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方永泉"
Now showing 1 - 20 of 14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C. Macaulay 的「兩性平等」人性觀與教育學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3-??) 方永泉為探索C. Macaulay(1731-1791)這位在歷史上被忽略的女性教育學者,本文首先探討了她的生平背景,發現她在當時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並未自我囿限於傳統所賦予之女性定位,而係以豐富的學識與堅定的決心,將政治改革者與女性知識份子的角色融於一身。筆者認為,Macaulay 的人性觀與其教育思想間有密切關係,故先探討其人性觀。Macaulay 主張,理性與情感均衡及兩性平等的人性觀,認為所謂的「性別互補」觀念應是在個人之內,而非社會之中。而在教育思想方面,Macaulay 則有下列的主張:一、教育的改進是社會及政治改革的起點;二、人的知識與品格可以透過教育來培育;三、重視道德教育的作用;四、主張男女皆可適用的文學教育;五、重視教師的品格及素質等。總言之,Macaulay 的教育論述並未論及窮人與僕人的階級該如何習得其所倡導的教育,可說是其理論缺陷。惟其透過對於兩性平等人性觀的倡導,具體地將一套完整的人文主義教育主張貫注在她的教育計畫中,正體現了Macaulay 心中的美德價值及人性尊嚴。Item C. Macaulay 的「兩性平等」人性觀與教育學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3-??) 方永泉為探索C. Macaulay(1731-1791)這位在歷史上被忽略的女性教育學者,本文首先探討了她的生平背景,發現她在當時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並未自我囿限於傳統所賦予之女性定位,而係以豐富的學識與堅定的決心,將政治改革者與女性知識份子的角色融於一身。筆者認為,Macaulay 的人性觀與其教育思想間有密切關係,故先探討其人性觀。Macaulay 主張,理性與情感均衡及兩性平等的人性觀,認為所謂的「性別互補」觀念應是在個人之內,而非社會之中。而在教育思想方面,Macaulay 則有下列的主張:一、教育的改進是社會及政治改革的起點;二、人的知識與品格可以透過教育來培育;三、重視道德教育的作用;四、主張男女皆可適用的文學教育;五、重視教師的品格及素質等。總言之,Macaulay 的教育論述並未論及窮人與僕人的階級該如何習得其所倡導的教育,可說是其理論缺陷。惟其透過對於兩性平等人性觀的倡導,具體地將一套完整的人文主義教育主張貫注在她的教育計畫中,正體現了Macaulay 心中的美德價值及人性尊嚴。Item Catharine Macaulay 與 Mary Wollstonecraft 教育思想比較研究(2006-01-01) 方永泉自從美國女性主義教育哲學家Jane R. Martin 在1985 年出版《重啟對話》 (Reclaiming a Conversation: The Ideal of Educated Women)之一書,並且 提出了過往教育思想的研究忽略了女性觀點的教育思想之探討的主張後,除了 在教育學術領域開啟了對於以男性思想為主的教育哲學及教育思想的批判之 外,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的學者從性別角度來重新省察過往的教育理論及教育 思想。本研究計畫的主要目的,即在延續研究者之前的研究興趣及成果,企圖 重新發掘已往西方教育思想史中常被忽略的女性學者教育學說。本研究將以兩 位身處同一國度(英國)及時代的女性學者Catharine Macaulay(1731-1791)和 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比較分析兩人在教育 思想上的異同之處。Macaulay 為當時知名的歷史學者,而Wollstonecraft 則 以其自由主義觀點的女性主義馳名後世,但這兩人都有教育方面的代表作, Macaulay 生前的最後一本書為《教育書信集》(Letters on Education),而 Wollstonecraft 除了其最重要的代表作《為女權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也可視為其在教育方面的論述外,她的第一本書及最後一本 書也都以教育的論述為主;是以對於兩人的教育思想進行比較研究可謂有其相 當的意義存在。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仍擬採取理論分析的方法,亦即先 蒐集文獻,然後再進行詳細閱讀與分析,最後再進行研究報告的撰寫。而在預 期達到的成果方面則為:1.進一步發掘西方教育思想歷史中女性學者關於教育 實踐及教育理論的主張。2.