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洪如玉"
Now showing 1 - 16 of 1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個民間團體在全球化下終身學習的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2002-12-??) 洪如玉Item 人之異於禽獸幾希?Derrida動物倫理探討與教育深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6-??) 洪如玉; Ruyu Hung本文主旨在於探討解構哲學家Derrida的動物倫理思想,以及內含深刻的教育哲學蘊義。Derrida的動物哲學起點在於質疑Heidegger與Levinas的人本主義,然而Heidegger與Levinas哲學重點之一在於批判傳統人本主義,換言之,Derrida認為Heidegger與Levinas雖批判傳統人本主義,但仍然保有人類中心主義的內核。Derrida的批判包含著對人性本質之深刻反思,顯示出對於人與動物關係的另類思考,此解構取向的動物思想並非只是個純概念遊戲,在教育與倫理政治學上有相當程度的回應,整體而言,本文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前言;第二節探討Derrida對於Heidegger存有論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第三節為Derrida對於Levinas倫理學之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第四節探討Derrida動物倫理之教育反思及其在倫理政治面向的意義;第五節以「跟隨(動物)倫理為尊重他者教育之起點」作為Derrida動物倫理之結語。Item 人之異於禽獸幾希?Derrida動物倫理探討與教育深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6-??) 洪如玉; Ruyu Hung本文主旨在於探討解構哲學家Derrida的動物倫理思想,以及內含深刻的教育哲學蘊義。Derrida的動物哲學起點在於質疑Heidegger與Levinas的人本主義,然而Heidegger與Levinas哲學重點之一在於批判傳統人本主義,換言之,Derrida認為Heidegger與Levinas雖批判傳統人本主義,但仍然保有人類中心主義的內核。Derrida的批判包含著對人性本質之深刻反思,顯示出對於人與動物關係的另類思考,此解構取向的動物思想並非只是個純概念遊戲,在教育與倫理政治學上有相當程度的回應,整體而言,本文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前言;第二節探討Derrida對於Heidegger存有論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第三節為Derrida對於Levinas倫理學之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第四節探討Derrida動物倫理之教育反思及其在倫理政治面向的意義;第五節以「跟隨(動物)倫理為尊重他者教育之起點」作為Derrida動物倫理之結語。Item 存在哲學取向的生死教育(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0-08-??) 洪如玉Item 後現代教育是否可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7-04-??) 洪如玉當代社會思潮與文化氛圍廣受後現代主義影響,後現代主義否定傳統哲學的理論與價值,表現出強烈虛無主義與懷疑論色彩,然而,原先被視為具有文化使命的教育 面對後現代主義強大衝擊該何去何從?可不可能有後現代教育?本文認為美國新實用主義學者Richard Rorty 之思想提供建設性後現代主義思路。綜合前述,本文之主旨在於探討Rorty 觀點的後現代教育哲學思想。本文首先說明Rorty 教育理想為培養自由反諷者之人類圖像以及建構自由主義烏托邦;其次,透過對 Rorty 思想之批判與回應,進一步釐清Rorty 教育哲學,最後本文認為,Rorty 自由反諷教育觀可提供吾人發展建設性後現代教育。Item 從動物解放(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9-09-??) 洪如玉Item 從形上學的公民資質與公民教育的探討性探討(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0-06-??) 洪如玉; Ruyu Hung本文主旨在於探討當代重要思想家R. Rorty的公民資質概念之內涵,以及探討此觀點在教育上的啟示。本文主要包含四部份:首先,本文說明Rorty後形上學或新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之基本概要,指出其核心概念「自由主義反諷者」的基本意義;其次,本文探究Rorty觀點中自由主義反諷者的公民資質的內涵,這部份也包括Rorty對其他當代重要思想家,如J. Habermas、J. Rawls觀點的回應;第三,本文探討如何發展Rorty自由主義反諷者觀點的公民教育;最後,導出本文結論與建議,指出Rorty自由反諷者的公民資質觀點對於目前教育之啟示。Item 書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9-??) 洪如玉Item 東西方教育理論與實務之對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6-??) 簡成熙; 洪如玉; 何佳瑞; 李彥儀; Cheng-Hsi Chien, Ruyu Hung, Katia Lenehan, Yen-Yi LeeItem 理性或感性?Rorty人權思想與其對教育的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5-10-??) 