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徐元民"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探索(2007) 陳明信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探索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研 究 生:陳明信 指導教授:徐元民 協同指導:麥秀英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特質及其文化內涵,採用歷史研究法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進行研究,首先探尋傳統舞龍的特色與類型,其次探討競技舞龍的形成與技法,接著探究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文化內涵,分別從教育價值、宗教信仰、經濟與觀光、政治與族群、社區認同、性別意識、錦標主義等七個層面進行探索。本研 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傳統舞龍是民間的傳統文化,由龍圖騰衍生出舞龍活動,更隨著文明的演進,結合民間生活禮俗、歲時節慶,融合傳統與創新的龍舞藝術,展現出豐富多元的舞龍樣態。 二、競技舞龍源於傳統舞龍,從民俗運動的產物經有心人的改變,變成符合現代競技運動模式下進行比賽,深受大眾喜愛。 三、探索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的文化內涵看似對立的詞句,各有其文化內涵,如有團隊精神、競技化、族群的包容…等等,但實際上還是有相同點如身體的活動、信仰的傳承、藝術表演…等等,這些相同點代表舞龍活動延續的優良薪傳與價值觀,值得推廣。 關鍵詞:傳統舞龍、競技舞龍、體育、運動Item 嚴復的體育思想(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4-12-01) 徐元民; 劉一民Item 戰前十年中國體育思想之研究(1928~193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990-06-??) 徐元民Item 民族主以下創始的中央體育行政組織--教育部體育委員會(1932~1937)--(2005) 鍾裕文; Chung Yu-Wen摘要 1927年國民政府完成中國統一之後,見國力衰落、民族體質孱弱,有意提倡體育以振興民族,鍛鍊國民體格來達到民族復興的目的;另一方面,體育界人士大聲呼籲成立中央級的體育行政組織,來統籌全國體育事務。 1932年政府召開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此一創舉為我國體育事業奠定了現代化的基礎,會中並決議成立「教育部體育委員會」。 當時面對日本侵擾,國人反日的民族情緒高升,國內「民族主義」思想瀰漫。本文欲從「民族主義」的觀點來探討它與教育部體育委員會創始期兩者之間的關係。 經過研究,可以發現「教育部體育委員會」的創始過程有以下的意義: 一、推行的事業包含學校體育、社會體育,推行各項事業皆有發揮民族精神,為保家衛國作準備的意圖。 二、推動體育事業過程中,引發的思想論爭,創造了近代中國體育思想的「黃金期」,也指引中國發展出適合國情的民族本位體育。 三、體育組織三級制的概念,以及設立專人負責其職的觀念,影響至今。也為日後中華民國體育行政組織運作的概念埋下根基。 關鍵詞:教育部體育委員會、民族主義、民族本位Item 胡適的體育思想(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7-09-01) 徐元民; 劉一民評胡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重要的領導人物,也是個發揚民主與自由的思想家。本 文以探討胡適自由與民主的體育思想為主軸,解析其思想的結構,獲知胡適的體育思想之特質 有二,其一為健身立業的身體意識,視健康的身體為求學立業之根基,其二為勝負共榮的運動 倫理,認為參與運動競賽應積極的求勝,不論勝負均由雙方所共享。 胡適自由民主的體育思想,促進了體育向教育的一環邁進,導正體育為學生的正規活動之觀念, 樹立正確的運動競賽的之倫理風範。Item 臺灣流民拳之研究(2005) 林玉鳳在台灣流傳的眾多武術中,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強調「招不過三」的「流民拳」。於是就開始收集與「流民拳」有關的文獻,起初本想藉著歷史經驗以抓住門派的重要成因,以形成本研究的基本發展方向。然而,所獲得的歷史文本不多,因此本研究輔以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來彌補史料的闕漏。用以探究「流民拳」的技術層次、制度層次、精神層次,所得結果如後:技術層次:強調能打的武術,但由於近來學武目的改變,以致於較少實戰對打訓練。制度層次:俱樂部與師徒制的並行下,雖利於推廣,但對於門派道統的傳承卻有些阻礙。精神層次:不離「教武育仁」維護門派榮譽期勉弟子。Item 醒獅在台灣之發展(1950~2011)~以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為探討中心(2012) 邱秀蓮; Shiulien Chiu本研究以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為探討中心,藉由田野調查與文獻分析建構整篇論文,希冀瞭解醒獅在台灣地區的發展情形。本研究目的:(一)探討醒獅傳入台灣的方式;(二)探討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因社會、經濟與政策發展引發的興衰過程,以及其獨特的展演設備與模式;(三)探討台灣的醒獅團與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淵源,以及因應時代更迭,獅團經營方式與展演風貌變化的過程。 透過深入訪談九位受訪者與分析報章雜誌報導,獲致以下結論: (一)醒獅藉由大陸移民者將原鄉文化導入台灣社會,在政府遷台後,由粵籍團體促成醒獅在台灣、星馬等華人地區蓬勃發展。 (二)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原作為重現原鄉民俗與同鄉休閒娛樂的場所,因將醒獅作為服務國家社會的方式而聲名遠播,使醒獅在台灣成為熟為人知的民俗活動。 (三)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隨著聲名遠播後,其展演設備與模式成為台灣醒獅團爭相仿效的對象,且原以服務為性質的表演轉為商業收費表演,後因金錢引發團館經營管理的紛爭,改變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運作的方式。 (四)向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請益者眾、弟子傳承獅藝者多,惟這些獅團經營模式與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不同,展演模式又融合星馬地區醒獅技藝而有所變化。Item 開拓體育史學新視野(國立體育大學, 2010-09-01) 徐元民; 林玫君; 陳麗娥; 郭金芳; 張孜寧; 陳衍和; 龍炳峰; 郭憲偉; 顏伽如; 黃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