透過本研究的開展,將西方教育史中重要學者有關 女子教育的主張進行詳細探討與再詮釋,進而發掘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及有關 性別的意識型態。3.能夠藉由不同的觀點,重新思索及書寫西方教育思想的發 展。4.拓展充實國內教育學界在教育思想史方面的理論基礎。Item Christine de Pizan 在《婦女城》及《身體政治》的教育思想研究(2006-07-31) 方永泉隨著女性主義在各學門領域的出現,再加上自從美國女性教育哲學家Jane R. Martin 於1985 年出版《重啟對話》(Reclaiming a Conversation: The Ideal of Educated Women)之後,在教育學術領域開啟了對於以男性思想為主的教育 哲學及教育思想的批判之後,近廿年來,從性別角度來重新省察的教育理論及 教育思想已經有了重大的進展。本研究計畫的主要目的,即在檢視回顧以往西 方教育思想中常被忽視的女子教育學說,並以一位14 世紀的女性思想家 Christine de Pizan(1364-1430)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特別針對其在教育及政治 方面的代表作:《婦女城》及《身體政治》兩書進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在方法上, 主要是採取理論分析的方法,亦即先蒐集文獻,然後再進行詳細閱讀與分析, 最後再進行研究報告的撰寫。而在預期達到的成果方面則為:1.重新發掘西方 教育思想歷史中女性學者關於教育及教育思想的「異音」。2.對於西方歷史上學 者有關女子教育的主張進行詳細探討與再詮釋,奠立其與關於一般教育或男子 教育的論點進行比較的基礎,更進而能發掘隱藏其下的文化意識型態。3.以不 同的觀點重新思索及書寫西方教育思想的發展歷史。4.拓展並充實國內教育學 界的理論基礎。Item Desiderius Erasmus和平思想及其教育蘊義(2023) 陳正道; Chen, Cheng-Tao在文藝復興教育史上,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被譽為一代偉大的人文主義者。究其一生的學術與精神,和平思想的理念幾乎貫穿在他畢生的事業。本研究欲深入探討Erasmus和平思想的淵源以及教育的可能性,希望從他身上汲取思想精華,反思當代教育的發展。 本研究以Erasmus的生平為起點,了解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如何塑造他的和平思想,尤其在政治與宗教的問題上,他認為有必要透過溫和的方式,給予統治者建議以及試圖緩解宗教分裂的危機。他這種漸進與溫和的改革理念,也同時是和平思想的代表,都可說源自於一套「基督哲學」(Philosophia Christi)的展現。其次,透過本研究對Erasmus和平思想方面的著作進行分析與詮釋後,也發現Erasmus的和平思想蘊含著基督教互愛的精神以及陶冶品格上的德行。兩者作為理解Erasmus的和平思想有著極為重要的關鍵,同時也解釋了為何他要透過教育的方式來改革社會,期待社會能夠真正達到和平的狀態。 在理解Erasmus的和平思想後,本研究也將嘗試思考他和平思想的教育蘊義,提出一些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一些應該正視的教育議題。最後在結論中,則會根據Erasmus所主張的和平概念,對於今日台灣社會的教育提出反思與啟示。Item Dewey宗教哲學及其教育蘊義之研究(2023) 吳英同; Wu, Yin-Tung本研究旨在探討Dewey宗教哲學及其教育蘊義,研究方法係採「教育詮釋學」研究法,並以傳統哲學的體系作為討論架構,經由形上學面向(一般形上學、特殊形上學)、認識論面向和價值論面向來釐清Dewey宗教哲學與傳統宗教哲學之差異,以及Dewey宗教哲學之特色與重要性,並加以批判。最後提出Dewey宗教哲學在教育上的實踐。研究發現,隨著Dewey的哲學從Hegel唯心主義轉向經驗自然主義,其早晚期宗教哲學亦有極大的變化。晚年成熟的宗教哲學將宗教區分為制度性宗教(Religion)以及宗教性經驗/態度(the Religious),並主張追求宗教性經驗/態度,揚棄制度性宗教。真正的宗教經驗是不需依附於宗教制度或事務上的,在日常生活經驗中都可以感受經驗的宗教本質。Dewey拒絕了超自然思想與制度性宗教,賦予「上帝」嶄新的意義:各種理想的結合、理想與現實趨於一致的關係。本研究批判其拒絕超自然思想與制度性宗教的立場,指出二者仍有其正面貢獻。 有關Dewey宗教哲學在教育上的蘊義,本研究提出對一般教育的啟示與融合Dewey宗教哲學精神的宗教教育建議。一般教育的啟示包括:教師要致力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建構理想便是體驗「上帝」的同在;幫助學生擁抱生命的不確定性,用科學方法平靜心靈、面對人生的問題;師生在學習中共同體驗民主、科學、藝術及生態教育中的宗教經驗;強化課程整合帶給學生更多整體性的宗教經驗。