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許慧如"
Now showing 1 - 20 of 3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Syllable-Final Nasal Mergers in Taiwan Mandarin(英語學系, 2007-01-??) 許慧如; 謝國平Item The Tonal Leveling of Taiwan Mandarin(英語學系, 2009-07-??) 許慧如; 謝國平本研究分析台灣兩個世代與兩個族群間的華語聲調表現。結果顯示,官話外省人及閩南本省人之間的華語聲調差異,於一九五零年代,即已開始等化,並 於大約兩個世代之內完成,較Trudgill所提出的三個世代早了一個世代 (Trudgill 1986, 2004)。本研究提出四項社會因素,解釋台灣華語的等化過程何以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第一項因素為二次戰後由中國至台灣短暫但大量的移民型態,第二項因素為過去獨尊 華語並壓制本土語言之政府語言政策,第三項為日治時期已建立之社會秩序與制度,第四項則為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頻繁接觸。Item 中學臺文課準教師的進修動機研究(2023) 吳宜娟; Wu, Yi-Chuan本研究旨在探討修畢臺師大109學年度開辦之「台語學分班第二專長班及學士後B班」的中學臺文課準教師,其參與台語學分班之動機與其背景變項有無相關之處,並了解其在修課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因應是否與動機有關。最後則是探究其教授台語的意願與動機的相關性。研究方法採取半結構式訪談法,於第二專長班及學士後B班的學員中各選取10位,共20位受訪者進行電話訪談。研究結論如下:一、教師修習中學台語學分班之動機以求知興趣最多。二、年齡層較低之學員動機以求知興趣為主。三、學士後B班學員進修動機以職業進展與求知興趣為主。四、過去的學習經驗影響進修動機。五、不論進修動機為何,在臺語文各項能力皆有增長。六、持續進修的原因與動機互相呼應。七、有意願擔任中學臺文課專任教師者動機以求知興趣及職業進展為主。建議如下:一、針對不同語言別或不同大學學分班進行研究。二、追蹤111學年度本土語課程實施後,教師的教學成效。Item 以自然語料觀察字頻與語音變化的關係:以台南台語[]元音為例(臺灣語文學系, 2011-10-??) 許慧如本文採用8 位台南人士的自發性台語語料,分析其中[;'I]元音的表現。結果發現,語料中出現的42 個以[;'I]為韻母的字當中,有19 個出現[;'I]、[句自由變化(free variation)的現象。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字頻和[;'I]、[" ]自由變化與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出現頻率高的字,容易出現[;'I]、[" ]自由變化。本文推斷,台語方言之間的接觸,以及台語和華語之間的接觸,可能是造成這項語音變化的原因。Item 以自然語料觀察字頻與語音變化的關係:以台南台語[ə]元音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1-10-??) 許慧如本文採用8 位台南人士的自發性台語語料,分析其中[ə]元音的表現。結果發現,語料中出現的42 個以[ə]為韻母的字當中,有19 個出現[ə]、[ɔ]句自由變化(free variation)的現象。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字頻和[ə]、[ɔ]自由變化與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出現頻率高的字,容易出現[ə]、[ɔ]自由變化。本文推斷,台語方言之間的接觸,以及台語和華語之間的接觸,可能是造成這項語音變化的原因。