洪如玉本文宗旨在探討Richard Rorty 的人權思想及其相關的教育主張。本文首先說明 Rorty 哲學的基本觀點,第二節與第三節分別說明他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批判及其政治哲學論點,第四節說明Rorty 的人權主張,第五節為相關論辯,分析相關學者對Rorty 的批判與Rorty 的回應,第六節總結並析理Rorty 人權思想及其感性教育的主張。Item 生態中心論的哲學解析及其在生態教育學建構上的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4-09-?) 楊深坑; 洪如玉本文旨在探討生態中心論之意義並分析其對建構生態教育學理論架構之啟示。教育學之研究與發展應配合時代脈動,對今日生態危機有所回應,因此本文試圖探討生 態中心論之意義並探討其教育蘊義,以促使教育學典範進行生態轉向--生態教育學。 本文首先探討生態中心論的主要論述,包括深層生態學思想、靈性生態學以及建設性後現代主義,以評析生態中心論論旨,其次探討生態中心論之教育涵義,由 此發展出生態教育學之基本架構,並探討生態教育學從理論到實踐之可能限制。本文探討生態教育學從理論到實踐之潛能與限制,以促使教育典範產生生態轉化,以 落實教育革新。Item 綜論生態保育與原住民人權之爭議與規範及其人權教育啟示(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5-09-??) 洪如玉Item 網際空間與網際公民資質之探討及其教育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洪如玉本文主旨在於探討網際公民資質的意含及其在教育上之蘊義。網際空間起因於二十世紀晚期網際網路之發達新興概念,在此新空間,蘊含著新興「公共領域」以及新公民--網際公民--之可能性,在教育上應有相應的反省與實踐。本文分為五部分,首先是緒論;第二部分釐清網際空間與網際公民的意義,在此我們採取Habermas的公共領域概念與科技烏托邦主義、反科技烏托邦主義為分析架構,說明網際空間的結構與內涵;第三部分以全球第一個網際公民組織「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為例,說明與網際公民權利之相關爭議。本研究認為科技烏托邦主義與反科技烏托邦主義從不同角度探討網際公民與相關概念,要建立健全的網際公民必須各取所長。第四部份指出網際空間之根本在於實質空間,建構理想網際公民資質必須奠基於真實生活中理想社群與公民資質,這正是網際公民教育今後必須注意之處。結論部份指出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Item 解構哲學之探討及其對審美教育學之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3-??) 洪如玉; 陳惠青; Ruyu Hung; Hui-Ching Chen本研究欲詮釋及闡述J. Derrida 之解構思想及其所蘊含之審美教育學的意義。由於藝術鑑賞教育為思考與實踐審美教育學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藝術鑑賞教育之政策論述為例,說明解構取向的審美教育學之啟示。現行藝術鑑賞教育存在的問題反映出傳統審美教育學的限制,包括下述五點:一、藝術鑑賞教育尚過度依賴於西方的美學詮釋體系;二、多數藝術鑑賞教育活動之實施仍以精緻藝術為主;三、藝術鑑賞教育內容缺乏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四、忽略不同文化背景學生藝術鑑賞能力之個別差異;五、藝術教育蘊含強烈工具化傾向。透過對Derrida 解構思想之探討,揭示出傳統審美教育學預設了內在理路-邏各思(logos),基於前述,本研究提出四點解構概念對於審美教育學之啟示,可作為思考審美教育學及其在藝術鑑賞教育的參照:一、顛覆精緻藝術較為優位之教育主張;二、瓦解精緻藝術和通俗藝術之間的藩籬;三、化解藝術作品中作者主體中心的霸權迷思;四、建構開放的藝術對話空間以展現他者的多元性。Item 解構哲學之探討及其對審美教育學之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3-??) 洪如玉; 陳惠青; Ruyu Hung; Hui-Ching Chen本研究欲詮釋及闡述J. Derrida 之解構思想及其所蘊含之審美教育學的意義。由於藝術鑑賞教育為思考與實踐審美教育學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藝術鑑賞教育之政策論述為例,說明解構取向的審美教育學之啟示。現行藝術鑑賞教育存在的問題反映出傳統審美教育學的限制,包括下述五點:一、藝術鑑賞教育尚過度依賴於西方的美學詮釋體系;二、多數藝術鑑賞教育活動之實施仍以精緻藝術為主;三、藝術鑑賞教育內容缺乏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四、忽略不同文化背景學生藝術鑑賞能力之個別差異;五、藝術教育蘊含強烈工具化傾向。透過對Derrida 解構思想之探討,揭示出傳統審美教育學預設了內在理路-邏各思(logos),基於前述,本研究提出四點解構概念對於審美教育學之啟示,可作為思考審美教育學及其在藝術鑑賞教育的參照:一、顛覆精緻藝術較為優位之教育主張;二、瓦解精緻藝術和通俗藝術之間的藩籬;三、化解藝術作品中作者主體中心的霸權迷思;四、建構開放的藝術對話空間以展現他者的多元性。Item 《鯨騎士》的人權迴響(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6-12-??) 洪如玉; 葉妤貞; Hung, Ru-yu; Yeh, Yu-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