本研究認為,欲提升人民宗教智能,必須實施宗教教育課程,並提出融合Dewey宗教哲學精神的宗教教育建議,以「非認信式的」、「整合式」以及「關於宗教、來自宗教」的教育模式,做為我國未來實施宗教教育的方向。Item J. Huizinga 遊戲人的觀念在教育美學上的啟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6-08-01) 方永泉Item J. Huizinga「遊戲人」的觀念在教育美學上的啟迪(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6-08-??) 方永泉; Fang, Yung-chuanItem Jane Roland Martin女性主義教育思想重探(2024) 許晏綾; Hsu, Yen-Ling本研究主要透過詮釋學方法,探討Jane Roland Martin的女性主義教育思想,包括Jane Roland Martin的學術經歷背景及轉變,以及探究其女性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及對當代女性教育家的分析及批判,並透過其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概念,包括性別敏銳教育、學校之家、文化財富等概念,進行評析及討論。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在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步驟,並進行國內文獻初探。第二章則說明Jane Roland Martin的生平經歷、女性主義教育思想的承繼與啟蒙以及其發展。第三章則探究其對不同女性教育思想家的思想的再詮釋。第四章以Jane Roland Martin 女性教育思想的拓展,包括學校之家、文化財富等概念,並進行評析。第五章結論提出本文的結論以及後續研究建議。經過本研究,Martin在轉向女性主義研究後,對傳統教育理論有諸多批判,認為女性在教育領域幾乎被忽略。所以Martin主張,應重視女性經驗、情意的學習、家庭教育等內容,而後她也以這些主張,持續拓展出學校之家(schoolhome)、文化財富(cultural wealth)等內容的相關著作。其中更包含了性別敏銳教育、3C教育、教育-性別系統等這些Martin教育理想的說明。而經過對Martin女性主義教育思想的重探,研究者發現Martin對現代教育有下列貢獻,包括(一) 分析教育與性別的關係、(二)說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三)重視教育的全面性、(四)對教育場域的再構等內容。從上述能看出Martin的女性主義教育思想持續延伸,並越加完善,使得範圍涵蓋學校、家庭、社會、國家,也可從中看出Martin對性別意識、教育實踐和文化財富保護的重視。Item Jean-Jacques Rousseau 幼兒教育思想研究(2021) 許郡倚; Hsu, Chun-Yi本研究旨在以文獻分析法及Gadamer詮釋學,探討Jean-Jacques Rousseau的幼兒教育思想。本研究的目的有四:(1)探析孕育Rousseau幼兒教育思想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淵源。(2)探討Rousseau之人性觀及幼兒發展階段,以說明Rousseau幼兒教育思想中之幼兒人性與發展之特質。(3)探究Rousseau幼兒教育思想並予評析。(4)綜合研究結果對我國幼兒教育現況提出具體之建議。並且,歸結前述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與方向。本研究的結果有四:(1)Rousseau的幼兒教育思想深受當時的社會與生平閱歷所影響。(2)因為對於幼時的經歷與社會的主流氛圍感到憤慨,因而產生了其不同於時代主流的人性觀,以及其適齡教育的思考。(3)Rousseau認為幼兒是人一生中最接近「自然」的存在,應遵循自然、增加幼兒學習的自由度、提倡感官教育與體育等。(4)Rousseau至今仍有不小的影響力,其幼兒教育思想也涵蓋在我國幼兒教育師資培育的課程中。我國當前的幼兒教育,因幼托整合而導致教學現場人員變得更為複雜,未具幼兒教育教師證照的教保服務人員,在缺乏相關理論學習的情況下,不符幼兒階段的教育過失時有所聞,這也更顯理論學習的重要。從這次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在現場教學人員的部分,可針對師資培育的部分再進行調整,以輔助現場人員的專業養成。最後,綜觀我國目前在幼兒教育理論的研究,其中尤英語系國家外的研究相對匱乏,仍有再深耕的空間。Item John Stuart Mill 的女性主義思想及其教育意涵(2008) 游子瑤; Yu, Tzu-Yao本研究旨在探討John Stuart Mill的女性主義思想及其在教育上之蘊義,首先,由Mill的思想背景探究起,包含十九世紀的英國現況、Mill特殊的受教方式、豐富的生活經驗及其思想中深刻的經驗主義、效益主義與自由主義基礎。