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ang, Ming-Li"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階段筆順教學研究——學習行書簽名之教學設計(2022) 周怡嫻; Chou, Yi-Hsien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行,國語文領域課程綱要也修訂寫字教育中的學習重點。教學者宜將課綱中有關寫字的學習表現與教材編選說明,落實於國中教學現場,藉此培養學生有意識的寫出既美觀又正確的字,提升對寫字教育的重視。本研究從寫字教育基礎便重視的「筆順」觀點切入,為學習行書簽名所進行的教學設計。透過對筆順法則的探討與再認識,將所歸結出的筆順通則運用於行書簽名的教材設計。教學之初須建立基本筆形的概念,以硬筆練習寫出筆畫的形狀,接著透過對名家行書墨跡的筆順觀察與臨摹,建立學習鷹架,以此銜接運用基本筆形進行硬筆行書簽名之教學設計。在每一教學實施階段中,以雙向細目表設計評分規準,具體呈現學生應學習的內容與能力,依其表現程度進行課間評量。Item 《寓山注》注──祁彪佳寓園之景觀建構與居遊體驗研究(2021) 顏定敏; Yen, Ting-Min明朝崇禎八年(西元1635年),時年三十四歲的晚明文人祁彪佳(西元1602-1645年)稱病辭官,回到風景秀麗的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構築寓山園林。在造園過程中,他逐漸建立自己的園林美學系統,不但親自籌畫設計、命名題景,更自著《寓山注》四十九篇短文,為寓山四十九景做「注」。每篇短文後皆附有親友詩作,作者共計一百二十七人,詩作總和為二百八十二首。《寓山注》藉由文字書寫突破園林的有限性,召喚不同時空的讀者來到寓山,文中除了交代命名原因,更蘊含祁彪佳對園林美學、仕隱抉擇的思考,以及他對自我生命與親人情感的省察,可說是晚明園林文學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亦是了解寓山園林的第一手資料;不論從園林建築的物質層面,或從居遊體驗的人文層面切入,都有值得探究之處,可視為晚明文人自建園林的典型。本文擬先探討前人具代表性的園林詩文圖繪,再從「山石地勢」、「水流引蓄」、「植栽園藝」和「建築設計」四大園林要素切入,分析祁彪佳寓山園林的景觀建構與美學實踐,進而探討祁彪佳在園林中的居遊體驗與人文意涵。Item 懷素〈自敘帖〉研究─以自我書寫為觀察核心(2022) 鄭嘉華; Cheng, Chia-Hua在中國書法史上,懷素及其〈自敘帖〉,自唐朝中葉起便為書法愛好者所討論,〈自敘帖〉為懷素自述學書經歷和摘錄各方名流對其人其書法讚揚的詩句。〈自敘帖〉以狂草書就,線條細而充滿勁道,面目狂放縱逸,草勢連綿不絕,仍有法有度,深具個人風格及藝術性,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瑰寶。本論文以「懷素〈自敘帖〉研究—以自我書寫為觀察核心」為題,以「自我書寫」為切入視角重新審視這部書法經典之作。結合文學與藝術分析,觀〈自敘帖〉的文意內容及表現形式,並梳理後世對懷素和〈自敘帖〉的評價及版本流傳,著重討論懷素自敘所使用的「文」與「書」雙重媒介。本文首先爬梳自我書寫歷史,以凸顯〈自敘帖〉在歷來自我書寫作品中特殊的寫作手法與形式,而〈自敘帖〉又以狂草寫成,其釋文各版本略有異見,故辨析隸定草字,並分析文本內容與書法視覺呈現,最後梳理歷代各版本的〈自敘帖〉以及對懷素的評論,指出〈自敘帖〉為懷素所造成的宣傳效果,以呈現〈自敘帖〉在自敘歷史上的獨特價值。