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欣宜"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ICCS 2009公民教育與素養評量架構對我國公民教育之啟示(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2009-12-01) 劉美慧; 劉欣宜Item ICCS2009公民素養評量架構與我國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比對分析(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2010-11-01) 劉美慧; 劉欣宜; 陳麗華Item 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班級規模效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6-01) 宋曜廷; 邱佳民; 曾芬蘭; 劉欣宜; 陳柏熹班級規模對教學歷程和學習成果的影響向來在教育政策和教學研究文獻中備受矚目,但臺灣目前探討班級大小和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的實徵研究十分有限。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三:一、探究臺灣地區國民中學階段班級規模與學生學習成就的關聯;二、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屬性(公私立)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三、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所屬城鄉的都市化程度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本研究以參加200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273,418名應屆畢業國三學生為對象,透過線性階層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探討班級大小、學校屬性、學校所在地都市化程度等主要變項對於學生國中基測成績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臺灣地區的國中,班級規模愈大,成績顯著愈高,且此種現象在公立國中比私立國中明顯,此種現象在低都市化所在地的學校較中都市化和高都市化所在學校更為明顯。這些發現與歐美各國所發現的小班效應有明顯不同,本研究提出「成就排比模型」(achievement-sorting model)來解釋相關發現。Item 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班級規模效應(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6-??) 宋曜廷; 邱佳民; 劉欣宜; 曾芬蘭; 陳柏熹; Yao-Ting Sung; Jia-Min Chiou; Hsin-Yi Liu; Fen-Lan Tseng; Po-Hsi Chen班級規模對教學歷程和學習成果的影響向來在教育政策和教學研究文獻中備受矚目,但臺灣目前探討班級大小和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的實徵研究十分有限。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三:一、探究臺灣地區國民中學階段班級規模與學生學習成就的關聯;二、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屬性(公私立)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三、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所屬城鄉的都市化程度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本研究以參加200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273,418 名應屆畢業國三學生為對象,透過線性階層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探討班級大小、學校屬性、學校所在地都市化程度等主要變項對於學生國中基測成績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臺灣地區的國中,班級規模愈大,成績顯著愈高,且此種現象在公立國中比私立國中明顯,此種現象在低都市化所在地的學校較中都市化和高都市化所在學校更為明顯。這些發現與歐美各國所發現的小班效應有明顯不同,本研究提出「成就排比模型」(achievement-sorting model)來解釋相關發現。Item 從我的作品談琵琶音樂的創作(2007) 劉欣宜琵琶的音色、指法、與時間觀是在寫作琵琶音樂時必須了解與掌握的特色;研究者本者對琵琶音樂的熱愛,在汲取傳統的精華與加入創新的想法中取得立足點,希望透過文獻的研讀與創作的實踐,在研究與分析之後,研究者將所理解與發現的寫作技巧做有系統的整理與探討。Item 《搜山圖》抓妖圖像研究(2009) 劉欣宜; LIU HSIN YI摘要 《搜山圖》是一系列描繪抓妖圖像的敘事畫,主要以長卷的形式構成,描繪一群看似兇猛、像妖魔般的人物在長滿樹木的山林中作搜捕的動作,他們帶著獵鷹或獵犬,手持各種武器,捕殺藏匿於山林中的各種生物,這些被追捕的生物包括動物以及部分半人半獸的生物。 現存的《搜山圖》畫卷分藏於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手中,共有十二個版本之多,根據其抓妖圖像的組成,又可分為四大系統︰動物妖系統、女妖系統、混合系統、衍生系統。 擔任搜山工作的主神,學者多認為是二郎神,但根據不同版本《搜山圖》中主神形象的演變,不同時期的主神身分有所不同,先後包括了︰毗沙門天王、二郎神、關羽,甚至可能和鍾馗或其他受歡迎的神衹及傳說英雄有關。 《搜山圖》中各抓妖場景的來源有三︰一、原有搜山故事文本中保留的抓妖場景,二、受到其他熱門文本中妖怪情節影響,三、其他妖怪圖像的借用,如《揭缽圖》、《鍾馗圖》。 《搜山圖》畫卷之所以流傳千年不墜的原因之一,即是畫卷本身所具有的「固定性」及「流動性」,其一是抓妖場景的組成範疇固定,但畫家卻擁有高度自由的能力重新組織圖象;其二是搜山主神的地位及功能固定,但其角色身分的流動性卻造不同的造型表現;其三是畫卷固定表現「混亂」與「整頓」兩股力量,但整體的圖像意涵可以是歌頌抓妖者的功績,也可以是對被捕抓者的同情。Item 流浪教師的夢與現實─師資培育政策變革後準教師的困境(2009) 劉欣宜; Liu, Hsin-Yi1994年《師資培育法》的公布改變了過去師資培育政策的走向,由封閉轉向開放,由計畫制轉向儲備制,師範校院不再是專門的師資培育機構,一般大專校院也能依循相關規定設立教育學程,結果取得教師資格者數量大增,加上少子化趨勢的影響,導致許多準教師面臨謀求教職的困境,這些人即為大眾所熟知的「流浪教師」。 本研究旨在瞭解流浪教師於師資培育政策變革之後所面臨的困境,為了能更貼近他們的生命經驗,瞭解事件發生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脈絡,研究者採用敘事研究法來呈現八位流浪教師的生命故事,包括選擇教職的原因、師資養成的歷程、謀求教職的經歷,以及結構面因素對其在謀職過程中的影響。 整理與分析研究資料後,所得結果可歸納為四方面: 一、師資培育方面: 職業的穩定性、聲望地位與個人性別特質是影響選擇教職的重要原因,且個人對教師角色的評價與工作價值觀將影響任教意願,再者,師培生對師資職前教育課程的期待常在理想取向與功利取向間擺蕩。 二、謀求教職方面: 結構限制與個人選擇是流浪的主因,流浪期間準教師常同時扮演多重角色,並對教師甄選的公平性多持保留態度,且其在面對結構約制時並未展現能動性,偏向以消極方式調適與因應生涯阻礙。 三、個人與結構的衝突方面: 流浪教師面對的結構限制包括少子化、鎖缺政策、性別刻板印象、師院學歷、代理代課教師的特殊身分、不穩定的工作狀態及社會的輿論等,兩者間常有衝突與矛盾。 四、流浪教師與師資培育的再概念化方面: 流浪教師與儲備教師雖指涉相同對象,對師資培育的訴求卻各有不同,且流浪教師非全為失業人口,另外多元開放卻標準寬鬆的師資培育易造成人力資源浪費與證照貶值危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師資培育方面: 師資培育的改革不應如鐘擺,需有延續性及前瞻性的考量,且政府應建立師資供需機制,並以多元標準遴選師資培育學生,方能兼顧師資培育的質與量。 二、教師甄選與評鑑方面: 教師甄選制度在程序、內容、標準和成本上可有更完善的規劃,且就代理代課職缺與甄選所牽涉之政治酬庸與學校權力佈局的問題應特別留意,另外,學校若欲以教師評鑑來排除不適任教師,首需克服學校的人情文化。 三、解決流浪教師問題方面: 政府應妥善思考鎖缺政策與教師甄選名額的收與放,且準教師需提早為未來超額教師的問題作好心理準備,另外偏遠學校代理代課職缺常無人應聘,政府應設法提升該職缺的吸引力,準教師亦需改變謀職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