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Kuo-Chuan Chen"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八仙山林場與大雪山林場的林業經營與影響(2011) 黃兆毅; Huang,Zhan-Yi台灣接觸科學林業產生有規劃的經營從日治時期開始,日本政府受當時世界潮流的影響,欲將台灣林業建立為法正林模式。日治末期為因應戰時所需,卻過度開採,造成國民政府統治初期,需修養身息停止砍伐。但在經濟需求下,國民政府延續日治法正林模式進行開採,之後國民政府機關及政策受美援的影響,從原本的日式經營模式轉變為美式經營模式。本研究案例八仙山林場與大雪山林場,正能顯示這兩種經營模式對於林場影響的差異。 同位於台灣中部的兩大林場:八仙山林場與大雪山林場,在未經人為利用前,範圍內原始林相皆呈現垂直分布。最早進入這片原始森林邊緣的是泰雅族南、北勢番,因少量利用多保持原貌。隨清代及日治政府的政策及漢人對於樟樹的需求下,漢人逐漸取代泰雅族的分布,且因軍工料進行擇伐樟木;伐樟製腦進行皆伐,後者砍伐規模大,且砍伐土地不待次生林的生長,直接開闢為耕地並定居形成聚落,不見天然林相。相較於此時期開發重點的樟木,松、杉及檜木這些溫帶林的樹種,受限於開伐技術及樹種生長的環境而無法加以利用。日治時期林業開伐開始進入溫帶林。八仙山林場是在政府力量下成立的官營林場。當日本政府最初以需求針葉木的情勢下,八仙山林場主要選擇純度較高的針葉林砍伐。砍伐過程中,伐木部分無論器具、演進皆以人力為主,再加上集材以人力集材,運輸則以森林鐵道及架空索道為主要運輸工具。因此八仙山林場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皆伐,於造林時,部分林相仍含有砍伐剩餘樹種,且造林成效不佳,而呈現天然林相與次生林相互相參雜的情形。大雪山林場是國民政府為了增加木材產量,而使用美式林場經營方式辦理的示範林場。在規劃時期,由於有美國航照技術的引進,使得林場得以全面規劃。於開伐時期,大雪山引進不同於以往的美式採集方式,如動力鏈鋸伐木、高曳集材、聯車運林、批量製材及進行初步加工。其砍伐效率較以往倍增許多,且在林道的配合下,深入各林區進行伐木,而小規模的皆伐作業,更造成天然林相快速的消逝。造林的部分亦採用美式技術以二階段育苗及塑膠袋裝套,提升造林成功率,雙重因素下,大雪山林場呈現以人工種植純林為主的林相。Item 海洋教育融入鄉土地理實察課程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5-03-??) 李其鴻; 柯佳伶; 洪偉豪; 陳國川; Qi-Hong Lee; Jia-Ling Ke; Woei-Haur Horng; Kuo-Chuan Chen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海洋教育雖為七項重大議題之一,惟國內中小學學生普遍缺乏海洋素養。因此,本研究企圖透過地理實察,塑造海洋教育課程綱要中,較不易完成的「親海」教學情境。藉由連續三年舉辦海岸實察工作坊,以九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施海洋教育課程,同時觀察學生表現與歸納學生回饋,從而調整教學設計,建構可行的教學模式。研究發現,地理實察的實踐確能使學生達成海洋教育的能力指標,激發愛護鄉土的情操。此外,本研究從課程的實施及調整過程中發現,當教師減少講授、並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實察活動與報告,將使學生的收穫較為豐碩。本研究認為,透過增加學生實作,不僅達到活化教學與有效教學之效益,提高學生的能力,亦使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更加貼近實際生活。Item 臺灣觀光地景的建構與意涵(2014) 盧建成; Jian-Cheng Lu觀光景點呈現的景觀絕非隨機,或是渾然天成,觀光地區的景觀及意象,是自然與人為力量合作產生,也是社會文化主流意識凝聚一地的展現。因此,透過景點的分析,可以探討其背後的社會與文化的意涵。本研究採取新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不但將地景視為一套象徵符號的表意系統,亦將觀光地景視為文化地景的一環。利用各時代官方選定的風景為主要的研究素材,從景點的地理空間分布為起點,加上各景點在該時代的詮釋與觀光活動,定義其觀光地景的建構。主要的研究目的,就在探討自清代以來,歷代政府在臺灣選擇與建構的風景,所反映出臺灣社會對於這塊土地的態度,乃至於在不同政權下治臺理念的演變歷程。 透過不同時代觀光地景的解讀,顯示出清代的臺灣是北京朝廷遙遠的邊疆;日治時期從東京來的總督,希望將臺灣打造成日本的南國之境;戰後戒嚴時期,臺灣是繼承南京政府的中國正統;直到解嚴之後才製造出屬於臺灣本島的風景。 