Item 《授經圖》抑或《授經圖義例》? ――文淵、文津二閣一本經學源流考的傳抄差異(國文系, 2022-03-??) 黃明理; Huang, Ming-Li《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收有明朱睦㮮(1552-1587)所撰《授經圖》二十卷。此書作者雖標示朱睦㮮,然而曾經黃虞稷(1629-1691)、龔翔麟(1658-1733)大量增補,內容已非朱著之舊。由於對五經傳承源流的釐析具開創意義,四庫館臣仍對此書相當肯定。但書籍內容與「授經圖」之名未盡吻合,又因手抄數份,是以同此一書,前後閣本編纂者認知有異,今見此書的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書名不同,各卷內容也錯綜不一。本文重點不在比較兩閣本是非優劣,而是思考編纂傳抄過程為何產生「同書異貌」的瑕疵?進而反思:為何作者不計較著作的命名?為何改動甚鉅的著作,標示原作者舊書名而不以為怪?另外,抄本未經精校,訛誤難免,《授經圖》中的焦點「傳授圖」,兩閣本正誤參差,除批評其謄錄品質外,還可如何正向看待?諸多問題,本文認為「讀者本位」的讀書態度實為關鍵,那存在於手抄傳播年代的習慣,視勘誤增補為讀者參與書籍的完成。如今倘能理解,並以此態度面對訛誤未淨的《四庫》抄本,則即使只利用複製影本,也能提供美好的閱讀經驗。Item 《標準草書‧凡例》疏解(2022) 陳宜宏; Chen, Yi-Hong于右任(1879-1964)基於時代所需,窮畢生之力推廣草書,面對草書形構繁雜的現象,他企圖以〈凡例〉為綱領、〈標準草書千字文〉做為字例,來為草書「立定標準形構」,讓學習者能夠有一條明確、有效率的學習進路,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讀得懂、寫得出草書;進而改善漢字(楷書)書寫費時的狀況,以節省時間。 然而《標準草書》所建構的學習模式,依舊採取「記憶形構」之習草方式。這樣的模式對於學習者來說,並未解決學習草書時,那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草書並沒有因為他的推廣而普及成通行天下的手寫體。 其實草書的變化有理可循。學習者只要掌握變化的邏輯,面對草書時,無論形構如何紛亂,都能夠「知其理、明其變」,並且能識、能寫、能合理運用草化邏輯來變化字形。 因此,本文嘗試藉由疏解《標準草書.凡例》入手,希望能讓學人在選擇《標準草書》作為草書教材時,除了記憶標準形構之外,亦藉由理解各個形構的來源及其草化原理,以及標準形構所存在的不合理之處,作為學習參照點。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作為本文架構之說明。第二章〈《標準草書》的體例與修訂歷程〉說明《標準草書》全書的編撰體例、各版本間的修訂歷程以及〈凡例〉在本書中的重要性,使讀者對《標準草書》有一定的認識。第三章〈部首、代表符號與草書簡化原則〉先行疏解〈通例〉,以確立《標準草書》的草書標準所在;而後從〈雜例〉的疏解來分析隱藏在《標準草書》背後的「草書簡化原則」;最後則說明這套「草書簡化原則」其實暗合於歷代草書教材共築而成的學習模式。第四章〈分例六十四字符疏證〉中,將以「草書簡化原則」為主,輔以〈通例〉、〈雜例〉,來疏解〈分例〉中的64個代表符號,並提出筆者的看法供讀者參考。