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27
Item 1970-1990年代美濃客家人移民南美洲動機與跨國認同 ──以巴西、阿根廷為例(2014) 林彥瑜; LIN YEN YU「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在華人移民史上無論是下南洋,還是前往美洲大陸,總是有客家人的身影。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為臺灣地區帶來大量人口,造成1950年後,臺灣地區除了人口急速增長問題外,尚存在著高失業率、食糧不足問題,促使當時臺灣地區官方與民間皆發出移民他國的聲浪。當時中南美洲國家因需農工專業人士開發當地,故向中華民國發出歡迎移民訊息,使得當時臺灣地區有不少人民移往中南美洲,尤其以移往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人數最多。 本論文以高雄市美濃區客家人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當時美濃地區客家人移民巴西、阿根廷之動機為何?並探討是否因相同動機影響他們回流臺灣,亦或再度移民第三國家?並以他們移民歷程與當地各族裔相處之情況,探討其對於自身跨國認同看法。 本研究以實証研究為主要研究取向,以文獻分析法及半結構式訪談為研究方法,訪問了十二位具有代表性的美濃移民者,以其移民歷程為主要研究材料,研究影響移民之動機,以及受訪者對族裔及國家之認同。研究結果發現,影響美濃地區客家人選擇移民南美洲最重要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原居住國家的社會安全度;此外,已有親人移居巴西、阿根廷也是影響移民動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再移民及回流動機則會受到南美洲國家經濟不穩定因素及社會安全度影響。在跨國認同方面,美濃人最認同「客家」身份,並因此項認同而影響其跨國認同態度。Item 虛擬實境中的真實體驗對華語寫作之影響研究(2016) 呂伯寧; Lyu, Bo-Ning近年來,利用3D虛擬實境,如「第二人生」(Second Life)輔助語言教學的研究日益興起。在虛擬實境裡基於網絡的文本和語音即時通訊增強了師生間、同儕間、學習者與虛擬物體間的互動,并在其中構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實情境,為學習者提供大量有意義的互動的機會。在其中,學習者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多感官,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語言習得。此外,由於在「第二人生」可創造完全沉浸式的語言環境,對於促進海外華語教學意義重大。 本研究以虛擬實境中的真實體驗對華語寫作之影響研究為主題,以新加坡華語學習者為對象,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設立對照組與實驗組,進行為期五週的實驗。在實驗期間,對照組學生接受傳統的寫作教學,而實驗組在進行寫作前可利用虛擬實境中搭建的場景在其中進行真實體驗,隨後進行寫作。通過比較兩組寫作成績及實驗前、後的問卷結果,考察「第二人生」對華語寫作成績、華語寫作態度和華語學習態度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的作文成績顯著高於對照組,並在作文的內容、組織、文法、詞彙和文字上的表現均優於對照組,其中兩組在內容、組織、文法和詞彙上的得分達到顯著。此外,進行了寫作前構思記錄的實驗組學生遠高於對照組,並且在形式、內容和語言上表現出更強的多樣化特征。然而,在本研究中,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後的華語寫作和學習態度沒有明顯差異,有可能是由於課程設計缺乏任務導向及獎勵機制而造成。 此研究作為運用「第二人生」進行華語教學成效性檢驗研究,以期發揮虛擬實境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促進海外華語教學的發展。Item 資訊科技輔助台灣新住民華語文學習初探(2012-06-01) 籃玉君; 籃玉如Item A CEFR-based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System for Chinese Proficiency.(2012-10-01) Hsuan-Po Wang; Bor-Chen Kuo; Ya-Hsun Tsai; Chen-Huei Liao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trend towards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FL)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worldwide. The increasing demand in learning CFL has raised the profile of the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 (CPT). This study will analyze in depth the inadequacy of current CPT’s utilizing 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CEFR) for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to develop a set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tandards for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 CPT system. Actual performance of computerized tests will simulate the empirical data via the CAT system process and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is system.Item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online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2011-08-14) Lan, Y. J.; Chen, N. S.Item SPICE reading: A three-in-one share platform in cooperative English reading.