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en, Yi-Lin"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ristotle式的習慣養成概念及其品格教育蘊義(2023) 葉曉筠; Yeh, Hsiao-Yun本研究旨在探究Aristotle式的習慣養成概念,並據以提出對品格教育的蘊義。本文採用概念分析與哲學論證方法,以Aristotle倫理學中的核心思想出發,探討其習慣養成概念以及當代學者的重要論述,並分析道德教育的弔詭、實踐智慧等與習慣養成相關的關鍵概念。最後,破除常見的三項迷思,包括《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中未明見習慣養成作為教學方法、習慣養成與理性思辨間的對立關係,以及習慣養成僅限於兒童期。研究發現有四:首先,Aristotle式的習慣養成旨在培養道德德行,協助學習者認識道德事實,感受適當的苦與樂,並且付諸行動,而此過程必須經由指導者的啟導以及實踐練習。第二,當代學者對習慣養成採取的觀點主要分為機械論與認知論,前者將Aristotle式的習慣養成詮釋為經由機械的、無心的制約方式進行,而後者則肯定個體親身投入於道德學習活動中認知的不可或缺性。第三,習慣養成至理性/實踐智慧之間過渡的關係是順暢、平穩的,而非跳躍的,因為品格教育中培養的習慣屬於多軌的、開放式的,具有因應情境個殊性而有多變性、可調整的特徵,且習慣養成與實踐智慧間的緊密與相輔相成關係,藉由習慣養成可以使學習者順利過渡至實踐智慧。第四,習慣養成不僅能作為學校推動品格教育之有效方法,更係個體陶養品格之終身適用方法。透過澄清Aristotle式的習慣養成概念,研究者指出,習慣養成並非如人們以為那般,以養成學習者的外顯行為模式及生活常規為目標,而是能夠作為協助實現我國當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品格教育方法,得以培養知善、樂善與行善的道德主體。Item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 using an experiential blended 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poster)(2013/06/27-07/02) Chang, Wei-Jung; Chen, Yi-Lin; Wang, Chuang-Hung; Wu, Mei-MeiItem 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之在地意象及其對藝術教育的影響(2017) 陳怡伶; Chen, Yi-Lin本研究以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為研究場域,旨在藉由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所形塑的意象,探討台東在地意象元素於場域內的使用,與透過了解藝術教育工作者,以鐵花村˙音樂聚落場域作為教學作用於美術課程中的使用情形,依據台東在地意象元素融入課程,分析場域之在地意象元素使用狀況,並對於鐵花村˙音樂聚落之藝術教育價值與場域對在地藝術教育的影響,以探究未來可發展的空間以及規劃方向。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輔以場域相關文獻與相關資訊進行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研究訪談對象共十位,分別為台東在地美術教師四位、鐵花村˙音樂聚落內部人員四位、進入場域之民眾兩位。基於以上研究目的與方法,研究結果呈現如下: 1.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之在地意象與台東之在地意象比較,發現場域內使用元素與台東相似連結為原住民文化,以及空間氛圍之營造部分,舒適且慢步調的氛圍,除此,訪談資料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為,鐵花村˙並沒有特別使用台東元素於場域的意象營造。 2.台東在地藝術教育上課方式較為自由且重視人文部分,藝術領域之教育工作者的訪談資料顯示,多數美術教師認為鐵花村˙音樂聚落可是課程目的放置於課程內容規劃中,其中只有高中美術教師實際上具有使用場域融入課程的經驗。 3.