Item 以自然語料觀察字頻與語音變化的關係:以臺南臺語[ә]元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2011-10-01) 許慧如本文採用8位台南人士的自發性台語語料,分析其中[ə]元音的表現。結果發現,語料中出現的42個以[ə]爲韻母的字當中,有19個出現[ə]、[o]自由變化(free variation)的現象。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字頻和[ə]、[(符號略)]自由變化與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出現頻率高的字,容易出現[ə]、[(符號略)]自由變化。本文推斷,台語方言之間的接觸,以及台語和華語之間的接觸,可能是造成這項語音變化的原因。Item 以電腦輔助出題的台語詞彙測驗研究佮語法接觸調查(2021) 林佳怡; Lim, Ka-I因為歷史佮政治因素,多數台灣人以華語做第一語言。台灣各語言的發展無平等,親像其他的本土語言,台語的資源相對較欠缺,而且受著強勢華語的影響,台語當咧發生變化,沓沓仔倚向華語,甚至可能會影響台語測驗的標準。為著拓展台語測驗的發展面向,以及了解語法變化對台語標準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本文進行三項研究。第一,建立一套自動出題的方法佮程序,產出選項是漢字佮羅馬字兩種題型的詞彙測驗。以台語現有的資料庫做基礎,利用電腦程式自動產生詞彙測驗選擇題的題身佮選項,產出的題目由人工略仔修改了,以線頂的方式實際施測。第二,驗證出題方法的可用性,閣分析試題的難度特徵。收集作答反應以後,以古典測驗理論(CTT)佮試題反應理論(IRT)的Rasch model方法分析,來驗證試題可用性,才閣進一步共兩種題型中會影響難度的試題特徵揣出來。結果發現,本研究設計的出題方法佮程序,確實會當產出有鑑別度、也符合測驗單向度要求的可用試題。難度特徵方面,漢字選項題型的各種客觀特徵,攏較輸專家主觀判斷的結果;羅馬字選項題型有「題目台語特色詞的數量」、「誘答選項佮正答選項的聲調差異數量」兩項客觀特徵會當預測難度,專家判斷顛倒無準確。第三項研究轉向關注可能影響測驗標準的語法變化。整理受華語影響的台語語法,設計做語法接受度量表,kap入去研究一的線頂測驗,利用測驗的形式做語言調查的替代方案,來評估台語語法受華語影響的情形。結果發現,台語語序佮華語無仝的語法特色,受影響的程度較低,語序仝款、語法詞無仝的語法特色,受影響的程度較懸,甚至有錯誤語法的接受度比正確語法的接受度較懸的例。本研究的成果,開創台語測驗自動命題的研究,會當以較低的成本增加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的題目數量,也會當予一般大眾初步判斷家己的程度適合報佗一个等級的考卷;另外,因應中學階段本土語納入必修課,研究成果也會當發展做教師判斷學生台語程度的工具。Item "你真的這麼想嗎?"、"我的台語可以這麼說嗎?"-- 台語復振運動後衍生的兩個語言態度問題研究(2014/08-2015/07) 許慧如本研究有兩個研究問題。 (1):台灣民眾對台語真正的態度為何? (2):台灣年輕人講的台語,社會上的接受程度如何? 台灣解嚴至今,台語(包括其他本土語言,但本研究僅討論台語)復振運動持續進 行。相關研究多顯示,民眾支持台語復振,但這種支持卻很少化為行動。為何有這種差 異?在過去長年的國語運動中,台語受到污名化;但解嚴至今的二十多年中,支持台語, 似乎成為主流價值。本研究欲了解,在台語”昨非今是”的主流價值轉變中,民眾現階段 對台語真正的態度為何? 相關的前行研究,幾乎皆以直接的問題,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將採直接和間接兩 種問卷。直接方式除了一般常用的直接問題之外,還將加入反向問題,作為問卷有效與 否的主要參考。間接問卷的問題,將採用” Attitude towards Language” (AToL Scale) 及Speech Evaluation Instrument (SEI)這兩項指標,作為主要參考依據。 