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許殷宏"
Now showing 1 - 20 of 5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文化的轉變-以 108 課綱推動為例(2022) 楊靜琴; Yang, Ching-Chin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時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足以影響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我國於103年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於108學年度開始逐年推展,採取漸進式的方式進行。然而,以目前國小階段而言,正處於新舊課綱交接之際,教師們如何看待校內推動的108課綱,以及在這段過程中,是否會對教師文化產生轉變呢?故此,想透過這次機會鎖定108課綱與教師文化進行研究,探究和描繪教師獨特的文化樣貌以及答案背後的意義。本次研究主要是以北部地區一所國小(化名為滿天星國小)為研究場域,採取質性研究的途徑,透過對六名國小教師和三名家長的個別訪談,並輔以觀察和文件分析,來了解相關人員對校內推動108課綱的看法和108課綱推動前後教師文化樣貌,並找出影響教師文化轉變的重要因素。根據資料發現與討論,本次研究結論如下:一、相關人員對校內推動108課綱的態度,從團體層面是持續推進高度配合,但從個人層面則是帶點保留與觀望的立場。二、教師文化圖像從穩定保守的個人主義轉變成專業導向的合作文化,從感情為重心的關懷轉變成工作為重心的交流。三、教師文化轉型的同時也伴隨著高度的工作負荷、時間壓力、教學內容取捨、同儕交流時間被壓縮與親師教育觀念磨合的問題。四、重視績效與目標導向的行政領導和偏高的教師流動率是影響教師文化轉變的重要因素。五、教師在教學自主上仍保有部分彈性與決定權,但在課程自主上則是受到同儕壓力、家長意見與行政規範的限制。Item 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行為之研究(2013) 朱俐嬛; Chu, Li-Hua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社會階級的家庭教養對孩子的影響。有感於國內研究對於家庭微觀層面的論述較薄弱,且多半以學業成就表現作為研究變項,對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教養行為描述較少,無法明確對於教養行為有更清楚的描述與認識,故研究者試圖在本研究中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來探討家長的教養行為與態度對子女未來的發展有何影響。過去研究顯示家庭中的經濟、文化與社會資本對學生的學業成就以及人格特質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本研究利用美國社會學者Annette Lareau(2003)所提出的三個面向(時間的使用、語言的使用、制度的接觸),來檢視台灣社會中各階級間是否因為階級文化的差異而形塑出對子女的不同教養策略。 本研究透過與國小學童及其家長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從下列幾個面向檢視:不同社會階級的家庭展現何種型態的教育行動策略?這些行動策略對於學生的學習習性造成何種影響?本研究也將進一步探討家長工作屬性的差異是否可能影響下一代的學習表現與能力。研究者在本研究中試著將家庭的文化資本帶入,探究除了職業所帶來的階級差異之外,這些文化資本如何影響為人父母者的教養方式。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採訪談法與參與觀察法,而後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投入影響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的情況。 二、在臺灣的脈絡下,中產階級家庭傾向於協作培養模式,勞動階級家庭則為自由成長模式。 三、臺灣社會的家庭倫理觀念、宗教信仰與性別皆為影響家庭教養方式的重要因素。 四、中產階級學童因擁有的資源豐厚,在學業上容易取得較佳表現;勞動階級學童則因家庭與學校生活的不連續,對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 五、中產階級父母偏重培養子女未來發展的重要能力,勞動階級父母則傾向放任適性成長。Item 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校系選擇與轉系歷程之研究(2020) 葉家均; Yeh, Chia-Chun本研究旨在了解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在校系選擇過程中的影響因素,與學生進入原科系後選擇轉系的原因。研究目的有:一、探討中產階級家庭對子女學業成績的教養方式;二、呈現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的校系選擇歷程;三、分析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的校系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四、探究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的轉系因素。