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韋煙灶"
Now showing 1 - 20 of 12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08課綱國中社會領域(地理)臺灣的地名文化探究與實作:以新竹縣竹東鎮為例(2024) 林子翔; Lin, Tzu-Hsiang108課綱上路,在國中地理課堂中加入了全新的內容:臺灣的地名文化,在教學內容及學習目標有了一大突破。本研究運用本校彈性課程時間進行臺灣的地名文化探究與實作:走讀樹杞林課程,期許能發展出一套國中地理教學在「臺灣的地名文化」探究與實作的學習模組,並分析該教學實施的成效,以及未來在實務教學上之可行性。本研究方法以準實驗設計、三角交叉檢核法來進行,在整個走讀樹杞林探究與實作課程運用「地名資訊服務網」、「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為課程操作標的,並讓學生去探究新竹縣竹東鎮的歷史發展、地理環境,並了解到竹東鎮各里名的命名由來,進而認識竹東鎮昔日的發展脈絡。透過觀課者入班觀看學生的學習效果、檢核新課綱所新增的「學習內容」、「學習表現」是否學生能夠達到,並將觀課的結果記錄在觀課紀錄表上並在第二年進行修正。學生在探究實施的過程中也有強化學生在七年級所學習過的地理內容,並進行量化測驗分析;以及在認識地名的過程學習到檢索地名的工具,並進行五個地名命名由來的類別分析。最後再以量化的問卷調查,去分析學生學習知能的展現、學習態度的展現、學習同儕的互動關係等三大層面在進行完探究與實作課程後的學習成果。研究結果發現:探究與實作課程不僅能讓學生自己的家鄉之外,也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因為能夠將所學的地理基本技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另外在學生的地理基本能力測驗結果上顯著的進步成效,以及對於地名會有更多的興趣想去認識。顯示本研究透過探究與實作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多數學生實踐108課綱的核心理念: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Item 中國閩南、閩西與粵東地區基層行政區名之分析(2024) 李浩銘; Li, Hao-Ming行政區名是其中最能展現地方背景的地名之一,越基層的行政區名,越貼近當地環境特色。本研究透過空間和人地傳統觀點,運用類大數據的研究概念,將地名統計轉換成百分比,對臺灣漢族原鄉閩粵地區的村級行政區名進行分析。本文將地名分為人文、自然、修飾與複合地名三大類,研究發現,其中73.53%歸為人文類,可見人文因素為主要命名途徑;第二層級分類的地形類以41.55%占比最高,第三層級分類的陸地地形占23.52%,水文相關地形占18.03%,相對方位占17.46%,吉言佳字占15.38%。人文類地名以汕頭市占比最高,梅州市最低;自然類以揭陽市最高,廈門市最低。福建省地名以宗族、陸地地形類和複合地名比例較高;廣東省以民族、水文相關地形、羅盤方位和時間類比例較高。閩語區的人文、宗族、方位指示類地名比例較高,客語區則以宗族中的姓氏類及複合地名比例較高。研究發現地名用字的轉化現象,如「墓」轉作「茂」,「垵」轉作「安」,「象」轉作「上」,「虎」轉作「富」,「下」轉作「霞/華/廈/夏」等;也檢驗了具區域和族群辨識效果的用字,如「厝」、「宅」、「邦」、「房」、「崙」等多用於閩語區,「屋」、「坊」等則多用於客語區,可用以判斷地名所屬的族群範圍,稱作有標地名詞,並製作地名分布地圖將數據可視化,揭示地名使用的空間與歷史變遷。本研究旨在獲取閩粵地區的地名命名精髓,未來能與臺灣地名做對比,找出從原鄉延續的命名脈絡,並調整部分臺灣地名分析中以偏概全的謬誤,掌握命名的本意。地名是認識土地的金鑰,理解地名背景與地方發展脈絡,進而認同與珍惜土地。