另外,台灣年輕人的台語,已難以避免華語的影響。第二個研究問題,將進行 verbal-guise實驗。透過控制台語「復振意識」程度和流利程度,設定不同年輕發音人 的條件,作為各種verbal-guise的發音人。再透過SEI指標,調查受試者對年輕人台 語口音的態度。畢竟台語若能持續傳承,正在形成的年輕人口音將是未來台語的主流。 研究結果除了提供最新語言態度結果之外,更可作為往後長遠發展的參考。Item 台中華語初探—從幾個聲調特徵看起(2013-09-06) 許慧如Item 台灣華語的多樣化---從台灣中部華語看起(2009/08-2010/07) 許慧如最近幾年,有一個關於台灣華語口音的新名詞逐漸流行開來,那就 是「台中腔」。關於台中腔的討論,在網路上日益熱烈,觀察力敏銳的模 仿藝人,也開始模倣這所謂的台中腔,甚至台灣的搖滾創作團體Sunshine Boy (陽觀男孩)還曾發表過一首歌,歌名就叫做「台中腔」。 但究竟台中腔華語的特色是什麼,網路上以及一般民眾的討論則是 眾說紛紜。雖然這些說法大多僅是一般民眾的印象,並未經過有系統且 嚴謹的語言學研究,但已反映出台灣華語已出現明顯的地域性變體 (regional variety)。 本計劃期望以較嚴謹的語言學方法及理論,解開「台中腔」的面紗。 為能較清楚描述現況,本研究擬以「台灣中部華語」一詞取代目前較為 通用的「台中腔」。本計劃的研究問題主要分為兩個層面— (一) 台灣中 部華語聲調調查; (二)語言社會條件分析。 台灣中部華語聲調調查部分,主要欲了解下列兩個問題。(一) 台灣 中部華語聲調表現究竟是什麼? (二) 哪些人最可能講台灣中部華語? 語 言社會條件分析的研究,主要則為了解可能造成台灣中部華語的社會與 語言因素,包括語言環境、語言接觸、人口等。Item 台灣華語的幾個等化現象(2006) 許慧如; Hui-ju Hsu本研究分析台灣不同世代與不同族群間的華語語音變化,以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 – “(1) 華語在台灣是否已等化?”;“(2)若華語在台灣已等化,此等化過程如何進行?”我們分析了四項聲音變數—調域、輕聲發生的頻率、雙母音弱化、以及音節末鼻音合流現象。 研究結果顯示,外省人及本省人之間的華語口音差異,於一九五o年代,即已開始等化,並於大約三十年間完成。上述四項聲音變數,除了調域之外,皆於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O年之間出生之受試者間等化。換言之,現今(二OO五年)四十五歲至五十四歲,出生於台灣成長於台北的受試者,無論本省或外省族群,使用輕聲的頻率、雙母音弱化、以及音節末鼻音合流等現象,皆無明顯差異。調域則於下一世代受試者之間等化。 華語於台灣發展之過程與英語於紐西蘭發展之過程類似,但紐西蘭英語經過約五十年才形成,台灣華語則僅約三十年。本研究提出三項社會因素,以解釋台灣華語何以能於較短時間內形成。第一項因素為二次戰後由中國至台灣短暫但大量的移民潮;第二項因素為過去獨尊華語並壓制本土語言之政府語言政策;第三項則為日治時期已建立之社會秩序與制度。 此外,本研究亦提出,根據Siegel(1981)提出之語言與社會條件,我們可說台灣華語正在進行折衷共同化(koineization),甚至已可將台灣華語視為一折衷共同語(koine)。 除了等化現象外,本研究亦觀察到另兩項台灣華語的現象。其中一項是音節末鼻音合流。另一項觀察則發現,輕聲應視為台灣華語的第五聲較為恰當,其調型為低降調。Item 台語/o/音素三種主要發音的現狀分析(2015-11-01) 許慧如Item 台語〈軒〉韻ê語音變異:對[iɛn]轉讀做[ɛn] ê動態描寫(2020) 闕慈音; KHUAT, Tsu-im本文〈軒〉韻議題是[iɛn] kah [ɛn]兩个語音變體競爭ê過程;目前本議題ê觀察ê是斷節--ê、零星--ê。因此,本文對〈軒〉韻ê觀察,有兩个研究問題:(1)〈軒〉韻語音變異ê現狀按怎?(2)〈軒〉韻ê語音變異,未來ê發展趨勢如何? 語料結果顯示:就世代ê角度來看,[ɛn] ê勢力lú來lú大;見若樣本口音透濫接近普通腔ê時,〈軒〉韻ê語音表現tiō會出現流失介音ê趨勢。