其次,先藉由自由主義政治哲學與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兩大脈絡,定位出Mill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思想的脈絡性、特殊性與重要性;再回到Mill女性主義思想中,深探其主要的基本內涵與權利主張,並帶出Mill女性主義思想中,以經驗主義人性觀為預設,以效益與自由主義為準則的論述方式,同時闡述Mill具有穩固思想基礎的女性工作權、女性投票權以及婚姻與家庭相關權利的主張。復次,針對Mill的女性主義思想進行反思,並探討Mill女性主義思想中所蘊含的教育意涵,可由兩方面分別論述:其一為Mill觀念中女性受教權與其他權利間的關係,其二在探討Mill女性主義思想對今日性別平等觀念推廣與教育實踐之啟示。最後,依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做出結論,以及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總之,Mill女性主義思想中深厚的理論基礎,不但帶有崇高的自由與道德張力,也深具強而有力的效益說服力;因此,期望在本研究的初步探討之下,能使Mill的女性主義思想對現今性別平等論述與教育奠定更紮實的理論基礎。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 在英國十九世紀經濟自由、政治民主、社會主義興起但女性仍嚴重受壓迫的時代背景下,Mill深富學術思辯性的生命經驗醞釀出其女性主義思想與行動。 二、 Mill是自由主義思想中的女性主義者,亦是女性主義思想中關注公領域中法定權利的自由主義者。 三、 Mill的女性主義思想係以經驗主義、效益主義與自由主義為骨幹,力倡各項女性權利之落實。 四、 Mill認為讓女性擁有各項基本權利即為一種廣義的教育,並且主張女性接受與男性一樣高水準和有系統的教育,乃是女性擁有前述各項基本權利之前提。 五、 Mill女性主義思想可充實兩性平等教育之理論基礎與課程內容。Item M. Wollstonecraft 與 C. Macaulay 女子「理性教育計畫」之比較研究(2010-07-20) 方永泉Item Maxine Greene「教師即陌生人」思想及其在課程美學理論建構及實踐的啟示(2009-01-01) 方永泉Item Maxine Greene「教師即陌生人」教師哲學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蘊義(2009-01-01) 方永泉Item N. Noddings民主教育理論之研究(2024) 許琬玲; Hsu, Wan-Ling本研究旨在探究Noddings的民主教育理論,研究者將運用概念分析和詮釋學的研究方法,了解美國二十世紀的重要民主教育理論,進而,探究Noddings的民主教育內涵,包含Noddings為當代提出的民主教育目標、民主教育在學校當中的落實方式,以及民主教育融入人類生活領域之主張。研究者將探究和建構Noddings的民主教育觀點和實踐之內涵,最後,為本研究做出結論和提出建議。研究者發現,Noddings的民主教育觀點奠基於Dewey基於溝通的民主教育主張,其認可Hutchins博雅教育對於永恆性問題的貢獻,以及認同Gutmann審議式民主的教育觀點。Noddings認為當代的教育應改變二十世紀處於競爭、官僚式,和標準化的教育狀態,而應朝向合作、批判思考,和創造力的民主教育。基於此,Noddings為學校提出民主教育的實踐內涵,包含應保障公民的受教機會和提升學校教育的品質,以及在課程當中實現適性教育,落實教育機會均等。Noddings主張民主教育應涵蓋人類的生活領域,包含家庭生活教育、職業教育,以及公民教育,讓人們有能力讓其在民主社會的生活更美好。Noddings的民主教育理論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發展具有相當程度的啟發性,值得教育工作者從教育的理論層面和實務層面進行更為深入之探究,期許能讓當代的民主教育能有更為成熟且完善的實踐與發展。Item 〈Peter Gardner 論宗教的教導與宗教自主的自由主義理想〉述評(師大書苑, 2007-01-01) 方永泉Item Plato《理想國》與Gilman《她鄉》烏托邦主張及教育思想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3-??) 方永泉; Yung-Chuan Fang本研究主要以Plato《理想國》與二十世紀C. P. Gilman《她鄉》作為探究對象,並比較分析兩者烏托邦主張及教育思想之異同。兩者均為歷史中重要的烏托邦及教育思想文獻,也有類似共產社會的觀點,然而,兩者設定烏托邦之基本原則及所呈現出來的教育風貌卻大相逕庭。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方法,探討並比較了兩人的烏托邦教育思想,並且闡發了烏托邦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的重要性。