響。筆者彙整國內實施學習評量文獻,發現存在兩個議題:(一)評量行動與評量目的落差:知道「做什麼」不知「為何做」;(二)評量信念與實踐的落差:知道「如何做」但無法「做得好」;此二問題往往導致無法有效評估學習成效、無法做出最佳評量決定、偏離原有評量信念、及易受外力左右評量行動的後果。學習評量專業發展即為改善評量實踐,幫助幼兒教師達成「知行合一」的目標。筆者針對幼兒教師評量專業發展提出兩個策略:(一)教師主體性與幼兒園願景鑲嵌互融:個人與幼兒園建立評量共識共創願景,勇於發聲進行社群專業對話,覺察並修正自己的評量實踐知識。(二)透過解決現場的實踐問題,教師協同合作提升評量知能:瞭解幼兒教師已有的經驗與知識,藉由協同解決問題產生成功經驗,關注問題解決中的幼兒園整體脈絡。期望藉由上述二策略,幼兒教師與幼兒園全體共同面對評量現況,在建構評量實踐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個人專業,共謀園所願景,最終促進幼兒的學習成長。Item 親子共讀中幼兒母親的心智言談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 林敏宜; 簡淑真親子之間,心智言談的品質仗聞著幼兒心智理解能力的發展,而親子共讀則是進行心智言談的重要時機。歷年來有關親子開心智言談的相關研究較缺乏質性的描述與分析。因此,本研究致力於探究幼兒母親於親子共讀中的心智言談樣貌,以期了解純兒母親如何厲架幼兒對心智世界的學習。研究的對象為兩個幼兒園大班的八位幼兒母親。研究的進行係透過親于在家共讀三則蘊含堂富心智理解意涵的童話故事-- (小紅帽〉、〈大野狼和七隻小山羊〉、〈布萊梅的樂隊〉的方式來蒐集語料,並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有三: (一)幼兒母親所運用的心智用語可析分為認知性、欲求性、情感性等三大類用語。(二)幼兒母親對心智理解意涵的覺知與主現,其特色為:欺騙意涵最易為幼兒母親所具體呈現;錯誤相信理解意涵最易為幼兒母親所忽略,且受圖像線索影響;認知(相信)與欲求意涵的傳達深受文字線索影響;母親心智談話未涉及遞歸性思考。(三)幼兒母親所運用以促進幼兒心智理解的談話策略包括:鼓勵猜測行為動機與想法;回溯故事脈絡;真實與虛假並置;以幼兒為故事主角,類推情境;唱作俱佳,強化角色行為等。研究者依據上述結果,針對幼兒父母、圖畫書作繪者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內隱和外顯母愛對青少年兒女在成長歷程中的母愛感受之配對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7-12-??) 黃淑滿; 周麗端; Shu-Man Huang, Li-Tuan Chou本研究想了解母親對兒女的內隱母愛程度與外顯母愛付出,與其兒女母愛感受程度之間的互動歷程。本研究配對訪談八位母親與其青少年兒女,並應用生命圖表記錄母親對兒女的內隱母愛程度、外顯母愛付出,以及兒女對母親的母愛感受程度。以主題式分析法,共歸納出兩種內隱母愛類型:「豐富穩定型」和「一路攀升型」。以及兩種母兒互動類型:「忙碌的母親和懵懂的兒女」,以及「苦命的母親和體貼的兒女」。整體而言,母親「外顯母愛」對「兒女母愛感受」的影響大於母親「內隱母愛」。母親婚姻際遇的不同會影響外顯母愛的付出,進而影響兒女的母愛感受:忙碌的母親會刻意減少外顯母愛的付出,兒女的母愛感受則因母親的偏心或打罵強迫而較少;苦命的母親會因為對兒女的虧欠感而自覺母愛不足,反而更盡力補償孩子,母親的特殊境遇似乎也使兒女較為早熟,反省能力較佳,母愛感受較豐。故本研究鼓勵母親積極正向的母愛行動,以及對學齡期和青少年期反思性的家庭教育課程。Item 陳毓文教授專題演講「臺灣兒童主觀福祉調查:誰比較快樂呢?」學術活動紀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陳允文; 聶西平; Yun-Wen Chen, Hsi-Ping NiehItem 韓國「健康家庭法」的內容、特色與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3-12-??) 林雅音; 黃迺毓; Ya-Yin Lin; Nei-Yuh Huang韓國近年來積極發展家庭政策,核心概念為「健康家庭」,重視家庭有關的教育與服務,開啟了韓國家庭政策的新典範,因此本篇文章旨在介紹韓國家庭政策中最基礎且最重要的「健康家庭法」(The Framework Act on Healthy families),全文先介紹韓國的社會、經濟、人文特色;家庭政策的發展脈絡;健康家庭法的內容;健康家庭法的執行成果;最後提出健康家庭法的特色、省思與啟示等。參照南韓的健康家庭法及家庭政策與實務的經驗,具有四項特色;(1)韓國政府對推展家庭政策積極努力;(2)建構各級政府家庭政策執行體制;(3)健康家庭的服務體系能提供整合性的服務;(4)依法培育專業工作者來推動健康家庭工作。從南韓的經驗有三項省思:(1)高齡人口的家庭教育與服務內容猶有不足;(2)政策實際執行層面未見中短程計畫和整體計畫的串連;(3)未捉到經費預算部分。對台灣未來發展家庭政策、教育與服務推動的啟示有四:(1)我國政府應更積極投入家庭政策的推動;(2)家庭政策的推動要有完整而系統化的體系;(3)地方綜合服務單位的設置;(4)專責人員的培育與進用之推動,刻不容緩。期盼本文的拋磚引玉可作為我國未來發展家庭政策與實務工作的借鏡與參考。Item 有其母必有其兒?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8-12-??) 