受訪者資料分析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為鐵花村˙音樂聚落對於在意藝術教育沒有明顯的具體影響,且希望未來鐵花村˙音樂聚落之內部活動規劃,能夠融入教育領域,提供各種美感教育經驗。Ite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參考諮詢機器人建置與評估(2019) 陳宜琳; Chen, Yi-Lin通訊軟體盛行,再加上自然語言處理的進步,人工智慧的應用又以聊天機器 人更為備受關注。有圖書館將聊天機器人導入,以提供新式的即時數位參考服務, 解決人工即時參考服務的問題。本研究目的在於建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 師大)圖書館參考諮詢機器人並調查其使用評價。 本研究建置之參考諮詢機器人採用臺師大圖書館參考問答紀錄與常問問答 集作為問答語料,LINE Bot 作為開發平台,以 Python 程式語言編寫程式,並使 用 Jieba 進行中文斷詞、提取關鍵字,運用 Dice 係數計算問題與關鍵字相似度比 對,Beautiful Soup 協助擷取臺師大圖書館網站與館藏系統資訊,達成擁有館藏 查詢、開館查詢與問答語料庫回覆三大功能之參考諮詢機器人。 使用評估測試方面,請十名臺師大學生執行以問答語料中歸納之五個分類加 上館藏與開館查詢功能,設計而成的七項任務,依據機器人之回覆給予五分量表 滿意度。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受測者對於參考諮詢機器人之回覆感到滿意,提問 之回覆正確率為 70%,系統中的回覆正確率則為 82.86%,滿意度較高的任務回 覆,其正確率也較高,唯獨任務五—針對「資源查詢指引」類別進行提問—滿意 度是七項任務中最低的,但其系統中回覆正確率卻有 90.00%。 未來研究可以擴增問答語料庫問答紀錄、增進問題比對的精確度、改進答案 呈現方式,以更加完善參考諮詢機器人之功能並解決任務五滿意度偏低之問題。Item 布拉姆斯《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作品分析與詮釋(2023) 陳以琳; Chen, Yi-Lin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為十九世紀浪漫時期德奧作曲家,自小修習鋼琴並對作曲展現極大興趣與才能;作品種類繁多,包含藝術歌曲、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曲…等,更因著在漢堡女聲合唱團與維也納歌唱協會任職的經歷,成為合唱音樂重要作曲家。《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Warum ist das Licht gegeben?, op. 74, no. 1)創作於一八七七年,為四個樂章的聖詠經文歌,並以四聲部與六聲部混聲無伴奏合唱之編制演唱;全曲以舊約人物約伯的故事為主題,引用聖經相關之經節與路德聖詠為歌詞,闡述約伯在忍耐中戰勝苦難的信息,音樂與歌詞深刻連結,是布拉姆斯重要無伴奏合唱作品。第一樂章為全曲篇幅最長、戲劇性最強烈的樂章;歌詞述及約伯在苦難中對生命的質疑,以四四拍啟始,並以四次「為什麼」動機貫穿全曲,將樂曲分為三段:第一段為模仿進入,並以不和諧聲響刻劃約伯的痛楚,第二段以和聲的轉換描繪約伯對死亡的想望,第三段以拍號與織度的變化再次質疑苦難的圍困。第二樂章為全曲最明亮的樂章;歌詞述及在苦難中仍須仰望神,全樂章為六四拍,分為兩段:第一段為模仿進入,詠唱音型上揚的動機,第二段再次以此動機進入,並以成對的動機交織,累積能量至樂章終了。第三樂章為全曲樂段間速度與音樂表情差異最大的樂章;歌詞引用新約時代雅各對約伯的評論為詞,分為兩段:第一段為四四拍,以莊重的定旋律手法與點狀模仿敘述忍耐必定蒙福,第二段為六四拍,以較具節奏性的動機描繪約伯美好的結局,並以第二樂章再現頌讚主的慈愛。第四樂章是篇幅最短卻在歌詞與音樂上集大成的樂章;採用路德聖詠之歌詞與旋律,以和聲式織度為約伯因忍耐而蒙福畫上安穩的句點,其中布拉姆斯在聖詠樂句的和聲設計呼應前三樂章之調性,在音樂上亦作了完美的總結。本論文共四章:第一章「緒論」分為三節,分別敘述研究者之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內容與研究方法與文獻;第二章分為四節,第一節介紹布拉姆斯生平,第二節探討聖詠經文歌之歷史沿革,第三節為此作品歌詞出處探究,第四節為此作品重要詞彙之發音探討;第三章分為四節,依序介紹四個樂章的創作手法分析與指揮注意事項;第四章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