本研究的三位研究參與者為具有轉系經驗的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研究者以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透過研究參與者的回憶與描述,將研究資料以學生的學習階段進行劃分,分析各階段中的重要影響因素與其對學生所造成的影響。經由研究分析與整理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的學習經驗裡,家庭為強化升學主義的發動機。 二、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在校系選擇的最後抉擇階段,會因外在結構對優質文憑的依賴與追求使其難以選擇興趣所在的科系。 三、在校系選擇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存在不同的重要影響因素,且各影響因素間存在互相牽動的關係,形成個體錯綜複雜的校系選擇歷程。 四、相對於高中升大學的校系選擇,學生在選擇轉系的過程裡擁有較高的自主性。 五、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面對校系選擇過程裡不同因素的影響存在多元的調適方式,但對升學成績的束縛多偏向於採取順從的方式回應。Item 代理等於不專業?─國民小學代理教師專業社會化歷程之探究(2016) 莊雅君; Chuang, Ya-Chun近年來因為各項教育改革,對於教師專業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漸趨重視,國家更透過各種教師專業成長計劃的實施,希望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然而,一位教師的專業社會化歷程是從個人信念、社會結構與學校文化等各方面交織而形成,因此歷程的轉變都不盡相同。 目前台灣的國小教育現場當中,有著數量龐大的代理教師族群,在學校內其工作與正式教師並無不同,但因為身分認同上的差異,常會被貼上不專業的標籤,那麼代理教師專業社會化歷程將會如何進行呢?本研究將以敘事研究進行探討,透過深度訪談兩位代理教師,描繪出其個人專業成長故事,進而重現與還原他們的專業社會化之歷程,並利用教育社會學中的微觀互動論深入討論此歷程對於他們教師路上的影響。 由兩位國小代理教師的故事中可以發現,其教育信念、師生互動、親師溝通與人際互動等方面,都會受到個人、學校與社會的影響。根據資料分析與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代理教師對個人專業具有正向認同。 二、代理教師經常面臨專業認同的歧異。 三、代理教師在正負拉力之間尋求專業成長。 四、結構下的枷鎖─找不到認同感的代理教師。Item 偏鄉小學教師文化樣貌之研究─ 新北市一所偏鄉學校個案(2012) 楊雅妃; Ya-Fei Yang近十幾年來偏鄉學生的學習處境備受關注,尤其偏鄉學生學習低成就更為教育工作者擔憂,其中教師扮演關鍵的角色。因此本研究欲以偏鄉小學教師文化為核心,了解偏鄉小學教師文化的樣貌以及與偏鄉小學教師文化相關的教育問題及其啟示。 本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偏鄉小學(化名為山水小學)為研究場域,採質性研究取徑,運用參與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等方式,理解山水小學教師文化的樣貌。藉由參與觀察認識山水小學的日常運作、教職員人際關係,以及山水小學面臨的問題;再經由深度訪談的進行和學校內部文件的檢閱,檢證觀察所得並理解山水小學教師的觀點,進而剖析其中蘊含的價值觀與信念。 本研究結果以在地味的人事組成、層疊交錯的人際關係、無遠弗屆的工作疆域和彈性的實踐場域點出本文核心──山水小學教師文化。山水小學相當比例的在地教師是偏鄉小學少有的景象,深刻地影響山水小學的運作;交疊的人際關係與工作內容的正反效益,一直不斷地在形塑山水小學的教師文化;而彈性的實踐場域,讓政策和措施的推行都充滿可能性。其次,再逐層分析偏鄉教師共有的教師文化與全體教師共享的價值,最後反思偏鄉小學潛藏的教育問題,希望能對教育政策制訂者有實質的借鑑意義。Item 全球化對臺灣師資培育的啟示(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0-12-??) 許殷宏; Hsu, Yin-hungItem 勞工階級大學生家庭資源與學校適應經驗之分析-以北部一所頂尖大學為例(2023) 徐嘉璐; Hsu, Chia-Lu在個體處於「半獨立」的大學時期,原生家庭的資源仍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著高度影響力,影響著學生生活的每一道選擇。不同家庭社會階級所持有的資源自個體大學前的成長歷程即產生差異,勞工階級大學生進入大學後,過去的生命經驗與手中握有的資源持續在大學中的學校適應產生影響,個體在結構與資源的拉扯下,進而影響了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本研究為質性研究,邀請四位就讀頂尖大學的勞工階級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分享親身經歷的生命故事,帶領我們瞭解其成長歷程中家庭中的各項資本如何作用於當前的大學學校適應,面對適應問題採取的因應策略又是哪些類型。