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心怡"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L2 Acquisition of Subject-Prominence by EFL Students in Taiwa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3-04-??) 陳純音; 黃心怡; 廖慧慈; Hui-chi Liao; Chun-yin Chen; Hsin-yi Huang中文具「主題顯著性」,因此也可以說是一個「超級集合」(superset)語言;而英文則具「主詞顯著性」,屬於一個「副集合」(subset)語言。 本研究依中、英文的語言特性設甫實驗,探應以「超級集合」語言(如:中文)為母語的人士學習「副集合」語言(如英文)時是否有學習困難。本帢驗測試了45 位以英語為外語的中國學生,其學習年限約3~6年,共參與了兩個實驗:一是「排序測驗」(an ordering task),另一是「接受度測驗」(an acceptability judgment task)。研究發現,大部皆受試的臺灣學生對英文句子特已能掌握,已成功習英語的「主詞顯著性」,唯在接受度測驗中發現仍有母語轉移的現象,大多數的中 國學生較美國學生來得容易接受有「主題顯著性」的英文句子。Item 國中生關係攻擊受害經驗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係:友誼品質的角色(2009/9/26-27) 黃心怡; 程景琳Item 國中生關係攻擊受害經驗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係:友誼特性的角色(2010) 黃心怡; Huang, Hsin-yi關係攻擊對於青少年的傷害可能更甚於皮肉之傷,遭受關係攻擊的受害者可能會有許多心理上的不良適應。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中生友誼特性在關係攻擊受害經驗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間的角色。其中再將關係攻擊受害經驗依攻擊來源不同區分為來自「一般同學」或「好朋友」所進行的關係攻擊,探討兩種關係攻擊受害經驗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係;並探究「正向友誼品質」、「負向友誼品質」、「互選好朋友數量」和「友誼滿意度」此四項友誼特性對關係攻擊受害經驗與心理社會適應的風險因子「焦慮沮喪」、「孤獨感」與「外化性行為問題」之關係,是否有調節效果。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873位國中生(男生446位,女生427位,七年級446位,八年級427位)。研究工具為「一般同學關係攻擊受害經驗量表」、「好朋友關係攻擊受害經驗量表」、「好朋友提名問卷」、「國中生友誼品質量表」、「國中生心理社會適應量表」。本研究結果發現:(1)關係攻擊受害經驗與心理社會適應不良有顯著的正相關;(2)關係攻擊受害經驗和友誼特性對心理社會適應有顯著的預測力;(3)不同的關係攻擊受害經驗與友誼特性呈現不同的相關趨勢;(4)「正向友誼品質」對「一般同學關係攻擊受害經驗」和「孤獨感」的關係有調節效果;(5)「互選好朋友數」對「好朋友關係攻擊受害經驗」與「外化性行為問題」的關係有調節效果。Item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某校社會及綜合領域課程為例(2019) 黃心怡; Huang, Hsin-Yi本研究旨在探討某校自九年一貫以來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進行,先邀請2位參與校本過程發展的教務行政人員進行前導訪談以瞭解校本課程發展的經過,再於正式研究時訪談3位社會科、綜合活動科參與校本課程發展的教師,最後透過訪談內容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行政端專業課程領導及教師內在動機可促進某校校本課程發展。 二、教師專業、外在與內部資源提供及教師社群的互動可維持某校學校本位課程持續發展。 三、課程發展人員的異動、行政支援不足及學校氣氛的轉變皆會阻礙某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四、某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從教師意願為主逐漸轉型為以領域開課為原則。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如下: 一、學校行政人員 (一)學校行政應激發教師內在動機引起其參與意願與責任感。 (二)學校行政應主動肯定教師付出以提升其成就感。 (三)學校行政應增加溝通管道促進行政與教師之間良性互動。 (四)學校行政應透過課程發展委員會將校本課程的發展制度化。 二、教師 (一)資深教師可透過經驗傳承延續課程價值與精神 (二)開課教師應組成教師社群與教師夥伴合作 (三)教師應實踐終身學習精神以累積自我能量 三、未來研究 (一)十二年國教推行後,校本課程的去留與發展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討。 (二)研究範圍可以對於修課學生的看法進行探究或延伸至其他領域課程的發展進行比較。Item 探討平面設計中的視覺效果表現之創作 研究-以多重曝光技巧為例(2014) 黃心怡; Huang Hsin-Yi平面設計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印刷品,一個正常人的知識來源有65%~70%是經由視覺獲得,視覺可說是人類吸收知識的重要管道。隨著傳播科技日新月異,傳播媒介趨於多元,在有限時間內必須接收大量訊息,使得傳遞方式趨於影像化,因影像對於事件文字描述或是言語具有說明性及即時性。本研究透過視覺效果表現歸納與分析,將多重曝光技巧應用在海報設計上,藉以強化作品傳達性同時兼具藝術之內涵,並思考數位藝術應用的廣度及表現形式。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探討,歸納視覺構成要素與視覺效果表現,進而蒐集國內外多重曝光作品,由焦點小組的判斷做兩階段問卷勾選,經彙整統計的結果以獲得視覺效果表現的共同點。最後再針對焦點小組認同一致性的視覺效果表現作品,進行案例分析以作為創作之依據。海報創作理念為透過研究者穿梭在城市中對城市的生活經驗、感知與感受,藉由內心產生連結發想海報設計的表現形式,以城市風貌中的建築與街道等元素,表現研究者對城市環境的體察與感受,呈現研究者心中的城市意象,以喚醒汲汲營營的步調中,對生活環境的感知力及記憶深處情感影像的人文關懷。最後藉由多重曝光技巧呈現多元的視覺效果表現,多重曝光技巧可將兩景或多景的現實畫面巧妙的交疊成虛構的境地,突破時空限制,構成特異的線條與形體,可引發觀賞者不同詮釋與想像,並提供數位藝術創作應用的廣度及表現形式。 整體而言,本研究在物理上得到視覺構成要素為形、色、質;在心理上得到視覺效果有空間、動態、重心、群化原則;在技術上得到多重曝光技巧有單純多次曝光、變換焦距雙次曝光、遮擋法雙次曝光、疊加法雙次曝光。人類在視覺知覺上,都有在追求美感的表現形式,透過視覺效果的原則,可引起美好的視覺經驗,得到較高的注目度。Item 有鳥有鳥在清宮--從金昆《有鳥詩意圖冊》看寶親王的政治意圖與自我呈現(2013) 黃心怡; Hsin-i Huang《有鳥詩意圖冊》計二十開,為左書右圖的冊頁作品,對開書法為梁詩正題寶親王詩文,詩文收錄《樂善堂全集》,題名〈有鳥二十章〉,於雍正10年(1732年)春天製作完成,而整套冊頁則由宮廷畫家金昆完成於雍正13年(1735年)。綜觀整套圖冊,金昆將二十開畫作中主要描繪的鳥,置於山水、建築、雲霧等自然背景中,為詩中不同鳥禽營造相異的活動場景,形成一幅具情境式的清宮新型態花鳥畫冊頁。本文試圖從金昆《有鳥詩意圖冊》入手,觀看寶親王製作此套冊頁欲展現的學習成果,及其利用冊頁中特殊的圖繪方式,企圖達到的政治意圖與自我呈現。Item 臺灣梅雨季鋒面對流渦旋個案尺度交互作用之模擬與診斷研究(2022) 黃心怡; Huang, Shin-Yi本研究探討梅雨鋒面與其伴隨之中尺度過程,包含低層噴流、中尺度渦旋以及深對流等多重尺度交互作用下,各尺度在影響渦度貢獻上所扮演的角色。選擇兩個梅雨鋒面個案作為研究,個案一為2003年6月6至7日自華南和南海北部移入臺灣南部近海的四個中尺度對流系統(MCSs),MCSs強度持續增強且向東移,為中南部地區帶來豪(大)雨事件。個案二為2014年5月19至20日受梅雨滯留鋒面影響,於華南附近形成一中尺度對流系統沿鋒前分布排列與發展,並逐漸向東移動至臺灣。使用CReSS模式模擬兩個個案,結果顯示梅雨鋒面及其中尺度對流系統模式結果皆有不錯的掌握,無論地面梅雨鋒面的位置、風場以及中尺度對流系統與觀測空間尺度相符,雖在時間尺度上有30~60分鐘的落後,使24小時累積雨量分布有所差異,但其強度一致。在中尺度渦旋之區域做垂直渦度收支分析結果顯示,在中尺度渦旋最顯著時,個案一局地渦度趨勢項正貢獻為低層扭轉項、中低層渦度輻合及中高層垂直平流項,顯示低層強垂直風切與輻合是渦度增加的原因;個案二北部區域局地渦度趨勢項正貢獻為低層渦度輻散項、中低層扭轉項以及水平平流項,顯示低層輻合與中層強垂直風切是渦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南部區域則為整層的渦度輻散項、垂直平流項與水平平流項,顯示低層輻合與垂直上升運動是渦度增加的原因。利用帶通濾波法將兩個案的數值模擬結果做大尺度、中尺度與對流尺度的分離,結果顯示該方法能有效保留個案中各尺度的特徵。