Item 中學教育中的土壤教學(2004-12-20) 楊宗惠; 韋煙灶Item 以地圖作為研究工具來解析臺灣閩、客族群分佈的空間關係—以桃園新屋與彰化永靖的比較為例(2009-11-07) 韋煙灶; 林雅婷; 李科旻Item 以閩、客式地名來重建臺灣閩、客族群原鄉之歷史方言界線(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3-12-01) 韋煙灶; 曹治中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族群分佈與族群遷徙史之調查研究(III)(2012/08-2013/07) 許世融; 江俊龍; 韋煙灶閩客交界地區移民是指原鄉即生活在「雙語地帶」的漢移民。這些移民遷入台灣之後,除與漳州閩南人混居之外,通常分佈在漳泉交界地帶或閩客交界地帶。這些移民在原鄉就是閩客混居的雙語區,來到台灣後,或以閩南語為主、或以客家話為主,究其原來,是閩是客難以區分。而他們所以會這樣分佈,做為漳泉的緩衝,當與漳泉械鬥、閩粵械鬥及其閩客雙語能力有關係,其過程與機制如何,是台灣史的重要研究課題。近年來對於客家研究雖然蓬勃發展,但是關於此議題的相關探討似乎仍然不足。本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藉由統計分析日治時代以來的漢人語言與漢民族鄉貫調查資料,同時調查兩岸閩客交界地區的移民族群人口分佈與族群認同,乃至族群遷徙史文獻,進而比對本研究團隊有關祖譜、廟碑、墓碑,信仰圈範圍,語言方言地理分佈的田野調查資料,為共時的語言方言分佈現狀提供合理可信的解釋。透過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語言變遷與族群遷徙之調查研究,可以擴大對於所謂「客」的認知,提供更廣泛的思考面向,不但有助於對臺灣移民史研究的深化,也可以對當前的族群問題再釐清;同時,在強調科際整合的今日,透過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的共同努力,可以為臺灣的移民史、族群史,乃至客家研究開展出一個新的研究取向。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之研究歷程(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3-12-01) 韋煙灶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語言、地理、族群遷徙跨領域調查研究---兩岸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族群分佈與族群遷徙史之調查研究(2010/08-2011/07) 許世融; 洪惟仁; 韋煙灶閩客交界地區移民是指原鄉即生活在「雙語地帶」的漢移民。這些移民遷入台灣之 後,除與漳州閩南人混居之外,通常分佈在漳泉交界地帶或閩客交界地帶。這些移民在 原鄉就是閩客混居的雙語區,來到台灣後,或以閩南語為主、或以客家話為主,究其原 來,是閩是客難以區分。而他們所以會這樣分佈,做為漳泉的緩衝,當與漳泉械鬥、閩 粵械鬥及其閩客雙語能力有關係,其過程與機制如何,是台灣史的重要研究課題。近年 來對於客家研究雖然蓬勃發展,但是關於此議題的相關探討似乎仍然不足。本計劃的主 要目的,是藉由統計分析日治時代以來的漢人語言與漢民族鄉貫調查資料,同時調查兩 岸閩客交界地區的移民族群人口分佈與族群認同,乃至族群遷徙史文獻,進而比對本研 究團隊有關祖譜、廟碑、墓碑,信仰圈範圍,語言方言地理分佈的田野調查資料,為共 時的語言方言分佈現狀提供合理可信的解釋。透過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語言變遷與族群 遷徙之調查研究,可以擴大對於所謂「客」的認知,提供更廣泛的思考面向,不但有助 於對臺灣移民史研究的深化,也可以對當前的族群問題再釐清;同時,在強調科際整合 的今日,透過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的共同努力,可以為臺灣的移民史、族群史,乃 至客家研究開展出一個新的研究取向。