透過資料整理與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壹、勞工階級大學生家庭資源的匱乏對其教育歷程造成主要限制,卻也激發潛在的推力貳、勞工階級大學生在頂尖大學中的適應問題主要為經濟不利所衍生,但伴隨社會期望而來的心理壓力亦有重要影響參、勞工階級大學生的學校適應採多重因應策略,在生活、學習與生涯面向以積極性因應為主,社交面向以消極性因應為主肆、勞工階級大學生的學校適應受所處社會脈絡影響,但學校文化和文憑主義進一步突顯適應問題的嚴重性伍、勞工階級大學生能敏銳覺察結構限制且具備高度自我效能感,使其在結構限制下仍擁有主動選擇的能力Item 台灣原住民族國中學生能力觀之探究(2009) 謝艾芸; Ai-Yun Hsieh「能力」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詞彙,但人們往往對其概念習焉不察;然抽象能力觀的形塑可能影響個人具體的外顯行為表現與自我概念的發展,進而引導著個人走向積極的成功或消極的失敗,實有深究之必要。而社會中關於原住民「能力」的種種揣測,究竟是原住民本身所認同的?抑或是漢人主觀價值意識之下的產物,藉此區隔族群文化的優劣?亦是本研究探詢的核心。因此,本研究以原住民學生為主體,聚焦描述其能力觀之形塑與對於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冀望藉此促使原住民學生以自己的聲音敘說自身的能力觀。研究目的如下: 一、描述原住民學生能力觀之意涵。 二、探討形塑原住民學生能力觀的微觀與鉅觀因素。 三、瞭解原住民學生能力觀對身分認同的影響。 四、分析原住民學生能力觀與其學校適應之間的關聯性。 為能厚實的描述原住民學生的能力觀,本研究採取長期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式,並選取花蓮縣某所公立國中之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國二上學期開學之後,隨即進入現場進行實徵資料的蒐集,直至國二下學期末結束,研究時程為期一年左右。 本研究透過相關資料的分析與整理之後獲致下列結論: 一、原住民學生於社會認同中發展對能力觀之基本認知。 二、家庭的中介作用左右原住民學生能力觀的形塑。 三、原住民學生面對制度化能力觀有其順應與拒斥。 四、原住民學生能力觀凸顯階級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有關學生能力觀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備供參酌。Item 國中教師期望與知識傳遞之研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5-08-??) 許殷宏; Hsu, Yin-hungItem 國中男學生對家政課的觀點(2023) 周景怡; Chou, Ching-Yi家政課的意義與範圍、家政課的起源,都讓家政課具有特定的性別象徵意義。再加上社會脈絡中,家庭中傳統的家務分工、學校中的同儕互動、教師期望、休閒活動,以及社會中不同科系、職業與地位的社會階級,導致即使性別平等教育已經推行多年,性別刻板印象已經趨緩,但卻仍然存在,進而影響男學生對家政課的觀點。本研究選取臺北市某高中之國中部作為研究現場,以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為期一年左右的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而後進行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四點結論:壹、男學生對家政課的看法仍難擺脫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並常以升學考試判定課程價值。 貳、男學生家政課的學習經驗主要受家庭分工和課程內容的影響,但教師期望及同儕關係進一步強化男學生對家政課的刻板印象。 參、男學生在家政課的主要因應策略偏向順從型,但也會和退縮型與強硬型策略搭配使用。 肆、家政課的內容已無法符應當前社會生活型態的轉變,亦未能考量男學生日常生活的需求。Item 國中體育班學生文化之研究─以橄欖球隊學生為例(2014) 王庭軒; Wang-Ting-Hsuan近年來國內的教育改革潮流中,多元適性的選擇與發展儼然已成為最受關注的焦點,於2014年正式實施的十二年國教更是強調適性揚才的重要性,尤其是特殊才能班級應是最能突顯此項理念的制度設計。然而其中體育班相較於數理資優班、音樂班、美術班等,鮮少受到關注。在國內升學主義的脈絡下,體育班往往被視為學生課業低落的最後一條選擇道路,因此經常被標籤化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抑或是「不須念書即能升學」的後段班級,缺乏資源的補助與關照。 前導研究中發現,國中體育班內橄欖球隊屬於較為弱勢的群體,因此本研究進入國中體育班實際觀察橄欖球隊學生如何適應學校環境,以及在適應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受到老師、同儕與學校的影響,進而引領其思想與行動,並運用相關學校適應策略以求生存之道。本研究選取北部地區某所設立體育班的國中作為研究現場,以八年級體育班的橄欖球隊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長期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式,從七年級前導研究進入現場進行實徵資料的蒐集至八年級、九年級正式研究結束,研究時程為期近三年左右。透過教室現場觀察以及學生、老師與家長的深度訪談,而後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分流制度影響國中體育班橄欖球隊學生的資源分配與師生互動。 二、橄欖球運動「團結」與「服從」的精神形塑國中體育班橄欖球隊學生文化。 三、國中體育班橄欖球隊學生學校適應策略轉變背後隱含升學主義之影響。 