第五章〈結論〉總結本文研究Item 米芾的元祐三年──以〈蜀素帖〉為討論核心(2023) 林昱君; Lin, Yu-Chun米芾留給世人的印象,大多聚焦在「癲狂」、書法奇佳,代表作為元祐三年(1088)的〈蜀素帖〉,董其昌稱譽其筆法如「獅子搏象」,堪稱生平力作。但歷來對於米芾代表作〈蜀素帖〉的關注點,也多為此帖的書法風格與成就,很少深入了解〈蜀素帖〉背後的內容和故事。然而,代表作背後也遷就著生平閱歷的堆砌,畢竟後人所習之帖,也都是昔人的日常書寫,文章內容和所欲傳達的內涵必不可或缺,若能細品,便能對米芾有更深刻的認識。故本論文聚焦在米芾的元祐三年,試圖了解米芾寫出代表作〈蜀素帖〉的這一年,對他的生命中而言是否具有特殊的意義。旨在探討米芾的元祐三年所經歷的生命轉折,透過什麼樣的生命經驗淬鍊出〈蜀素帖〉這件輝煌的作品,不僅止於書法成就,還有詩作內文以及對後世書風影響。元祐三年是米芾生命中特別的一年,但若斷代於此討論「元祐三年的米芾」範疇過為狹隘,反之回歸米芾自身的生命淬鍊出具有特殊意義的元祐三年,探討「米芾的元祐三年」,卻頗有討論的價值性。因此本論文以「米芾的元祐三年──以〈蜀素帖〉為討論核心」為題,先從仕途、交友、作品逐步爬梳米芾元祐三年以前的生命經歷,作為後文討論〈蜀素帖〉詩文的基調;再從米芾現存的詩作綜觀他的文學表現,進而一一疏解米芾〈蜀素帖〉中的八首詩,以此討論米芾詩作的評價;再從題跋、印鑑瞭解〈蜀素帖〉之所以為代表作的綜合原因,以分析〈蜀素帖〉的書法特色,並與同年作品〈苕溪詩帖〉做比較,確立米氏書風的特色,再談後人對米氏書風的評價。Item 草書寫法的思考——從趙孟頫臨智永真草千文入手(2020) 吳姿瑩; Wu, Tzu-Ying一個字的草書寫法有很多種,為尋找其變化規律的合理解釋,本研究以《草書寫法的思考——從趙孟頫臨智永真草千文入手》為題,主要目的是就趙孟頫學習智永的變化來進行分析,吸收古人的學習經驗,設計草書單字的實際教學方式。本研究主要使用「歸納法」與「比較法」,從歷史上幾本重要具有楷草並列並陳形式的字帖文獻中《急就章》、《唐人月儀帖》、《澄清堂帖》、《淳化閣帖》, 歸納出楷書簡化為草書的規則。 楷草轉換的四種核心原則分別為「減省」、「替代」、「改變位置」、「改變順序」。「減省」是指減少「筆畫」,而非減少動作。「替代」是指以另一個「部件」或「筆畫」取代原先的字形結構。「改變位置」是指改變「部件」或「筆形」的位置。「改變位置」的定義是,不管楷草轉換時楷書「筆形」、「部件」的替代是否已經發生,只要位置被改變就屬於「改變位置」。「改變順序」是指改變「筆畫」或「筆運行」的順序。改變「筆畫」的順序是指改變筆順。 「智、趙二帖異形數量統計」指的是智永墨跡本《真草千字文》與趙孟頫《二體千字文》,「異形」指的是兩者在楷書和草書兩方面於字的形體上有相異者。在「筆形」、「部件」方面具有顯著差異者即屬於「相異」,其中也包含了「異體字」與「錯別字」。 「楷書」比較結果:「相異」佔全體的35.6%;「相同」佔全體的63.1%;「無從比較者」佔全體的1.3%。「相異」者比「相同」者多了27.5%。 「草書」「相異」佔全體的44.3%;「相同」佔全體的54.8%;「無從比較者」佔全體的0.9%。「相異」者比「相同」者多了10.5%。趙孟頫變異智永寫法可能的原因為:1. 訂正錯別字 2. 提示後來的通行字 3. 呈現書寫的變化性4. 根據小篆構字原理5. 趙孟頫一時筆誤6. 美觀因素 從趙孟頫變異智永寫法可以得到三個啟示:一、對照出草書指引教材之不足。二、草書寫法不只一種。三、草法使轉有意義,不可任意模糊。