解讀各時代的觀光地景,可以見到風景的選擇與建構,確實可以反映出各時代台灣社會,對於臺灣這塊島嶼的經營態度。Item 邊區開發與環境衝擊:德基水庫集水區的環境變遷(2010) 廖彥婷; Yan-ting Liau本文的目的在經由通用土壤沖蝕模型的建構,探究德基水庫集水區環境衝擊的發生因素,並分析不同時期引發環境衝擊因素的特性,進而討論本集水區環境衝擊發生與國家山地政策改變及颱風地震事件次數變化的關連性。 研究成果發現,德基水庫集水區在中部橫貫公路完工前後、蘋果開放進口政策之後,以及九二一地震之後的四個時期,由於面臨國家山地政策、以及地震颱風發生次數的改變,以致對環境造成衝擊的坡度、坡長、降雨、土壤沖蝕及植生覆蓋與管理因素,各自擁有不同權重。在中部橫貫公路完工前,自然因素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植生覆蓋與管理因素的影響力亦大。中部橫貫公路完工之後,受人為開發影響,植生覆蓋與管理因素所引致的環境衝擊程度更趨於提高。蘋果開放進口之後,環境衝擊程度再受到颱風次數提高、造成崩塌地增加影響,植生覆蓋與管理因素的影響力續增。九二一地震後,因為地震與颱風發生次數與規模暴增的影響,使得自然因素引致環境衝擊程度的影響力逐漸恢復。Item 都市聚落鄰里居民活動參與類型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成功里為例(2013) 李其鴻; Qi-Hong Lee本文以行政區劃變動頻繁的臺北市中山區成功里作為研究舞臺,藉由區域的社會建構觀點,探討都市聚落鄰里活動類型,以及鄰里居民的參與情形,企圖歸納出都市聚落鄰里發展上的特性。本文首先在成功里社會體系中,選擇成功里辦公處、成功社區發展協會、植福宮管理委員會,以及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等四項組織,並歸納其各自具備的行政、經濟及人力資源。其次,分析成功里各組織將各項資源投入日常生活,舉辦各類型鄰里活動的情形,以瞭解上述組織在鄰里活動、民間信仰及選舉動員等鄰里實踐所扮演的角色。最後,利用上述組織提供的數據資料及網路統計進行分析,歸納出成功里居民在鄰里事務、宗教事務與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 在社會體系運作方面,行政資源上,身為行政機關的里辦公處擁有最豐厚的權力賦予,社區發展協會及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次之,植福宮管理委員會最少。經濟資源上,則出現相反情形,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及植福宮管理委員會由於分別有住戶繳納的高額管理費及信眾捐獻的油香錢,所具備的經濟資源最為豐沛,里辦公處及社區發展協會則多依賴政府補助的經費辦理活動。人力資源上,里辦公處有法律賦予的鄰長、里幹事,以及自行招募的志工團隊,數量最為龐大;其餘三項組織則多藉由管理階層維持運作。 在鄰里活動類型方面,鄰里活動上,包括藝文活動、睦鄰旅遊與志工組織等三項。民間信仰上,植福宮管理委員會透過祈安法會、進香活動的舉辦,促使信徒及其他民眾參與盛會;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亦舉行內部的普渡法會。選舉動員上,隨著候選人競選層級的提高,里長的投入程度愈低,政黨幹部的重要性愈高,市議員則在所有選舉皆有著墨。 四項組織經年累月地投入資源後,鄰里居民在各類事務參與的情形並不相同。鄰里事務上,居住在公寓的居民,其參與程度較高;居住於大廈的居民則相對踴躍參與大廈管理委員會舉辦的活動,原因在於此類活動的費用係由居民所繳納的管理費所支出,因而提高居民的參與意願。宗教事務上,不論主辦單位,里民對中元普渡法會的參與程度皆相對踴躍,顯示里民希望透過祈福的儀式,能使自身及居住空間獲得神祇及無主孤魂的庇佑。此外,植福宮僅是恰好座落於成功里,其祭祀圈應擴及舊有的自然村「大直」,而非侷限於行政村。選舉事務上,成功里里民對於選舉參與程度有逐年衰退的趨勢。其中,以最受媒體及政黨關注的總統選舉投票率最高;其次,為市議員及市長,但二者投票率相去不遠;投票率最低的是里長選舉,顯示鄰里居民對於「成功里」的認同度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主辦單位而言,舉辦各式活動的目的皆在於創造鄰里居民共同參與的機會,使居民透過如此場合,認識、交流彼此,產生社會互動,而居民現有的參與情形亦已然足夠。 整體而言,都市聚落居民若無共同羈絆關係,亦無遭遇重大災害,在有限的時間長度下,主事者欲促進居民的共同參與,甚至塑造以鄰里為空間單位的鄰里意識必然有其窒礙難行之處。至於如何改善此困境,由主事者召集里內社會體系的主要成員,共同議決鄰里事務,或許是可嘗試的一條道路。