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語言、地理、族群遷徙跨領域調查研究---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2010/08-2011/07) 韋煙灶; 洪惟仁; 許世融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 本研究調查發現,在桃園中壢、新屋、楊梅及觀音,新竹竹北、新豐、湖口及新 埔等地,在歷史開發過程中均曾出現在原鄉即能使用閩客雙語的半鶴佬客,這群移民 在原鄉時即能操閩南、客家雙語,當地閩南人稱其為「半鶴佬客」。透過現今的 祖籍調查(細緻到鄉鎮級以下行政區)及閩南語口音比對,本研究已經充分驗 證桃竹地區目前仍存在成區域性的半鶴佬客分佈。探索半鶴佬客的意義,不僅僅 在語言地理上,而是有助於探索清代竹塹地區拓墾過程中的族群互動關係。臺灣的歷史 開發進程中的半鶴佬客,到臺灣其最後落腳之地,是有其空間規律性—位於漳、泉或閩、 客分布區域的過渡地帶,這是也是本研究想要驗證重點。本計畫的研究目的在於:1. 確認是否有為數不少的半鶴佬客族群居住於研究區?2.驗證研究區的閩、客族群分佈是 否具有空間規律性;3.觀察研究區內閩、客族群互動關係的變遷。第一年計畫擬以桃竹 地區為主要研究區;第二年計畫擬以彰化地區為主要研究區;第三年計畫擬以雲嘉地區 為主要研究區。為達成多元面向的交互印證,跨領域及跨海的合作均是必要的研究手段。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語言、地理、族群遷徙跨領域調查研究-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II)(2011/08-2012/07) 韋煙灶; 許世融本研究採取田野調查、文獻分析與地圖分析並行方式,利用閩、客式地名詞所繪製的原鄉閩客歷史方言圖,將文獻及田野訪查到的南彰化11個鄉鎮之世居宗族祖籍放到此歷史方言區圖中,藉以推斷研究區各世居宗族的族群歸屬,並進而統計各族群及社群的人口比例及分布特色,並利用主題地圖來呈現研究區居宗族的族群與省籍歸屬所展現的空間自明性。研究區世居宗族的祖籍呈現大分散、小聚集的現象,以福建籍略多廣東籍,漳州府籍遠多於泉州府籍(約6:1),祖籍廣者屬潮州府籍約占80%,其中饒平籍獨佔約75%,某些鄉鎮如竹塘、田尾、永靖、埔心及員林,相對於臺灣其它地區,其潮州府饒平籍裔比例甚高,在研究區中,屬饒平客祖籍家族群僅比閩南族群略多些,由於某些研究者偏向將饒平籍移民均歸饒平客,可能造成某些研究推論的誤解。以閩、客族群結構而言:1.泉州閩裔循著濁水溪平原分流(如舊濁水溪與鹿港溪)的河運系統兩岸分布,使得北斗有高達80%的泉州府及永春州移民裔,在以漳州府及潮州府籍為高度優佔的研究區中顯得相當突出;2.北客移民分布於舊濁水溪及今濁水溪的河岸新生地上,其中以溪州的樣本數最多;3.福佬客比例最高者為員林及田尾兩地,漳州客與潮州客合計其比例超過60%;4.永靖,田尾及埔心的饒平客與饒平閩約各佔40%,其饒平籍裔比例均超過60%;5.社頭、田中、二水是漳州閩佔優勢區,其比例均超過80%,其次為漳州客,再其次為饒平客及潮州閩,泉州閩很少;6.埤頭為漳州閩與泉州閩的過渡區,北部為泉州閩,南部以漳州閩佔優勢,其次為饒平客及詔安客;7.溪州以漳州閩略多,但也有不少泉州閩,也可視為漳、泉閩的過渡區.南部的詔安客是大西螺地區向北延伸;8.竹塘是饒平客比例最高的地區,絕大部分為詹姓宗族所貢獻,其東北部的泉州閩是二林向東的延伸的結果。省籍意識、族群意識和語言隔閡衝突,使得八卦山腳下的諸鄉鎮在歷史進程中,分類械鬥頻仍。隨著時間的演進,彰化平原大環境相對弱勢的客裔世居宗族趨於福佬化,族群意識也隨之轉化。由於研究區大環境的漳州閩宗族數居優勢,雖然潮州閩與潮州客的比例不低,使得其口音雖偏漳州閩但表現出潮汕話及客家話的特點。此一人文地理特色的學術意義,不僅可用於臺灣語言研究的解釋上,更重要的是有助於釐清研究區歷史上的閩客族群與省籍互動的糾葛關係。然而,此研究取向必須建立在兩岸田野調查與地圖資訊的解析上。Item 利用天文軟體校註《過洋牽星圖》(地理學系, 2021-08-??) 徐勝一; 韋煙灶; 陳有志; 李易修; 孫兆中; Sheng-I Hsu, Yen-Tsao Wei, Yu-Chih Chen, Yi-Hsiu Lee, Chao-Chung Sun四幅過洋牽星圖是鄭和下西洋時船隻在印尼阿齊、錫蘭別羅里、印度丁得把昔、阿曼沙姑山、及伊朗忽魯謨斯等地的牽星定位圖解。