研究結論如下:一、在現代社會中,具備「反偶像崇拜傳統」精神的烏托邦主義,可能才是烏托邦真正精神之所在;二、比起理念論式的「靜態烏托邦」,現代社會中吾人需對演化論式的「動態烏托邦」投以更多關注;三、Plato 與Gilman 欲培養之女性形象可說幾無二致,但兩者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對於「母性」或「母職」的看法。Plato 並未正視「母職」的重要性,但Gilman卻賦予「母職」最崇高地位。此一差異對我們重思教育定義可說極有意義。Item R. Caillois的遊戲理論探討及其教育省思(2018) 邱世平; Ciou, Shih-P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法國的文學、哲學家Roger Caillois的遊戲理論,並進一步探討其對教育的省思。 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及詮釋學的方法,首先理解其生平及時代背景,為詮釋其理論提供基礎,以便掌握其理論;其次深入其著作探討其遊戲理論;最後提出對於當前遊戲與教育之省思。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1.遊戲為人類四種原始慾望(desire)的抒發管道,同時遊戲世界在工業革命後也成為現實世界的規避場域。 2.遊戲的特徵包含:自由的(Free)、分開的(Separate)、不確定性的(Uncertain)、不具生產性的(Unproductive)、受規則引導(Governed by rules)、虛構的(Make-believe)。 3.依照玩家對遊戲的心態,Caillois將遊戲分為四種類型:競爭(competition)、機運(chance)、模仿(simulation)、眩暈(vertigo),各類型遊戲具有相似的特質。四類型的遊戲可再形成六種連結,其中「模仿-眩暈」以及「競爭-機運」兩者反映了文明的發展。 4.遊戲在本質上與教育並不相同,具體的遊戲是純粹自為目的性,當實質的遊戲與學校教育連結,將使得教育與遊戲產生質變,可能對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 5.教育現場中四種類型遊戲的存在,能避免現實世界的混亂,為良好的教育環境提供一定的基礎。 6.非教育性遊戲(non-educative games)的提出,使遊戲能純粹的作為遊戲,為教學活動實施提供一個穩定的空間。Item S. Kierkegaard存在思想中的主體性概念及其教育蘊義(2019) 鄭嘉齡; Cheng, Chia-Ling本研究使用哲學詮釋學的方法,追隨存在主義之父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的思想步伐,探究其生命與主體性思想的發展,從中理解個人作為主體性的存在之意義。雖然Kierkegaard並非教育家,但是他對傳統西方哲學的理性體系之批判,如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黑格爾的辯證體系,卻可以作為理性偏估的主體性教育之反思。另外,本研究分別從三個面向探究Kierkegaard主體性的倫理關係,分別是自我關係、自我與他人、以及自我與信仰,並以此展現出理性體系無法概括的存在處境。最後,以Kierkegaard主體性概念剖析現今教育的主體性問題,反思過度理性化的教育,並肯定主體性教育對本真性生命的重要性。分為三個面向來討論: 1. 找回教育中迷失的主體性 2. 擁有本真性的生命學問 3. 實踐主體性的倫理關係 藉由Kierkegaard的主體性概念,希冀留給每個個人的主體性更多的空間,創造更多的生命可能性,回應教育不只是培養理智學習者之理想。Item Viktor E. Frankl論求意義的意志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蘊義(2022) 紀淯諴; Ji, yu-sianViktor E. Frankl為意義治療學的創辦人,一生致力於協助他人尋見意義,其中又以求意義的意志為核心思想,貫穿意義治療學所有論述。因此,本研究以Viktor E. Frankl的求意義的意志為研究核心,旨在釐清求意義的意志之意涵,領略求意義的意志的理念和實踐之道,進而期盼能對台灣生命教育提供啟示性的觀點和做法。全文首先從探究Frankl的生平與思想淵源為開端,力求更加瞭解意義治療學說的緣起與使命;接著,便深入剖析求意義的意志所追求的意義與其所論的意志,釐清真正值得人類追尋的目標。Frankl認為唯有靈性維度的終極意義才值得追尋,唯有自我超越的終極意義才是真正能引領人、激發人的核心,而求意義的意志則是指人尋找並實現這意義的基本努力。隨後,再以求意義的意志之意涵為基礎,探求追尋生命意義之實際途徑:工作、愛與受難,以提供實踐方向;最後,將求意義的意志與108課綱所強調的態度與能力素養融合,從態度素養與能力素養兩面向提出一些能作為發展生命教育參考之啟示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