Item 〈虬髯客〉三俠初遇情節的詮釋與教學設計(2021) 王瑜涓; Wang, Yu-Chuan筆者為高中國文教師,從中學國文教學現場出發,探討教授〈虬髯客〉時所遇到的疑義與困惑。多數教科書中,談及「靈石旅舍」段落時,總將虬髯客對紅拂的無禮注視,理解作起了男女之意;而虬髯刻意貶低李靖,是為情敵相見的挑釁。這樣的說解,因無法扣合全文旨意,讓教學頗生困擾。因此筆者從版本演變、敘說者差異、敘事學、接受美學的角度深入探究,追索最合於整體文意的版本,從三俠初遇的「靈石旅舍」切入,比較原始文本、教科書版本間的差異,並分析其良窳,最後,依研究所得設計合宜的教學活動。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談閱讀〈虬髯客〉必須釐清的問題,其一為〈虬髯客〉是以真人實事為訴求的故事,其二為傳說故事的源頭應是李靖,其三則是了解故事傳抄必然而生的變動,皆會影響文義理解。第三章比較〈虬髯客〉的重要版本,從版本的校讎推求適切的字句。第四章「靈石旅舍」的詮釋,從情節的推展,看三俠言行舉措的含意,了解「空白情節」在小說中的重要性。第五章「靈石旅舍」的教學設計,以三個層次、六個教學活動,讓學生習得小說閱讀方法,與真實世界相扣連,培養帶得走的閱讀素養。第六章結論,並前瞻未來研究方向。Item 認同政治與微物美學:中晚明文人茶文化研究(2023) 鄭雅之; Cheng, Ya-Chih中晚明為物質文化蓬勃發展之時代,兼之經濟、社會、政治、思想、工藝、文化等各層面觀念多元而相互碰撞,可觀察明代中期轉型到明末世變的社會文化變遷,所形成階級混融和舊有族群界線崩解之現象,其中階級碰撞下文人的認同衝擊與價值位移,應視為理解如此時空背景的重要切入點。中晚明文人面對處理如此狀態的策略一大重點為文人氣息濃厚之文化行為與物類書寫,透過此類行為確保文化話語權與詮釋權,其中茶事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視:早在唐宋即被視為文人雅士必備技藝,又逢明太祖廢團貢之政治因素介入,導致製作工藝與司茶技術典範從根本發生變化,如何重構典範以掌握如此深入社會各階層日常又兼之文人氣息濃厚之文化符碼,並透過掌握詮釋茶事之話語權以強化鞏固自身的文化資本,蓬勃的茶事書寫正是此一複雜社會文化現象之重要時空切片。本文即由此入手,透過茶書、茶文學、茶畫和其他相關文獻等文本梳理,討論中晚明文人茶事之茶事空間與主客倫理、文人社群與地域認同、商業消費與品鑑秩序和身外長物與物我合一等背後複雜結構所反映之文化意義與社會心態。Item 《鄧石如篆千字文》正誤(2022) 董子綸; Tong, Tzu-Lun本文旨在為學習小篆,提供一份好的學習素材,這份素材須包含學習效率高、容易上手、美感與正確性這四項。而經過一番比對,《鄧石如篆千字文》這份文本,能夠包含前三項,但最後一項卻有所不足,是以本文要對這些不足之處進行分析、補充與訂正。不足之處可以分成兩個主軸,篆書的釋文與篆字本身。釋文由於是民國初年寫成,還保留了些不必要的避諱字形,或是形構不夠精準的字形,總之這些與台灣地區推行的國字體仍有不同,因此需要改動。另外篆字演變到楷字,本來也就會有許多形體上的改變,這些改變會導致通行字無法與篆字的形構相應,這個部分可能會誤導學習者,也因此要予以說明與釋文上的補充。另外要學習小篆,自然也包含認識篆字的本義,以及正確的篆形,因此會以糾正其中的錯別字這個概念,對裡面的別字與錯字進行分析與改正。但是經過研究後,還能發現帖子中有些篆形,雖與《說文》不符,卻能在文字學、或古文字材料中,找到充分的理據佐證這些出入形體的合理性,因此除了糾正,也會藉由文字學的知識,來商榷《說文》的篆形,以期充分達到「正確性」這個條件。