每幅圖基本上繪有兩套星辰的仰角指數,一套為北辰星(勾陳一)與燈籠星(十字二星)組合,另一套為織女星與南北布司星(南河三與北河三)組合。當船隻抵達預定港口時,各套星辰組合的高度角應符合先前的觀測記錄,如此便完成了定位作業。牽星板(Kamal)用來度量星辰正切高度指數而非度數,因此利用天文軟體溯源牽星圖時,除了需要還原歲差外還要將指數換算成度數。本文從〈鄭和航海圖〉中優選16 個印度西岸的北辰星觀測記錄,求得回歸方程式Y=1.094+1.601X,式中X 為自變數,以星辰仰角指數為單位;Y 為因變數,以星辰仰角度數為單位。運用此回歸式可換算牽星指數為仰角度數,如此便可利用天文軟體還原明代的牽星圖,進行驗證與修訂工作。牽星圖記錄的星辰指數大抵與計算結果相符,然而在1433 年4 月時木星位置靠近北布司星(北河三),可能造成觀測誤判,此外也有幾個星辰的高度指數被誤寫或誤讀,原因不明。在Stellarium 天文軟體協助下,本文認為在錫蘭Beruwara 所牽西南水平星即是水委一星,而在印尼阿齊所牽的華蓋星即是帝星。由於牽星圖當年刊印時,一些既存的觀測誤差以及明顯誤抄沒有被修訂過,本文相信這四幅圖雖然沒有記錄牽星季節與時刻,卻符合《前聞記》之日期與地點以及季風航海之經驗法則。因此,本文以1432-1433 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訪問的港口與日程來進行各項說明與展示。Item 半福佬客分佈的地理意涵解析---以新竹縣竹北及新豐兩地的調查為例(2009/08-2010/07) 韋煙灶研究者利用方言口音比對及各自然村世居宗族祖籍地的調查發現,新竹縣新豐鄉 紅毛港及桃園縣鄉新屋蚵殼港是個泉州同安籍移民裔高度優佔區域,其周邊圍 繞著一群來自前清粵東潮、惠兩府的移民,這群移民在原鄉時即能操閩南、客 家雙語,當地閩南人稱其為「半福佬客」區;更東的區域則為客語區,且這個 客語區大抵也呈現海陸口音優佔區在西;四縣與海陸混合口音區在東側的分佈 態勢。在地圖操作及分析上,本研究將移自閩南或粵東閩客雙語區的族群視為半福 佬客,來自其界線以南者視為閩底,以北者視為客底。閩客雙語區的半福佬客也可據此 再分為閩底與客底,閩底的半福佬客用閩式地名,客底則用客式地名。 探索半福佬客的意義,不僅僅在語言地理上,而是有助於釐清清代竹塹地區拓墾 過程中的族群互動關係。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1.確認是否有為數不少的半福佬客族 群居住於研究區?2.驗證研究區的閩、客族群分佈是否具有空間規律性; 3.觀察研究區 閩、客族群的互動關係。本研究選定新竹縣新豐及竹北兩地作為調查樣區。 關鍵詞:半福佬客、閩南語、客家語、新竹、新豐、竹北Item 台灣西北部沿海地區的居民語言與祖籍分布的空間關係(2010-04-23) 韋煙灶; 林雅婷Item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地理)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踐(師大書苑, 2006-12-01) 韋煙灶Item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地理)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踐(2006/06/16-17) 韋煙灶Item 土壤(光復書局, 1998-01-01) 韋煙灶Item 土壤溶液與水的檢測方法介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會, 2007-06-01) 葉昕祐; 黃琡勻; 洪立三; 韋煙灶Item 地名調查時界定「正式地名」的指標—新竹南寮地區調查的實例(內政部, 2005-06-01) 韋煙灶Item 地名調查時界定「正式地名」的指標—新竹南寮地區調查的實例(2004-01-01) 韋煙灶Item 地理學研究問卷調查法的使用(中國地理學會, 1996-07-01) 韋煙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