四、國中體育班橄欖球隊學生文化潛藏階級與性別因素的交錯關係。Item 國中體育班導師再社會化歷程之研究-以一位非體育科老師為例(2018) 王思佳; Wang, Sih-Jia以往擔任體育班的導師多是以具備體育相關背景或是體育教師來擔任,然而如今,體育班逐年增加,有些學校會將體育班作為學校的特色之一,且擔任體育班導師的教師,並非都具備體育背景的情況下,初任體育班導師者會經歷怎樣的再社會化過程來形塑自身角色的定位,此即為本研究的焦點。 本研究運用教室現場觀察與深度訪談的方式,以一名初任體育班導師為研究對象,企圖透過該名不具備體育相關背景教師的再社會化歷程,來了解學科教師初任體育班導師會面對到的困境與相關的因應方式。根據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研究結論: 一、因應策略的運用與體育班導師對事件熟悉度和發揮的影響力有關,而有首要策略、積極策略、消極策略的區分。 二、體育班導師在再社會化的過程中,結構面主要是受到學校制度的影響;而微觀層面主要是受到家長的態度以及與教練間的關係影響。 三、體育班導師的身分認同在班級經營方面以及學科專業方面面臨困境,前者是管教權被教練瓜分,後者是學科專業不被重視。 四、體育班導師會運用影響和保護的策略來管理班級,前者是為了改變學生舉止,後者是為了維護自身權益。Item 國小六年級學生友誼關係之探究(2014) 郭蓉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友誼關係,並試著對班級中的友誼團體做普遍性與差異性的討論,期望從中分析出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友誼關係的因素。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於友誼的定義。 二、描述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友誼關係之因素。 三、描述國小六年級學生與朋友的相處情況。 四、分析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友誼關係和階級或性別的關聯。 而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選取一個國小班級內三個不同特性與背景的友誼團體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參與觀察與訪談。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青春期前期是友誼關係發展的重要階段,影響友誼關係的因素複雜且多元。 二、不同性別學生在友誼團體的界線、互動與發展上有明顯差異。 三、導師是影響同儕與友誼關係的重要人物。 四、女生友誼團體的互動與家庭背景關係密切。Item 國小高年級學生的作業觀(2024) 吳怡璇; Wu, Yi-SyuanItem 大學女性運動員學長制文化之探究──以舉重隊為例(2020) 蔡佩穎; Tsai, Pei-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長制文化的意涵,主要目的有三:一、了解學長制文化的內涵與運作規則;二、探討女性運動員如何理解學長制文化;三、分析女性運動員如何因應學長制文化的運作規則。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的研究方法,運用訪談方式,選取一所有舉重隊的大學,再從中挑選舉重隊成員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訪談結果,可歸納出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舉重隊學長制文化的來源依據為隊規,在學長制文化當中,「禮貌」為核心價值,其次為不對等的分工模式及連帶罰。而在舉重隊學妹的理解中,「禮貌」雖為核心價值,卻是有彈性的;此外隊長扮演重要的角色,決定是否要對學弟學妹施以連帶罰。迎新以及與學姐的談心時間也是學妹視為學長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二、根據舉重隊學妹之理解,舉重隊學長制文化的特徵有階序性、集體性、順從性,及後果性。 三、舉重隊學妹對於學長制文化所採取之因應策略有公、私領域之分。在公領域時會學著看人臉色,並團結一致;在私領域時則是藉由幫學長學姐跑腿,來與學長學姐建立良好關係。 四、舉重隊學長制文化之性別作用反映的是學姐與學妹間重視情感連結性,及看重人際關係及情緒的特質。Item 學習低成就國中生之學校時間觀(2024) 胡葳; Hu, Wei學習低成就學生經常是在國中校園較少被關注的對象,然而他們的聲音最能讓我們看見教育系統的不足與侷限;在學校既定的時間表下,他們的行動雖被限制仍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可使用特定的策略跨越時間的界限,並會對學校時間發展出自己的觀點並為有意義的行動。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符號互動論的視角,以學生主位取向的方式,關注學習低成就國中生對學校時間的想法,及對學校時間的運用策略,並探討此時間觀的社會文化脈絡及其意義。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選定大臺北地區一所國中的一個七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資料蒐集的時間為七年級下學期至八年級上學期,以參與觀察及訪談探究學習低成就國中生的學校時間觀。