尺度分離後渦度收支各項分析顯示,個案一正渦度貢獻為渦度輻散項與扭轉項,各項皆以對流尺度最為重要,中尺度為輔。個案二北部區域正渦度貢獻為渦度輻散項與扭轉項,各項以中尺度加乘對流尺度為主。尤其在中尺度渦旋發展期,渦度輻合項與水平平流項中的對流尺度其值能與中尺度相當,可見深對流胞在空間分布上比例雖少,但提供的正渦度卻不可忽視;南部區域分析顯示,正渦度貢獻為渦度輻散項與渦度垂直平流項。渦度輻散項以對流尺度加乘大尺度;渦度垂直平流項為大尺度加乘中尺度,顯示大尺度環境已有相當程度的背景渦度值,深對流的潛熱釋加強低層輻合與垂直上升運動,可將渦度回饋至大尺度。Item 釋放台灣的社會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7-04-??) 吳齊殷; 陳怡蒨; 黃心怡1990年代後隨著電腦科技與網際網路的發展直接影響了公共領域的結構轉變。國家力量的投入、私人領域的地位以及電子傳媒所帶來的影響等,皆為社會的變動 帶來新動力。這篇文章中我們試圖去探討這股轉型力量是如何形成?是否能普遍地應用到不同社會脈絡的理解上?從這個基本問題出發,我們認為這個轉型力量主要 是透過公共資訊、科技技術與社會活動的各種協力合作的方式所產生,資訊時代的技術、知識與連結網絡打破許多傳統階級社會的既定框架、地理距離的隔閡。資訊 與知識、人際交往互動、地理環境之間所形成的社會距離與社會位置有了全新架構的可能,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力量基礎。本文依循社會學的思考,討論資訊時代裡 公共領域、資訊取得與知識分享之間的關連,並進一步討論三者相互合作、流通所帶來的轉型力量與可能性。我們認為釋放社會力的理論依據在於,知識取之於社 會,也該回饋給社會。然而,公共領域裡公共資訊的開放流動是轉型力量的環境要件;而行動者本身的能力與行動者相互之間的溝通與知識共享則是知識創新、創發 價值的重要機制。為了進一步具體說明,結合當下許多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共同創作與資訊共享的一些實例,來說明本文的理念與實際運作的結果。Item 高中職生公民投票及政治態度之研究— 以國立旗美高中為例(2017) 黃心怡; Huang, Hsin-Yi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生公民投票知識及政治態度之現況,以及其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科別、班級幹部的經驗、媒體接觸頻率、家庭社經地位與家庭一年所得)在公民投票知識及政治態度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係以105學年度國立旗美高中之高中職生為研究對象。以「高中職生公民投票及政治態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採以專人致送的方式共發出721份問卷,回收有效實際樣本為636份。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及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法加以分析處理。 本研究可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高中職生在公民投票知識及政治態度現況均為中上程度。 二、高中職生對公民投票知識現況於「公民參政」為最高,其次是「公投歷程」,最低是「公投法制」。 三、高中職生於政治態度方面在「政治效能感」的得分為最高,其次是「公民責任感」,最低是「政治信任感」。 四、在整體公民投票知識及整體政治態度之表現皆以一年級為最佳。 五、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生對公民投票知識及政治態度各向度,部分有顯著差異存在。 (一)在性別、年級、班級幹部的經驗、媒體接觸頻率、家庭社經地位與家庭一年所得方面並無顯著差異。 (二)就讀普通科高中學生在公民投票知識及政治態度的得分高於就讀職業類科者,達顯著差異。 六、高中職生對整體公民投票知識與政治態度之間並無明顯的關聯。 七、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能持續深耕公民投票之政治與法律智識,使時下高中職生於接受公民與社會教育課程下,能肩負深化台灣民主的使命,亦期俾供政府機關、教育相關單位、高中及大專院校編列政治學習課程內涵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高中職生、公民投票知識、政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