黃淑滿; 周麗端; Shu-Man Huang, Li-Tuan Chou母愛的感受在個人的生命歷程如何?有沒有代間傳遞的現象?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育有青少年兒女的中年女性,與其配對兒女,兩代間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類型。本研究分開訪談11位母親與其配對的青少年兒女13位。由主題式分析法歸納出的研究結果發現: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可分為三組。其中,本研究參與母親,對原生家庭母親母愛感受高的,其兒女對她的母愛感受也高,母愛感受豐富的母愛行為被母親們學習並傳遞到下一代,母愛感受有著明確的代間傳遞現象。但對原生家庭母親母愛感受低的,其兒女的母愛感受可歸納為兩類型:一者的母愛感受普通,母愛似乎也在母親不自覺中被傳遞著;另一者的母愛感受很好,這可能是因為不被母親們認同的上一代母愛行為,被母親們反省並改進著。兩代間母愛感受的因素都與母親的偏心與否、互動陪伴時間的多寡、打罵強迫的管教方式,以及個人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關,且生命歷程各階段的差異不大,呈現了相當的穩定性。本研究依此建議母親宜注意公平的管教、少採用打罵強迫的管教、多陪伴孩子,以及應用家庭教育或親職教育課程,以提升自我反省的能力。Item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 毛萬儀; 黃迺毓研究指出,早期的父職經驗可以預測往後的父職模式,因此,探討最初父職經驗,將有助於理解父職模式的形成。本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之初任父親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根據其回溯之父職經驗,探討其第一年的父職經驗歷程。本研究發現:第一年父職經驗,依照時間順序,經歷「預備瞳釀」、「父職概念模糊」、「街擊慌亂」、「父親親職角色援街適應」、「子女生活照顧」及「發展教養角色」等六個階段歷程。其關注焦點與父職內涵各不相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初任父親親職教育規劃,以及後績研究提出建議。Item 家庭政策與家庭意識形態之關係-以美國兩黨家庭政策演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陳志偉; 黃迺毓; Chih-Wei Chen, Nei-Yuh Huang近年來,家庭研究學者發現,家庭意識形態已經受到家庭政策的影響;而家庭型態的多元,也正考驗著家庭政策制定是否能反應當代家庭的需要。本研究從近 40 年來,美國「家庭救助津貼」、「所得稅抵免及退稅」、「托育」、「家庭照顧假」等 4 大攸關家庭的政策,探討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各自堅持的家庭意識形態,對其家庭政策制定的影響;以及不同家庭政策如何影響美國民眾對於「家庭」此一意識形態。並從家庭政策的目標與定位、「傳統型家庭」與「就業型家庭」的政策意識形態、托育究竟可否視為一項工作、家庭意識形態的演進等四個角度,探討「家庭政策」與「家庭意識形態」的關係。最後從家庭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建議家庭政策應更多融入家庭教育,回歸家庭教育「教育」、「預防」的本質,及以本土家庭研究影響政策制定的目標,重新從「人」與「關係」為視角,讓家庭教育減少家庭政策的成本,才是不同家庭意識形態的演進中,不變的政策核心。Item 泛自閉症兒童與母親在遊戲互動中的語用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朱芳誼; 張鑑如; Fang-Yi Chu; Chien-Ju C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泛自閉症兒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在與母親遊戲互動時出現的語用行為,特別關注在溝通意圖、溝通功能、語用彈性這三者的類型表現。研究對象為生理年齡在53-69個月之間,且皆沒有智力障礙的三名ASD兒童。研究方式為母親與孩子一起玩研究者提供的四樣玩具(球、變形金剛、蠟筆和紙、繪本)約20分鐘。研究者將所有玩玩具的過程錄影拍攝,並以INCA-A語用分類系統(Inventory of Communicative Acts-Abridged)分析編碼當中所收集到的語料。研究發現:「在溝通意圖」中,年齡較小的ASD孩子與母親多出現討論眼前可見事件的類型;年齡最大的孩子則出現表達物體抽象屬性的類型。在「溝通功能」上,母親傾向時常詢問孩子問題、孩子較常出現回答問題的類型。與一般兒童相較之下,ASD兒童同樣具有開啟互動的主動性,但是卻很少出現「詢問一個wh開頭問題」的功能類型。在「語用彈性」中,兩名ASD兒童出現的語用彈性類型比一般兒童較少,以及在低結構的活動中展現出較佳的語用彈性度。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描述分析,並提供相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