Item 鄭問《刺客列傳》對正史的轉述研究(2021) 吳侑軒; Wu, You-Xuan本論文欲探討鄭問《刺客列傳》對正史的轉述方式,並藉分析該作品以探究漫畫的功能與價值,用以打破常人對於漫畫「多色情、暴力等不妥當內容」、「對學童有不良影響」、「難登大雅之堂」……等刻板印象,除了被視做大眾娛樂以外,研究漫畫形式所容納的各種可能性與意義。 本論文使用文本分析法來剖析正史《史記.刺客列傳》的內容有何特殊之處,並且透過比較法來對照《戰國策》與《史記》當中的承繼與異同。除了文字對於歷史的紀載以外,也試著探究圖像繪製歷史故事的源流與發展。以人物畫而言,鄭問《刺客列傳》的人物設計從外觀、行動與感情等符碼形塑角色,延伸並創造出與傳統印象不同的趣味。接著探討漫畫《刺客列傳》改編劇情的策略,鄭問在故事的開頭設計原創劇情,與原著故事加以縫合,是為了讓用以開篇引起讀者注意;再加上高潮戲分的增添,功用為強調主角特質。以敘事學角度分析各篇的視角轉換,製造五篇漫畫不同的節奏與敘事特色,讀來極富變化。 再來以漫畫文法與語彙的角度來分析鄭問《刺客列傳》,引用學者李衣雲、McCloud與Eisner等人的理論,來剖析作品中所展現的策略與技術。鄭問的畫面經營、漫畫文法與圖文關係都讓他的作品別具一格。寫實畫風能夠經營一個虛擬又真實的刺客時代風貌,以供讀者想像,精心設計的構圖、虛實安排以及中國式的意象運用使《刺客列傳》的可讀性多樣且豐富。而鄭問的漫畫文法運用需要讀者大量參與,畫面解讀以及留有想像空間,讓讀者也能夠構築一個屬於自己的刺客。而圖文關係組合則展現鄭問善於將文字與圖像做搭配,互相補充也各自發揮。 鄭問《刺客列傳》改編了正史內容,展現當代注重的價值精神。以及漫畫這樣「精心排列的連續圖文組合」是專屬於當代人的表達方式,鄭問將漫畫結合文學,賦予了史書新的風貌,用藝術方式表達出來,足以與文學、史書並列,發揮不同層面的價值意義。Item 霹靂布袋戲主角素還真研究──以人物設定、戲劇表現為範圍(2023) 陳億兆; Chen, Yi-Chao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霹靂布袋戲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的人物設定,以及戲劇表現上的多樣化與奇特性。 霹靂布袋戲是產生於台灣的特別戲劇種類,脫胎於傳統說書的方式、俠義小說的內容,而注入更多的神魔奇幻的戲劇演出及故事描述,使得主角人物可以死生不息扭轉乾坤、時而隱藏時而顯現、面目千變多樣萬化,貫串於長達兩千多集的戲劇當中,而不令人生厭,常有耳目一新的新發展。素還真這一位角色歷經三十多年的演出,深受觀眾喜愛,並成為台灣社會家喻戶曉的明星偶像,主演的霹靂團隊經營有成,必有用心巧妙的地方。本論文嘗試從人物形象設定與環繞他的劇情安排,析論其豐富的戲劇表現。 論文交代研究動機與目的之後,首先介紹霹靂劇集的奇特性,呈現出虛構的武俠世界,有超越現實的世界宇宙觀、有善惡難辨的多元價值論、有符合現代的人生語錄,為素還真變化多端的人物設計,提供認識的基礎。接著就1988年至2016年間的六十幾部霹靂劇集,分析出以素還真本尊為主角,以及化作分身為領導的劇情發展,進而分別論述本尊形象與分身的多樣風采。最後綜述此一霹靂靈魂人物本尊、分身交替出現,跨越綿長的劇情,演出團隊為求戲劇表現效果,一貫持守的編劇手法有何殊勝之處。 關鍵詞:霹靂布袋戲、清香白蓮、素還真、人物設定、戲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