這个現象,本文用戰後媒體ê傳播、地區社會組成、國語政策等三个因素來說明。因為〈軒〉韻韻有kài厚ê社會性,所以會當講〈軒〉韻議題是一款社會方言ê個案。Item 台語連詞kap副詞ê研究--兼論語言接觸下ê變化(2014) 李淑鳳; Lee, Shu-Feng本研究透過日治時期語料分別探討台語連詞kap副詞ê語意類型以及相關句式、用法,同時討論連詞kap副詞之間ê關聯性。最後,透過詞頻表現觀察連詞kap副詞tī現代台語內底ê變化kap發展。 台語tī過去百外冬來bat分別kap日語以及華語有過長期koh頻繁ê接觸,語言接觸ê結果,通常會帶來詞彙ê移借。根據Thomason& Kaufman(1988)ê「Borrowing scale」,tī接觸ê第二个坎站,也就是tī語言接觸khah頻繁小可ê階段,虛詞內底ê連詞kap副詞就會開始進入詞彙ê移借。但是,一直以來ê台語借詞ê相關研究lóng顯示台語真少移借虛詞。 另外一方面,就語言本身ê角度來講,連詞kap副詞之間一直存在oh--tit區別ê事實,tse相對mā代表in之間ê關係是密切ê。M̄-kú,一直以來ê連詞kap副詞ê研究lóng是連詞huān連詞,副詞huān副詞,真少kā in khǹg做伙討論,準做有khǹg做伙研究,mā是將視點khǹg tī按怎去將連詞kap副詞區別清楚,相對就忽略in之間hit層密切ê關係。Thomason & Kaufman語言接觸ê理論引起筆者同時探討連詞kap副詞ê動機,連詞kap副詞本身oh-tit區分ê事實支持筆者同時將連詞kap副詞納入研究ê必要性kap合理性。 本研究發現,台語ê連詞kap副詞之間tī句ê層次有真bā ê關係,in tī句法頂面有真kuân ê詞類兼類ê「共用」現象,tī句式頂面tsia̍p-tsia̍p「同現」,共同經營句意。因為這層密切ê語法關係,可能hōo連詞kap副詞tī移借ê過程產生一定程度ê關聯性,間接呼應Thomason& Kaufman(1988)ê理論。結果,咱發現,確實tī語言接觸真早期ê階段,日語kap華語ê連詞iah-sī副詞就開始進入台語。日語連詞因為欠缺漢字表記ê形態並無進入台語,日語副詞tī日本統治ê第二个十冬就進入移借ê高峰期;華語連詞kap副詞則是tī國民黨政府來台灣ê頭一个十冬就陸續進入台語。 日語ê副詞以及華語ê連詞kap副詞進入台語連詞kap副詞部門了後,kap原底ê詞彙之間有競爭mā有融合。整體來講,台語連詞kap副詞ê變化kap發展,因為kap華語頻繁ê接觸關係,受著華語真大ê影響。咱發現,nā是hit組類義詞群內底有包含台、華同形詞,hit个同形詞有真大ê機會會成做使用頻率siōng kuân ê詞,相對,類義詞群內底假使已經存在高使用率ê台、華同形詞,就連帶阻止華語借詞ê移入。雖罔台、華同形詞tī台語詞彙發展內底佔優勢,m̄-kú,猶原有例外,有濟濟台、華同形詞意外失落。文言詞tī現代台語文內底整體有明顯失落ê趨勢,卻是有一寡詞因為kap華語同形得著保存。Item 在族群與語言接觸下形成的臺灣華語--從聲學分析的結果看起(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014-07-01) 許慧如本研究透過聲學分析及統計分析,探討台灣的官話外省第二代、非官話外省第二代、本省第二代,這三個族群的華語聲調及調域表現,期待能更進一步了解華語在台灣不同族群及語言接觸下的發展過程。結果顯示: 1. 外省第二代和本省第二代之間,確實存在「本省口音」及「外省口音」的差異,且本省口音音頻偏低,調域偏窄。 2. 非官話外省人的華語表現傾向於向族群認同靠攏,也就是較接近同為外省人的官話外省人,偏離在語言上同屬講非官話方言的本省人。 3. 父母雙方若屬不同語族時,三種語族之語言對第二代的影響力依序為,官話外省人>非官話外省人>本省人。 4. 「外省口音」在產製層面 (production level) 上又分為官話外省口音和非官話外省口音,且非官話外省口音的調域較廣,音頻較高。 本研究並主張,上述結果 (4) 是一種語言矯枉過正 (hypercorrection) 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