經過資料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學習低成就國中生對學校時間的意義是以學習為中心,並以「上課/非上課」、「自主性高/自主性低」二向度為分類;二、學習低成就國中生會有選擇性的認真上課並運用學校時間寫作業,此時間運用策略並非「重學習」;三、學習低成就國中生的學校時間運用策略並非完全「重玩樂」,而「打發時間」為運用策略的重要目的;四、學習低成就國中生學校時間觀的形塑以對自我的定義為核心;五、學習低成就國中生學校時間觀的形塑需有各層面相輔相成,而學校制度和人際互動有重要影響;六、學習低成就國中生的學校時間觀和其學習成就為循環生成,升學主義下的時間取向引導其想法與行動。Item 師生互動之微觀政治研究-以一所私立中學為例(2010) 武佳瀅; Chia-Ying Wu學校本身即為一種政治組織,由於利害關係人之間意識型態與利益分配所形成的差異與不均,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政治協商歷程中,會產生各式衝突或合作行為。其中,教師站在制度或成人的立場領導學生達成組織的目標,學生亦擁有自身的價值與需求,師生在班級之中存有各自立場與情境定義,為了維持其最大化的利益狀態,雙方將會採行各種行動策略試圖控制班級的運作過程,由此可見,教師與學生運用各種權力策略來解決問題與爭奪資源之歷程勢必為班級微觀政治研究所應重視的議題。 本研究主要採用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式,選擇臺灣北部一所私立中學作為對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實徵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一)師生關係的建構歷程具動態性,可分為試探期、變動期與趨緩期;(二)師生互動涉及家長和行政人員之利益考量;(三)升學考量形塑出金字塔般的權力位階;(四)社會位置的區隔影響了權力策略之選擇。Item 師生互動策略之探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9-12-??) 許殷宏師生互動在教育社會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這個領域雖然晚自本世紀70年代以後才形成,但發展極為迅速。在這個領域的發展中,以英國學者為首的一批新教育社會學家功不可沒,他們以極其精闢的見解對師生互助進行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為了深究師生互動的真正意涵,本文擬從策略概念的審視出發,剖析師生所共享的意義與解釋,並且說明師生互動策略研究的理論基礎;接著敘述師生互動策略的使用,嘗試突顯其中所隱含的複雜性與豐富性,進而掌握師生互動的真正原貌。最後以師生互動策略研究的未來發展為旨,說明學者為統整鉅觀與微觀兩種研究取向所做的努力。Item 我不壞,是你不懂why-國中女學生的抗拒文化(2019) 宋佳玲; Sung, Chia-Ling在過去青少年與學生文化的教育研究中,女性經常在整體脈絡中缺席,或是被視為是順帶一提的角色;在過去有關學生抗拒的研究亦大多以階級作為主要分析面相,以性別為分析重點的研究是少之又少。然而,男女學生身處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位置,所面臨到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故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女學生在學校展現抗拒行為之背後因素,以及分析這樣的抗拒文化與其性別角色之關係。研究中透過四位國中女學生的觀點,讓她們自己發聲,以了解國中女學生是如何解讀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她們為什麼要抗拒學習?藉由女學生生活經驗的抽絲剝繭來探究國中女學生抗拒文化背後所隱藏的集體意識。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途徑,以訪談作為主要資料搜集方法,並輔以教室參與觀察與文件分析。本研究五個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中女學生的抗拒對象多元且複雜,學校成為展現抗拒的集結地。 二、師長的標籤行為催化國中女學生洞悉霸權的存在。 三、國中女學生的抗拒多為隱性且溫和,並依情境呈現不同型態。 四、國中女學生雖抗拒學校升學目標,卻仍走上升學之路。 五、國中女學生的抗拒與順從是動態的,會隨內外在條件不斷游移。Item 教學實踐與學生身分認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6-??) 許殷宏本文旨在分析教師如何透過不同的教學理念、課堂互動、行為管理、師生關係等,影響學生的自我能力觀與未來發展,藉此探討教學實踐與學生身分同的關係。經驗研究資料主要來自臺北縣一所設立美術班的國中,同時選取另一普通班級作為參照,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調查等方式蒐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任課教師對於兩班學生的期許與要求有所不同,導致學生能力表現與評價產生差異。在身分認同的建構過程中,美術班對班級與自我皆抱持正面能度與高度認同感,普通班則因缺少肯定而顯得悲觀,產生學習意願低落甚至自我放棄的情形。在未來生涯規劃方面,美術班被期許往升學之路邁進,以考上公立高中為首選,普通班則被鼓勵養成生活與工作能力,多數學生以高職為目標。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