(2010-08-18) Lan, Y. J.; Sung, Y. T.; Sheng-Kuang Chiu; Chia-huei Lin; Tzu-Chien Liu; Chang, K. E.Item 現代歐美華人知識分子研究:以范歲久、李景均與林同棪為例(2015) 曾家安; Chia-An Tseng本研究旨在探討於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在華出生、成長,且日後專業選擇和發展,乃與當時建國背景有密切相關的現代歐美華人知識分子:范歲久(1912-2003)、李景均(1912-2003)與林同棪(1912-2003)等三人,他們的生平歷程、專業理念及精神展現,尤其關切他們如何利用己身所擁有的中西雙方知識經驗來回應時代變局。 本研究對於前述三位人物的分析結果如下: 一、成為知識分子的背景:在生長地區方面,他們皆是生長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大城市裡,因此較西部內陸地區的人士易於接觸到外來文明;在家長學歷方面,相較於當時中國仍有大量文盲的情況下,他們的父親都是擁有中學以上學歷的知識精英;在家長職業和經濟收入方面,他們的父親皆是屬於社會裡的中上階層;在自身學歷方面,他們的最高學歷都優於自己的父親,此與他們父親的學識程度、職業收入和對孩子的期待應不無關係;在專業選擇之理由方面,他們是在當時社會氛圍的需求和機會、父親的期望和勸說,以及個人能力和興趣之間相互權衡下的結果。 二、於歐美長期發展的因素:在動盪不安的時局裡,他們渴望能夠求取一處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於歐美長期發展的優點是他們的人身安全、言論及學術自由等可以受到基本保障,也因此能夠掌握到最新的科技研究趨勢;而缺點則是會付出可能與父母雙親天人永隔、與家鄉親友慢慢疏離的代價,以及要面對不同語言和文化的挑戰。 三、在專業領域裡的思維言行特色:在運用中西知識經驗方面,他們都沒有採取遺忘或丟失華人民族文化的心態,反倒是大方地向西方人士表明自己的華人生長背景,並致力於介紹中西異同之處,更有甚者是運用兩者達至互補或加乘的效果。 總括而言,范歲久、李景均與林同棪等三位現代歐美華人知識分子,他們在歷史轉折的場景和生命變遷的際遇中,就像是居處在時空位置的高點,運用本身文化視野的廣度和專業知識的深度來貫通古今為民族文化繼往開來,尚且還跨越時空融通中西文化來講解異同以促進交流和降低誤解,甚至不再將自己侷限於自清末延續至民初時期學者們所談論孰體孰用的模式,而是根據自己的專業領域和想法來擇取雙方之特長加以媒合,並進一步再創人文的新意與價值。Item Advice for Establishing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Online Simulation Games.(2010-09-26) Chen, W. N.; Lan. Y. J.Item 試析「甲午戰爭」中與臺灣相關主題的文學作品─以易順鼎的詩為端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7-07-31) 林振興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的戰爭之一,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割讓臺灣,也 造成乙未戰事。對這場戰爭當時的臺籍文人充滿悲憤之情,故在其詩文中露骨而 沈痛的批評清廷無能與昏庸,但當時在內地的文人也有一批對此不滿的文人,表 達其對臺灣居民的傷感哀痛。前者以洪棄生為代表,其《寄鶴樓齋詩集》中,有 多首詩作均表現此一沈痛哀傷之情;後者則以易順鼎為代表,易氏以道臺身份在 臺灣群民無首之際,孤身赴難,鼓舞軍民士氣,但終因勢不可為,而抱憾離臺, 其《琴志樓詩集.魂南集》中收錄多首赴臺有感之作,同時詩人黃遵憲、王闓運 等對此一史事亦有所感懷。 本計劃選定以易順鼎為中心,欲探析臺籍文人與內地文人對「甲午戰爭」割 臺一事的感懷之情,有何不同的呈顯方式,同時也全面性探析文學作品對此一事 件的論述,對「甲午戰爭」的景況提供另一個方向的史料,具體詳實地反映當時 知識分子對割臺一事的憾恨。Item 美國各級學校K-12華語教材情境選用研究(中壢市: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2008-10-01) 蔡雅薰華語教材編寫成功與否,不僅直接影響教學品質與效能,更是海外華語教學推廣的重要關鍵。面對現今海外多種華語教材需求的時刻,具備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及趣味性的華語文教材編寫更顯重要。然而,目前學界對於華語教材編寫基礎原理缺乏全面性學術研究建構;對於如何將華語教材輸出,並與國際主流教育接軌,亦正亟思永續經營與建立通路的策略。 本研究目的主要為僑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僑委會)在2008年新編美國兒童華語教材進行海外在地華語需求基礎研究,並依據2008年2月新訂之「美國地區兒童華語課程暫行綱要」,針對華語教材研發之「課文情境參考表」作為調查基礎,由美國紐約等12個僑務駐外單位,回收任教於美國各級學校,包括中文學校及主流學校K~12的華語教師填寫的351份有效問卷,依據美國學生需要、學習興趣及華語為外語教學的「5C」思考,對於「課文情境選用」進行交叉分析。研究成果將可提供未來僑委會及產官學各單位研發美國地區華語教材各等級次課文情境重要選用及不同學齡需求先後安排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